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_武长城市群:“两型社会”中的增长使命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会不会“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在“两型社会”这块试验田里摸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人类在20世纪艰辛探索的世纪觉醒。只是这条探索之路,对人类来说,时间似乎太过漫长,代价也过于高昂。
“先发展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被后发国家和地区视为必经的沟渠。虽然已故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针对所谓“后发优势”的理论,提出警惕“后发劣势”,提出不要过于专注引进技术、资本等外生要素,而忽视制度、政策、环境等内生因素。但在经济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謦?中,这点声音迅即消弭于无形。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增长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思考和研究显然不够。吴敬琏教授也坦承,开始意识到增长模式问题重要性的时间并不久远,只是始自2000年末的北京中关村发展问题的讨论。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亦步亦趋。从建国开始长时期的高集中、高计划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到改革开放后依靠大规模引进外资和资源、土地、劳动力高投入的高速发展,再到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霍夫曼型重化工业”热之争,千头万绪难有头绪,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成长的烦恼”。
的确,我们已经享受到工业化的繁荣,但很快也品尝到工业高增长的苦果。近年,民工荒、油荒、煤荒、电荒接踵而至,太湖、滇池蓝藻连迭爆发,似乎突然之间,这些原本停留在想像层面的场景已经变成身边的现实。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目前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排污水平的十几倍。
以徐冠华、路甬样为顾问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的资源、能源、环境危机之后这样说:和平年代最重视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问题,再次是环境生态。但它们产生的实质影响正相反。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需付出巨大政治成本才能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发生,将变成难以逆转的民族灾难。
刚刚过去的2007年岁末,沸沸扬扬的“新特区”之争尘埃落定,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承诺近期内不再审批新特区。在上述背景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蕴含的深意,不难解读。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期待
武汉城市圈有东湖、梁子湖、洪湖及大别山地区两大生态板块,长株潭城市群有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两大生态板块,并且两地共有中国最大内河和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长江900公里的防洪堤。
从更广阔的区域看,两省生态环境相对保持良好,空气和水质量居全国前列。譬如,湖南常年淡水保有量达到i00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的基础上。从工业基础和产业规模看,两地在中部地区虽较为突出,但在全国仍居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略高于其它中西部地区,总体而言,工业化处于初、中级阶段。把这两个区域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体现了中央的用心和期待。
但是,对于武长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仍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这个起点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会不会“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在“两型社会”这块试验田里摸索。
譬如,两地的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是支柱产业。例如湖南全省规模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型企业占60%,十大优势产业中有4个属于高耗能行业,100强企业中60%分布在重化工领域。而湖北,预计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六大产业中,有3个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石化工业销售收入目前已过千亿元,钢铁今年将突破千亿大关。
很显然,湘鄂两省的工业躯体过于笨重。在国家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形势下,这些依靠成本、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行业优势正在丧失。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步伐,提升改造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对武汉和长株潭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武汉和长株潭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省城经济中心,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样突出。对长株潭而言,株洲的清水塘、湘潭的竹埠港、长沙的坪塘等重金属污染区域,已经成为湖南的湘江打造“莱茵河”的最大障碍。尤其是株洲清水塘工业区,聚集了上百家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能耗物耗、高污染企业,株洲也因此一度戴上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2007年,就在太湖蓝藻肆虐之际,洞庭湖的老鼠也大肆出动,演变成触目惊心的“洞庭鼠患”,敲响了生态环境的警钟。而作为新中国第四大工业城市的武汉,当武钢、石化、古田工业区在青山、研口相继成片成廊时,大自然开始向城市索取透支环境的成本。同时,拥有中国城市湖泊面积最多的武汉,89%的湖泊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2007年7月,有“北西湖”之称的武汉东湖官桥湖因污染再现“翻塘”,死鱼10多万公斤,养殖户面临血本无归。
两地经济发展正面临抉择:是沿袭和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新路,进而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树立标识?
区域经济发展的竞合选择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伟人的一句赋词,如此拉近了两地的关系。事实上,武汉和长株潭相距仅300多公里,历史上同属荆楚大地,地域上山水互连,唇齿相依,又均位于长江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处。湖南、湖北同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因此,这次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定位于城市及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只有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才能引领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与美国、欧洲、日本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一亩三分地”,处于自己的经济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广深、成渝、京津等城市曾经为谁是本区域经济中心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城市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趋同,既耽误了宝贵的发展时机,又造成了产业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从这种误区中走出来。
从实际情况分析,武汉虽然是中部唯一的特大型城市,长株潭也经过近几年一体化推进,具有了特大城市轮廊,但就单一个 体而言,二者的GDP总量、劳动生产率、城市首位度,对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度等各个指标,都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加强湘鄂两省合作,建设武长城市群,推动武汉、长株潭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从省内的“次区域”发展为跨省的“大块头”,既是中部崛起、推动全国的战略要求,也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形成规模效应的必然选择。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不能仅从区域着想,而应该站在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层面思考问题,既要抓紧自我发展、强化两个区域的中心功能,又要加强合作、改各自博弈为携手共赢。两地应尽快形成共谋崛起、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共识,建立两个城市群高层合作与对话机制,打通经济组织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2006年前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先后出台,现在两地同获“两型社会”试验区,势必都要按照中央要求,对现有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因此完全可以同时在两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框架下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又如武汉和长株潭两地都有密集的大学院所和国家级实验基地,科研综合实力雄厚(武汉居全国第三,长株潭居全国第六),既可为两地的试验区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又可以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形成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方面的交流合作可以率先启动。近年来,武大、华中师范大学相继在湘设立研究生基地,为两地的智力合作、资源共享迈开了第一步。
两地在产业结构上也有整合的空间。武汉冶金、汽车、光电子行业在全国有着重要的位置,长株潭的工程机械、设备制造、电子信息在全国后来居上,两地可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逐渐加大产业的互补和合作,梳理和整合上下端产品,形成巨型产业链。此外,两地的文化传媒、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领跑全国,合作和互补的空间也很大。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通过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两地已形成了较为便利的通道,但还需提级公路,疏浚水运,形成“大开大合,大进大出”的交通格局,使联系更为密集和快捷。同时,在金融、信息、通讯、环保等方面加强合作,促成各种市场要素的相融和发酵。
制度创新的支撑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朱翔认为,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所进行的将是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这也应是国家在武长城市群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题中之义。“两型社会”试验区既可以说是新特区,因为它是中国这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延续和向前,但又不同于以往的特区,其区别在于:从内涵上讲,已从单一的发展转换到科学发展;从目标上看,所要建设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据悉,湖南已经制定了一个“1+12”的方案,并重点启动用地管理、生态补偿、规划建设、开发区管理、户籍制度、“两型”统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湖北省初步考虑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放在七个方面的机制建立上,包括统筹区域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套、土地资源管理、城乡统筹等。
诚如一名专业人士所言,“两型”社会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环境现状又要求必须在一两年有大的突破。从两省出台的一揽子计划看,可望使目前行政区域中存在的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明显的推动和改观,特别是在交通、能源、信息、生态、环境同有同享方面有望获得较大突破。
但是,水面的浪波振荡固不可少,水下的激流奔涌更加必需。现在是推动水流的时候了。中央对武长“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要求也很明确: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由深圳市委书记调任湖北代省长的李鸿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诠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指全面,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三大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协调推进;“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内容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试验”,是中央赋予的最大的“权力”。
一场寻求智慧的改革实验,将在湘鄂大地上风生水起。国家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武长两地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努力作为。譬如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纳入省直管县和国家区域体制改革的范畴综合考虑;先行进行分税制的改革,强化县域经济基础;在中央大部委制思维下,在两地先行组建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办事机构,解决“多龙治水”、“部门利益化”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等等。
同样,地方政府亦需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大力改革和创新,努力建设有限和有效、廉洁和廉价的新型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以GDP论英雄”;畅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通道,推动官本位向商本位转变,并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
(责编 郭凯)
相关热词搜索:使命 城市群 增长 武长城市群:“两型社会”中的增长使命 武长城市群 两型社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