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流浪 最后不知道怎么办四处流浪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说起波希米亚生活方式,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诸如流浪、歌舞、不拘小节,都被视为自由精神和独特品位的时髦代名词。但知道这个词来历的人大概不多。波希米亚本是捷克中西部的一个地区,是几个世纪前吉普赛人从东欧向西欧迁徙时的重要一站。所以从当时西欧人的眼光来看,吉普赛人就是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生活方式”自然指的就是这个没有固定居所、以卖艺为生、社会地位低下的流浪民族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会有一丝褒义或时尚感。
时光流逝了上百年,吉普赛人,这个一直以独特的方式生存在人类社会边缘的民族很少被人关注过,直到最近因为法国萨科齐政府高调驱逐吉普赛人事件在欧洲闹得沸沸扬扬。9月17日,萨科齐和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盟首脑会议期间又因为这件事“近身肉搏”,进行了激烈争论。此前双方“隔空喊话”已有一段时间,巴罗佐对法国的做法感到不满,萨科齐则以尖锐态度回击。
可能是由于多数人对弱者本能的同情,向来善于占据道德高地的法国这次罕见地处于世界舆论口诛笔伐的难堪境地。平心而论,萨科齐政府坚持驱赶吉普赛人并不是没有一点理由的纯粹蛮横之举,比如吉普赛人随处扎营、部分人小偷小摸、扰乱社会秩序的举动,对于当事国来说,毕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只不过,面临2012年大选但目前民望又很低的萨科齐,企图拿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弱势民族开刀,以求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做法的确不是很光彩。
不管怎样,扰攘一时的驱逐吉普赛人事件又让世人想起了这个固执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民族的悲惨历史。提到吉普赛人,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文学巨匠生花妙笔下的一群艺术形象,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丽少女爱丝美拉达,梅里美小说《卡门》中热情如火的女工卡门,普希金笔下的茨冈人,还有电影里让人难忘的叶塞尼亚……文学和电影多少集中突出了这个民族不羁与流浪的特性,对吉普赛人来说,流浪是与生俱来的惟一生活方式,他们对在地上找到乐园似乎不抱幻想。“我的双脚站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加拿大吉普赛作家罗纳德?李的话传神地描述出这种渴望自由的心态。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吉普赛人发源于今天印巴边境的旁遮普地区,当时可能是社会一个低下阶层。5世纪起,他们逐渐离开家乡向外迁徒;经过1000多年的自由流浪,今天有1200万吉普赛人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欧洲是最重要的聚居区,吉普赛人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少数民族。
在想象中的浪漫图景背后,沦落天涯的民族有着一部血泪史。事实上,整个欧洲对吉普赛人的歧视与迫害至少有400年历史。16世纪,荷兰、瑞士和丹麦等国的贵族盛行骇人听闻的“围猎吉普赛人”活动,就像猎狐一样。各种歧视、迫害吉普赛人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1510年,法国发布一系列驱逐吉普赛人的法令,“用火和剑驱逐他们”;1637年,瑞典规定不离开的吉普赛人要被绞死;16世纪中叶,英格兰甚至规定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犯罪。这种迫害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了顶点,大批吉普赛人被关进集中营,甚至折磨至死……
回顾吉普赛人的苦难岁月,让人为之不胜唏嘘,同时也联想到另一个一度流浪在世界的民族――犹太人。然而,吉普赛人的悲哀在于,他们至今仍游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提到奥斯维辛等集中营,人们首先会想到受迫害的犹太人,谁能记得至少有50万吉普赛人在集中营被杀害的事实?有些曾经受到迫害的民族,如犹太人和南非黑人,经过申诉获得了国际援助,而吉普赛人却与之无缘。今天的欧洲,在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困难、就业不足、右翼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吉普赛人再次成为替罪羊,除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干过遣返大批吉普赛人的事,只不过这次法国政府做得实在太高调、态度太强硬,才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当然,如果这次法国驱逐吉普赛人事件最终能引发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个在全球化时代依然固守自我生活方式民族的关怀,也算是坏事中的好事吧。只是,这样的前景并不让人乐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我们仿佛看到一辆破旧剥蚀的大篷车,遥遥远去驶向无尽的天边,车的后窗内忽闪着一对天真童稚的眼睛,凝望着浩渺的天空,揣测着难知的未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