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历史关系 [历史与真实:1949年前的中越关系演变]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越南 越南 不得不说的话题   南海如沸,把中越关系及两国民众的互信推向风口浪尖。   说起越南这个邻邦,中国人感情复杂。在上个世纪后半期几乎长达1/4个世纪里,尚未解决自己温饱的中国人,勒紧裤带,对越南的抗法和抗美斗争进行了竭尽全力的支持,并有上千名中华儿女牺牲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援助越南,成为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但是此后的情势却急转直下。越方的做法让中国民众错愕惊叹、难以理解。兵戎相见在所难免,一场几乎长达十年之久的南疆保卫战,成为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双方关系终于正常化。人们希望淡忘那些争端和冲突的印记,然而事态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种种蛛丝马迹不断撩拨人们的神经,再次让人错愕。近两个月来,事态骤然再度变得“复杂”。历史与现实交织,两国民众心态纠结,双边关系中多了域外大国的影子。
  6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北京会见了越南领导人特使、越南副外长胡春山,双方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谈判与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两国间的海上争议;加强舆论正确引导,避免出现损害两国人民友好和互信的言行……
  为此,我们约请几位从事中越关系及相关研究的学者,为中越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南海争端及域外因素把把脉。
  ――编者手记
  
  中国与越南“山连山,江连江”,不仅有着“龙的传人”、“龙子仙孙”的相似传说,而且越南的历史与中国紧密相关,文化、制度与中国相通、相近,连“越南”这个国名也是由中国的嘉庆皇帝确定的,近代更有过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战斗友谊……可是,今天在越南不少人已经不清楚这些事实了,却把防范“北方敌人”作为国民教育的内容,近来更是有少数人打出了“中国邻居:躯体大,心眼坏”的标语。那么,真实的中越关系是什么?笔者先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讲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吧。
  
  美丽的传说和不同的解读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还有,从远古时代,中国就有神农氏的传说:神农所治理的“天下”范围,“南至交趾,北至幽都”,尧、舜、禹都曾南巡,到达南方的“交趾”。到了西周时代,周公制定礼乐,天下太平,连“交趾”南面一个叫“越裳氏”的部落也受到了影响,派使者不远万里来到周朝都城,献上了白色的雉,还说他们离周朝道路遥远、山川阻隔、语言不通,是经过多次辗转的翻译和艰苦的跋涉才到达的。在当时和后来的中国人眼中,这里的“交趾”、“越裳氏”都泛指南方,并不专门表明一个特定的区域,这些传说也表明从传说时代到西周,中国就与遥远的南方部族有过和平友好的联系。
  越南人也自称“龙子仙孙”,也有与中国类似的神话,只是到了公元13、14世纪以后,他们才有了汉文史籍,这些史籍中说:神农氏的三世孙帝明南巡,在五岭遇到一位仙农,和她婚配,生下了禄续,后来又封禄续为王,让他治理南方,称为泾阳王。这位泾阳王管辖着“北抵洞庭,西抵巴蜀”的广大地区,他又娶了洞庭龙君的女儿,生了崇缆,继位后称为“貉龙君”。貉龙君又娶了一位叫妪姬的女子,一次生下了100个男孩,还对她说“我是龙种,你是仙种,水火相克”,难以在一起长久居住,就让这些孩子中的一半跟他去了南海,一半则随母亲去了山区。貉龙君还封长子为文郎国王,称为“雄王”,雄王时代国家分为15部,曾遭到“殷寇”的侵袭……第十八代雄王时“蜀王”吞并了“文郎国”,建立“瓯越国”,秦始皇又派兵灭了百越部族和“瓯越国”,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
  15世纪越南版本的神话,一方面把越南人认定为神农后裔、“龙子仙孙”,与中国人找到同根同种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并不轻松的“新内容”,特别是“文郎国”抵御“殷寇”,“蜀王”灭“文郎国”建“瓯越国”,秦朝灭“瓯越国”设郡县等内容。那么,这些“新内容”可信吗?19世纪,有越南官方史学家就指出,所谓“文郎国”时代“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是“侈大之辞”,蜀王的故事也是虚构的。在上个世纪时,包括越南学者在内的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这些越南传说提出了进一步质疑。人们还注意到:越南有据可查的信史不早于秦代,“文郎国”、“瓯越国”只是反映了古代雒越人原始部落时期的情况;这些“新内容”是吸收中国文献中的记述,及唐代“柳毅传书”等传说的某些内容改编而成,到了13世纪以后随着越南各王朝增强民族自尊心的需要又不断强化、丰富。人们能够理解自尊心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更担忧:如果把这些虚构的“新内容”当作历史事实,用来教育国民,只能让他们认为从4000多年前起越南就遭到“殷寇”、“蜀王”和秦朝的“侵略”,必须时刻防范“北方敌人”,这又如何能让中、越世代友好相处,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从郡县时代到宗藩往来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平定岭南后在当地设立郡县到公元10世纪,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郡县,这段时期被称为“北属时期”或者“郡县时代”。在这1000多年间,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和南方地方性政权(如南越)都在今天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设立郡县,派驻官吏、军队,并且推行教化,使这一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从部落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其中,时跨秦与西汉初期的“南越国”皇帝赵佗时期教人民耕种、推广文化教育;汉代交趾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建立学校、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三国时期士燮提倡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这些事迹都得到后来中、越史籍的肯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唐代安南都护府所统辖的今天越南北部、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安南爱州(相当于今天越南清化省)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在唐德宗时一度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而且,“北属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限于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而且至今影响着越南的语言、风俗、礼仪,比如现代越语中的汉越语,即汉语借词占80%,至少也有65%。
  北属时期对于越南北部、中部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官吏同内地官吏一样施行苛政,多次引发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二些当地封建主阶层深受汉文化影响,唐代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面对皇权衰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割据称雄、自立为王的意识不断增强。唐朝灭亡后,这一地区就出现了豪强称雄的局面,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 越南摆脱了中国的封建统治,成为独立的封建国家。此后,越南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包括丁朝(968~980年)、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10~1225年)、陈朝(1225~1400年)、胡朝(1400~1407年)、后黎朝(1428~1788年)、西山朝(1788~1802年)和阮朝(1802~1885年)等。越南的这些王朝建立后都与中国的封建王朝确立和维持着宗藩关系,直至1885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越南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这些王朝的老君主崩逝、新君主即位时,往往遣使中国“求封”。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于越南境内的王朝更替或君主更易,一般不会干预,基本上满足这些封建主的要求,派人进行册封。比如,宋朝先后在973年、993年和1010年册封丁部领(丁朝)、黎恒(前黎朝)、李公蕴(李朝)为交?郡王,1164年又册封李天祚(李英宗)为安南国王。清朝在1666年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1789年册封推翻后黎朝的西山朝创立者阮光平为安南国王,1802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当时,阮福映求封时表示已统治着“越裳、真腊等地方”,希望国号由“安南”改为“南越”。清廷开始时认为南越国是秦汉之际的割据政权,管辖着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中部地区,未予批准。嘉庆帝后来强调,阮福映先统治了“越裳旧地”,后又占安南全境,批准其国名为“越南”。阮福映也表示接受,该国由此改名为“越南”。二是一旦确定宗藩关系,越南君主定期派使者到中国朝贡,中国皇帝则给予高于其价值的物品作为“回赐”。比如1644~1885年,越南各王朝共派60多批使者到中国朝贡,贡品主要有金香炉、金花瓶、银盆、沉香、速香、白色土绢等。清朝的回赐物品也相对固定,总价值一般会高于贡品,其中1790年西山朝派使团为乾隆帝祝寿,乾隆帝前后赏赐的物品有10000多两银子,大元宝11只,绸缎及黄马褂、蟒袍等300多匹(件),茶叶100多瓶(盒),还有诗画、各类珍稀玉器、瓷器及漆器、玻璃器、西洋钟表、奶品,甚至包括麋鹿、狐狸各两只。三是在宗藩关系前提下,中国是“天朝上国”,越南是藩属,这只是两国君主之间等级关系和文化心态上的“天朝礼治体系”的反映,并没有改变中国、越南之间国与国关系的实质,中国并不主动干预越南内政、外交事务。
  在宗藩关系的前提下,中越两国总体上保持友好关系,其间也发生过冲突、战争,但除了元军入侵越南和1407~1427年间明朝在越南重设郡县外,这些冲突和战争多因越南封建主侵扰中国边境地区引起。而清王朝在1788~1789年和1885年派军入越,则是特定背景下应越南统治者邀请、慎重考虑后派出的,很快又撤回国内。
  
  近代以来的并肩战斗
  
  1885年以后的60年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越关系的重大事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法两国通过谈判划定了中越两国的边界,从整体情况来看,这次划定的陆路边界基本符合中越边界的历史沿革,以条约文化的形式第一次认定了大多数疆土的归属与管辖,从而客观上法定了中越陆路边界,使之成为中越两国维持和稳定陆路边界的基础。
  二是中越两国人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1885年后,无论是越南王公贵族发起的“勤王运动”(反法武装斗争),还是农民起义,都得到了中国广西一带的地方武装黑旗军余部的支持。清政府虽然不愿再因越南问题与法国冲突,但也在暗中保护少数的越南抗法人士,比如越南咸宜帝的摄政王尊室说(1839~1913年),是勤王抗法的重要领导人,失败后逃亡中国,清政府给他以安置和保护。20世纪初,越南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潘佩珠等越南爱国志士的活动,得到了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支持。1925年5月,胡志明等又在广州建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这是越南第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组织,也是越南共产党的前身。中国共产党给予胡志明等人大力支持,周恩来、李富春等曾为“特别政治训练班”讲课,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他们大部分回国参加革命斗争,也有一部分留在中国与中国同志一起战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1930年起,胡志明和越南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为抗法、抗日而斗争,越南的不少高级干部,如黄文树、长征、朱文晋、阮文明等,都曾在广西、云南两省人民的掩护和支持下进行革命斗争。胡志明长期在中国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起深厚的战斗友谊,1944年才回到越南,1945年领导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的胜利,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 中越 年前 历史与真实:1949年前的中越关系演变 中越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越历史关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