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的发展篇一: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

1、夏:

2、商:

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

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

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

1、秦:

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1)法家思想治国。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

(3)统一文字(小篆)

2、西汉:

政治:(1)国家统一,但有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阶级矛盾问题,汉武帝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3)选官制度:察举制:地方向中央举荐,重品行(孝廉)。

经济:(1)长安洛阳等商业城市发展,专供贸易的场所“市”形成(从汉到唐“市”

有时空限制,有专人管理)。

(2)丝绸之路,外贸发达.

思想文化:

(1)采用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和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西汉赋,篇幅长,气势宏大,司马相如。

3、东汉:

手工业:(1)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先进。

(2)成熟的青瓷。

文化:东汉赋,短小,抒情,意境清新,张衡。

4、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时期):

政治:(1)除西晋短暂统一外,社会处于分裂割据动荡状态。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评定等级,重门第。

经济:冶炼业发明灌钢法,世界领先。

文化: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楷书定鼎。东晋王羲之草书、行书大家;绘画

理论出现,画家顾恺之。

5、隋:

政治:(1)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分科考试,重才学。

经济:恢复发展,开凿京杭大运河。

文化:科举制促进文化发展;展子虔《游春图》。

6、唐:

政治:(1)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中央官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经济:(1)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

(2)商业城市繁荣;唐末“市”的时空限制逐渐打破;柜坊、飞钱;外贸。

(3)瓷器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瓷器输出国外。

文化:完善科举制度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民族关系:政策开明,四夷臣服。

对外关系:兼容并蓄,中外交流。

7、两宋:北宋、南宋

政治:国家非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1)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的时空限制完全被打破;农村草市普遍。

(2)出现纸币交子。

(3)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思想文化:(1)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2)词的兴盛。

(3)宫廷画院活跃,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是当时最大亮点(张择端代表作)。

8、元:

政治:国家统一;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大都等城市发展,外贸发达。

文化:元曲;文人画(写意画);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外传,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

9、明:

政治: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经济:海禁,外贸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彩瓷;丝织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文化:王阳明心学;明末李贽的思想;明末清初黄顾王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文人画。

10、清:(1840年前)

政治:(1)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平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巩固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

(2)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

经济:丝织业发达;徽商、晋商地域性商帮;海禁、闭关锁国,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

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思想文化:黄顾王三大家思想;京剧;小说;文人画。

★明清时代特征:政治上封建制度(社会)趋于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反封

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理学

僵化,束缚人们头脑。

二、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1840—1912:晚清。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

质相同,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不同)。

1840—1842:中英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战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美俄帮凶;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占大片领

土。《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利用

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技术(器物)层次学习西方,创

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战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挽救民族危亡(向西

方学习先后进入制度和思想层面)。

1898: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思想启蒙,促进民族觉醒。

1898—1900:农民阶级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1905: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1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912: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袁世凯

篡夺革命果实,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

1912—191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迅速。(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3—1919:袁世凯专制、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资产阶级革命派捍卫民主共和。 1915: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21:中共诞生;1922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三大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1927: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4广州国民党一大,实现合作,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基础;1926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大革命最终失败。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2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思想初步形

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1年底瑞金苏维埃政权建立。

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

1934—1936红军长征;1935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27—1936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1937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国全民族抗战。

1937、7—1938秋: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片面抗战路线,丢失大片领土。

1938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1938秋—1945、8:相持阶段:日军集中力量进攻敌后战场,中共成为抗日中

流砥柱,1940组织百团大战。

1945、8:反攻阶段: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

抗战期间毛泽东思想成熟(1940《新民主主义论》),并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受沉重打击,开始萎缩。

1945—194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1946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解放战争爆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敌人全

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48—1949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9春,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1949、4国共北平谈判。

1949、4渡江战役,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族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949年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奠定理论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国

家学说。

三、中国现代史(1949—)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共同纲领》。

1949、10、1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现代史开始。 1953—1956:实行一五计划(1953—1957);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

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参加万 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956: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严重的“左”倾错误。

外交:建国后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三项具体政策;1950中苏结盟;1953周恩

中国历史的发展篇二: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 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

中国历史的发展

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各个方面仍旧处于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其杰出代表。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既反映了文学的繁荣,其中也不乏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内容。明清时期的教育具有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失去了往日的积极意义,已成为对人们进行精神束缚的桎梏。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是由于闭关锁国,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之后开始了痛楚屈辱的历史,被其他强国侵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

展中的地区大国。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加入WTO。

这漫长而又精彩的五千年,这曲折而又美丽的五千年,这是我们所需要铭记的,屈辱不可忘,荣耀仍旧谦虚,我们懂得的,我们中国未来的地位需要这片土地上所有同胞的努力,我们身在其中,责无旁贷。

中国历史的发展篇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学生:周峰

学号:20096586

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

任课教师:赵兴廉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创儒家,提倡积极入世;老子、庄子创道家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还有诸如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各派思想的创造。这些思想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二、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从秦朝开始,中国开始了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边疆开拓与文明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经略南方和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在打通西域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扮演着关键角色,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同时,在这一时期王朝政治有了新格局。首先是郡县制的确立,政治大一统

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变为察举制。重农主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衍生出小农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三、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此期的文化大势包括民族的大融合、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和佛教的传播,三教鼎立与玄学。

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

八王之乱争夺皇权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发起“永嘉之乱”,致使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的大融合使文化交融演变。同时江南地区开发加快,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开发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前期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他们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佛教的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但佛教与中国社会秩序与文化伦理是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

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则是转变与展进。

四、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宋文化的鼎盛从唐诗宋词可见一斑,此期文化的脉络主要表现为:开放的立国精神,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和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隋、唐设三省六部制,各司其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科举制,其中进士一科特别受士子重视。

在文化背景上,唐朝尚武,其次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但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最后,唐崇佛教并且重诗文。

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中,两税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它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

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同时,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全面开发耕地的时期”,显示着实行新税法对农业开发的刺激作用。并且生产的高涨一定下带动了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市井文化发展起来,新文艺兴起,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并且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两股文风,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文学传统。

到北宋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而以失败告终。其次北宋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理学: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元朝统治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地位最高,南人(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为四等中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但元朝的统治促使了民族融合,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融合在汉族之中,今天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上,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从元朝开始。同时元代的畸形文化政策使元代戏曲文艺创作繁荣。

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北方的生产的恢复,并且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到明清两代,东西方开始相遇。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问世。

在明清两国的立国观念上,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不仅全盘继承,而且加进不少更狭隘的内容。并且“农民皇帝”在经济上极端重农,因为他认为国家财政来源主要出自农业,这样的认识也是清朝皇帝的国家意识。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加之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使得明清社会经济迟滞。

在思想文化上,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明中叶后影响很大。到清朝,在清朝文化高压和明朝的灭亡产生的强烈刺激下,“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风渐渐兴旺起来,代表组织称之为乾嘉学派。

但文化的演变总是出乎预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维护王朝统治从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到《四库全书》编纂进行中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清朝的闭关锁国将封建主义推向了极致,夜郎自大使其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西方的工业文化践踏了仅存的书生文化。

六、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中的感悟

1、当赵匡胤之兄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在陈桥驿为其披上黄袍时,中国历史经历了又一次的江山更迭。赵官家雄心壮志,他未动西北的夏,而选择先平内——征伐李家李煜抱守的唐。李煜据守长江以南,有天然的自然屏障,却在北宋的军队下果断交出了江山。为什么?李煜好词、爱美人,而且还是佛教的虔诚信徒。诗词只能兴叹,美人只能垂泪,佛祖的庇护只能听天由命。纯粹的文人治理不了尚武的唐,只会让这只老虎困于囚笼之中。国家的领导宗旨决定着国家能否始终发展先进生产力,进而衍生先进的文化,唐的武文化背景被消耗殆尽的那一刻,便是灭国的一刻。将心比心,现代中国领导人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2、当洋枪洋炮与大刀长矛相遇时,中国文明不堪一击。为什么?郑刚曾在《中国人的命运》一书中指出“顶峰也就意味着上升的结束和下降的开始。”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当一个人在最得意时总会自大而忽视别人的意见。文明也是如此,当中国走向鼎盛时便会沉浸于繁盛的喜悦和唯我独尊,而忽视了其他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西方文明乘着火车飞速前进时,中国文明也就不断被甩在了后面。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生产力不断发展,文化海纳百川,才保证了我们泱泱大国真正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审视历史、解剖自身、创造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加速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同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理性精神和求实态度继承传统,变革传统,从而创造生机蓬勃的21世纪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