青春期孩子心理错觉 胡关金的“青春期错觉”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0年1月13日,北京金融街,异样的气氛笼罩着中国银河证券公司。   胡关金清辞银河证券的消息在行业内火速蔓延,银河证券及其实际控制人中央汇金公司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也承认了这一事实:银河证券总裁胡关金,上任四个月后给新东家递上辞呈。
  四个月,被媒体记者推断为中国证券行业内最短的公司领导就任期。
  由于涉及敏感人物和敏感公司,业界人士不愿接受记者采访,或要求匿名。熟悉胡关金的券商高层张华(化名)对《中国周刊》说, “我预料到了他将离开银河,但没想到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
  
  在银河证券的日子
  
  胡关金本已是业内的明星,与他关联的银河证券,更容易使其成为新闻人物,并大幅提高新闻的热度。
  银河证券被公认为最受证监会支持的券商。它的投行业务曾经业绩显赫,几乎能与中金、中信比肩。但近年市场份额陡降,在2007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排名中,银河证券排名已大跌至第54位。2009年,随着银河前任总裁肖时庆的落马,银河证券一度前途堪忧。
  这个时候,胡关金出山了。
  54岁的他临危受命,在退休半年之后,接受了银河证券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央汇金的邀请,成为银河的总裁。
  胡关金曾在杭州大学做过副教授,35岁那年下海,只身闯荡深圳。他应聘到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后来升任至深圳证管办副主任。1996年,当时证券市场牛市显现,深圳市决意改组深国投证券(后来扩股更名为国信证券),胡关金主动清缨,担任国信证券一把手,把一个没有资源优势、也无深厚背景的地方券商,锻造成了国内一线券商。
  从此,胡关金名动江湖。
  “胡关金是券业的实力派人物,既有能力缔造国信这样的相对市场化大券商,在证监系统内还有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对于突然扔掉证监会‘会管’帽子的银河来说,胡的到位绝对是一个最恰当不过的选择。”北京一位长期跟踪券商行业的知名研究员曾如此评论。
  不过,从深圳来北京之前,胡的一些朋友得知此消息后暗暗替他担心。“银河证券是一个老国企,背后关系盘根错节,此行最需要的未必是如何改革,而是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而这恰不是胡所擅长。”
  但是,胡关金兴致很高,他“表现了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理想主义的情节,还是放不下他要打造一家本土一流券商企业的理想。”甚至来京之前,还心情大好地和朋友们开玩笑,“我这是去北京当处长了。”
  知道胡关金个性坚毅,下定的决心谁也改变不了,朋友并未劝阻,只能把酒祝福。
  在银河证券的日子里,用两个字可以概括胡关金的言行,那就是改革。他试图一改银河过去的颓势,使其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他的改革大刀阔斧。根据披露的信息来看,他首先提出了新的经纪业务管理制度,核心以营销为主。提出要调换各部门负责人,重新划分业务线。同时改革薪酬体系,并有更多明细的考核指标。比如,对于营业部老总的考核,三个月市场占有率连续下滑,给予警告,连续半年下滑,则直接免掉。一位熟悉银河证券的业内人士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期间“直接开除了两个不合格的部门经理”。
  胡关金还连续三周的周末亲自给营业部老总授课培训。不过业务气氛一般,虽然他在培训课上不断鼓励,但提问的环节一直很安静。
  改革的系列动作,让胡关金忙得疲惫不堪,有记者曾目睹数个部门排队将文件送给胡关金签阅的情形。
  一位接近中央汇金的人士对媒体坦言,胡力推的市场化措施,给银河证券这样的曾挂靠在体制内多年的老牌券商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与之前银河证券的风格迥异,故其在银河内部管理层并不受认可。”更重要的是,改革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利益连坐迅速扩大”,反弹情绪出现。
  所以,在业内人士看来,胡关金闪电离职,并不难理解。张华对《中国周刊》说,这很符合胡关金知识分子的个性,知道做不下去就走,“本来就是为了追寻理想而来,而他性格又很耿直。”
  
  曾经的理想王国
  
  在银河的四个月时间,很容易让外界拿来和胡关金在国信证券的八年相比对。
  “老套路,如出一辙。”很多词这样形容,甚至拿来和上个东家――华西证券的经历相比,人们也不难发现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强硬的市场派做法”和建立本土一流券商的梦想。
  西南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中国周刊》指出,券商绝大多数是国企。虽然业务是市场化的,竞争也激烈,但高层很多是从政府机关、银行过来的人,所以,管理、风气、企业文化这一块,不太像竞争性企业。这也是胡关金想要改变的地方。
  胡关金不止一次和朋友谈起理想。他不服气,为什么中国就不能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行?
  他常跟朋友分析,本土公司凭什么跟国外投行竞争,靠的是市场化的机制。但客观上,国有体制的券商如何市场化?这就涉及到他的核心理念:推动券商市场化进程必须靠管理,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国企。
  他主动请缨来改造国信证券之时,并无券商管理经验,凭借的是专业学者的理解和满腔的热情。熟悉他的人认为,这就为他后来的“理想王国”提供了动力和勇气。
  据国信证券员工介绍,胡用学者的理论创造了一套模型来测量,以此要求企业达到数一数二的盈利能力。比如,他提出了四个目标:满足股东要求,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员工要求,满足职业要求,并把这些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指标,再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对国信证券进行改革。
  像客户要求指标,他就细化为客户流通率、客户价值回报、客户满意度、目标客户的获得率等。这些手段在现在看来并不稀奇,但在十几年前,在国企里开砸“铁饭碗”和“大锅饭”,难度可想而知。他也因此成为券商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华说,来国信证券的时候,胡不带亲信,也承诺不炒股票,“一来就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他对自己的学生、部下或者“不在一个圈子里的人”都一视同仁,只看业绩说话。管理起来十分严厉,达不到要求的人常被他不留情面当面批评,“一个公司的副总就曾经当众和他争吵。”
  胡关金常对下属说,没有测量就无法评价,不评价就无法管理。他一直希望实现测评公开、公平、公正化。“他非常注重细节,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人。”
  外人看来他也非常“分裂”。出了办公室,在饭桌上谈天说地,激扬文字,很活跃。回到办公室又立刻板着脸工作,他觉得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但私底下他确实又非常关心部下,该提拔的提拔。”
  尤其让老部下感动的是他表现出来的纯粹,“给予别人公正评价。不拉帮结派,在公司人事动荡时保护了一批有能力的人。”
  “国信证券相比银河证券小,处于思想比较开放的深圳,又取得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因而胡关金的国信证券改革相当成功。国信证券人士用“功不可没”来形 容自己的老领导,说,“大部分国信证券人对胡怀有感情,感激而尊敬。”
  不过,他也指出,胡想做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他为什么要走,也和改革有关。“中国证券业历史不长,机制是个问题。”
  2000年,胡关金第一次递交了辞呈,他对领导谈了自己对国企领导体制的思考: “国企领导不能长期待在一个位置上,有了很高权威的尤其如此。有权威,大家凡事都听你的,这不利于干部的锻炼和培养;人都会犯错误,有权威的人就容易缺乏约束,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有权威久了就容易产生惰性,你有惰性下面必然也产生惰性。”
  当时,他表示国信证券已经露出这种苗头,自己再待下去是“害人害己”。
  当时深圳市相关领导并未批准,而且2002年,鉴于他的突出表现,上级任命他将国信董事长、总裁和党委书记三职一肩挑,但他执意要选择一位新总裁。
  2004年,他再次提出辞职。消息人士对《中国周刊》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国信证券领导层内部有分歧,他看到了国企改革的局限性,不愿恋战。另一方面,他看到了更接近他创造本土高盛梦想的希望。四川一位民营企业家几次三番来清他入川,给他抛出了丰厚的彩礼:华西证券公司20%的期权。
  国外大型投行哪个不是民营企业?他看到了播种理想的另一块更灵活的土壤。
  
  青春期的错觉?
  
  和他只身前往国信证券不同,离开国信时,他带走了一批于将。其中包括那个曾在公开场合和他争吵的副总。
  朝华系控制人张良宾相中了他。张良宾兄弟曾号称是西南首富,并曾一度控制华西证券超过50%的股权。这虽然是一家民营的小券商,但张良宾除了许诺胡关金20%的期权外,还有在公司的自由空间。这是一块很有诱惑力的蛋糕。
  胡关金在入川后不久,就提出了华西证券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2―3年的时间在全国立住脚,3―5年的时间进入全国证券业前8名,投行业务要进入全国前5名,成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证券公司,要在三大业务发展基础上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并争取上市。
  这样,2005年,就成了华西证券历史上的转折年。
  美好的转折本可以继续下去。但不料风云突变,第二年张良宾身陷囹圄,华西证券的股东变换。胡关金又处于复杂的利益格局之中。
  有媒体观察, “新股东对20%期权的承诺并不认可,给予胡关金的权限上也大不如张良宾。”一位华西证券前高管称,“胡的想法比较激进,很多老员工和股东方有意见。此外,四川证监局两次下发监管意见,停止了华西证券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资格。
  内外交困,胡关金本土高盛的理想又一次夭折。
  2009年初,53岁的胡关金正式从华西证券“退休”。他跟朋友说,再也不想进入证券公司了。
  他曾有过办管理公司的想法,或者回学校任教。也有传闻说他想自己办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一个在论坛上见过他的浙江老乡对《中国周刊》说,他看上去就是学者的样子,儒雅。“听说过这个人,四个字,能力很强”。但是如果要把他请进自己的PE公司,他则笑言,“庙太小,和尚太大请不起。”
  隐退在深圳半年的胡关金,有报道说他没事就打打高尔夫,一直在休息,张华说, “我们笑他几十年来都过得很累,以前连发言讲稿这样的事情都自己动手,确实应该休息一下了。”
  不过,北京银河证券方面向他盛情邀约时,他还是接受了。
  这让一些朋友很惊讶,“其实,他这个年纪和地位已经没必要做这样的具体事务了。”张华感叹。“但他执著,多年不变。”于是,他去银河又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其实,一腔书生意气的胡,骨子里认为国有企业是可以做得好的。”
  胡关金第三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而这次的河流更加湍急,银河证券是中国证券行业内公认的“贵族”。他之前经历的两家券商公司与之相比,资产规模、资源背景等,都不是一个档次。
  张华对《中国周刊》说,之前他就判断,按照胡的个性,在错综复杂的银河肯定待不长。四个月后,胡关金打造中国高盛的梦想再一次触礁。
  在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的网站上,副会长胡关金把自己形容为年轻行业的一名老兵。关于他的介绍下面,有一段“领导寄语”,标题是:中国证券业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青春期。
  他这样写道:青春是美好的,是趋向成熟的关键转折期,富有朝气,充满生机,极具潜力,充满希望,令人向往、与此同时,青春期往往显示出不稳定性的特征,容易浮躁、冒失,甚至反叛,不知自己是谁,这又令人不安。青春期会不断地犯错误,甚至犯了错误还不知怎么回事……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对中国证券业至关重要。
  结合多年的经历,这段话饶有深意。张华认为,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阶段下,胡关金的几次遭遇,与其说是胡关金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剧。
  只不过,这个悲剧是来自胡关金对于中国证券行业发展“青春期”的误读,还是来自其本人“青春期”的梦想,尚待时间验证。

相关热词搜索:青春期 错觉 胡关金 胡关金的“青春期错觉” 中国企业的青春期错觉 青春期的错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