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嫩登悲剧:“非典型”校园枪击案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典型的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德国总理默克尔把枪击事件形容为“令人惊骇的罪行”。并宣布3月11日为国家“哀悼日”。 不用看电视也不用开收音机,克里斯蒂娜?阿尔特就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在她办公室门外,等待采访的记者已经排起长队。2002年4月27日,19岁的德国少年罗伯特在德国中部城市爱尔福特(图林根州首府)的古腾贝格高级中学大开杀戒,短短10分钟内把16条生命送上西天,克里斯蒂娜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从那以后,每逢德国学校出现恶性枪击事件,新闻记者都会叩响我的房门。”她说:“今天,我的办公室门外又挤满了记者。在德国的某个地方,肯定又有新的校园枪击事件发生,而且伤亡一定惨重。”
克里斯蒂娜校长说对了。3月11日,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的温嫩登镇,一个17岁少年气定神闲地走进艾伯特维尔中学校门,步入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随后举起了枪。
冷静的少年,惨烈的现场
从不张扬,甚至有点腼腆,蒂姆过去的同学这样形容刚刚制造艾伯特维尔中学枪击惨案的凶手。当警察拿着班级合影询问琳达――个和蒂姆有过五年同学经历的女孩――照片上面谁是蒂姆的时候,琳达脱口而出:“就是那个看起来挺和善的小伙子。”在琳达的印象里,蒂姆性格内向,但是待人友善,从不招摇,“假如有人问我,班里谁有暴力倾向,我肯定不会觉得他也能算一个”。
3月11日清晨,蒂姆一脸平静地走出家门。穿着牛仔裤,运动衫,这是他这个年龄的德国少年最常见的衣着搭配。不过,在他的衣兜里,有一把手枪和250发子弹。蒂姆的父亲是当地一家射击俱乐部的会员,根据德国的法律,私人若想合法拥有枪支,必须在射击俱乐部注册。蒂姆的父亲合法拥有15支枪,14支被锁起来,只有一把放在卧室。“在德国”,警察告诉记者:“许多合法持枪者都习惯在卧室里留一把枪自卫。”事后证明,正是父亲的这个“习惯”,无意中“帮助”儿子闯下大祸。
9点30分,蒂姆走进艾伯特维尔中学的教学大楼。2007年他刚从这里毕业,随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所以,他对大楼里的一切并不陌生。蒂姆径直上了二楼,推开9年级3班的教室门。目击者桑德拉事后回忆说:“我看到他进来,随后响起‘砰砰’的声音。我本能地趴到地上,一直退到墙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这间教室,蒂姆击中五名学生。“许多人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警察对媒体解释道:“直到倒在地上,受害者的手里还攥着钢笔。”
接着,蒂姆走进隔壁教室,继续开枪,又击伤多名学生(两名当场死亡,两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之后,出门换了弹夹。勇敢的老师扑上去锁住教室门,蒂姆试图破锁再入,没有得逞后,迅速转移到三层的物理教室,拔枪击中教师的要害。一个学生回忆说:“我听到三声枪响,还以为是开玩笑。随后听见有人大叫:‘跑啊,快跑!’有人跳窗逃生,我撒丫子就跑。”
9点33分,当地警察接到报案电话。两分钟之后,第一批警察赶到学校。在通往二楼的楼梯上,警察和蒂姆迎面相撞。“他冲我们开枪,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发现,在逃跑的过程中,他还击中两名教师。至此,蒂姆在学校一共枪杀12人。在教学楼的地板上,警察发现许多子弹,“很显然,假如有足够的时间,蒂姆还准备杀戮更多的师生”。
9点40分,惊慌失措的学生如潮水般逃出艾伯特维尔中学,医生匆匆赶到并抢救伤员,警察展开大搜捕。10点整,德国特种部队包围蒂姆家的住宅(与学校相距12公里)。全副武装的特种部队破门而入时,蒂姆双亲瞠目不知所措。10点27分,艾伯特维尔中学枪击事件通过媒体迅速传播。
蒂姆的杀戮还在继续,死亡名单也在加长。逃离教学大楼以后,他闯进隔壁一家心理诊所,枪杀诊所的园丁,接着,又劫持一辆汽车向40公里之外的文德林根镇开去(幸运的是,蒂姆没有碰驾驶者一根汗毛)。在文德林根镇,蒂姆冲进汽车专营店,杀死销售代表和一名顾客。此时,倒在蒂姆枪下的遇难者,已有15人。
温嫩登校园枪击事件的最后一幕,在蒂姆与警察的激烈对射中展开:警察包围汽车专营店,蒂姆拔枪做困兽之斗。在重伤两名警察之后,他双腿中弹,举枪自尽。12点39分,德国警方宣布:“温嫩登校园杀手已经伏法。”一场震惊德国乃至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在血雨腥风中落幕。
几乎与温嫩登事件发生的同时,美国亚拉巴马州也发生一起连环枪击案,一名男子驾驶汽车在三个不同地方开枪行凶,杀害了包括亲属在内的九名受害者之后自杀身亡。来自温嫩登的血腥,让亚拉巴马州枪击案“黯然失色”,甚至网络上鲜有提及。
温嫩登的“非典型性”困惑
历时三个半小时,死亡16人。惨案制造者蒂姆一共打出112发子弹(其中60发在学校射出枪膛),自始至终头脑清醒而沉着,几乎让人忘记他只有17岁。
温嫩登校园枪击事件,让人费解。
家庭不幸,常把少年推向犯罪的边缘。然而,蒂姆家境富裕,双亲和睦。父亲有一家公司,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公司还能雇佣100多名员工,大家说,老板待人很和蔼,而且“为人正直”。在温嫩登镇,蒂姆家的房子让很多人羡慕:“因为保养得好,别墅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前面有个漂亮的花园,车库里停着保时捷。在3月11日之前,我想许多孩子都愿意和蒂姆换换位置。”老同学证明说,蒂姆兜里的零用钱总比我们多。就像父亲一样,他既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富裕,也并不吝啬。去年,蒂姆和职业学校的同学到柏林旅游,他很高兴把钱借给他们。
在网络和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暴力镜头,也被认为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因素。在蒂姆的卧室里,警察找到一些色情图片和“带有刺激性的枪战类电脑游戏”,但是数量有限。“像他这个年纪的德国孩子,卧室里差不多都有这些玩艺”。所以警察并不感到惊奇:“我们了解到,过去三年里,蒂姆一直练习举重,他说这是‘为了让胳膊变得粗一点儿’,对一个小伙子来说,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也许,心理问题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蒂姆为人腼腆,且过于内向,他朋友不多,自己常有自卑的感觉。蒂姆的父亲承认,儿子曾经到海尔布隆接受心理治疗,但他没有坚持下来。调查者注意到,在枪击事件中,受害者多为女性,似乎说明蒂姆的杀戮带有很强的选择性。3月12日,巴登-符腾堡州内务部长报告说,3月11日凌晨2点46分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一团糟的生活让我厌倦,大家总是拿我寻开心,没有人意识到我的潜力。”这句话一度被当作蒂姆的“死亡遗书”而被媒体广为披露,不过警方随即修正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句话出自蒂姆之手。”
枪击事件发生后,蒂姆双亲被警 方带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接受调查。蒂姆的父亲喜欢玩枪,受他的影响,只有17岁的蒂姆也拥有20多支气枪。一个经常和他切磋射击技巧的朋友告诉记者,20多支气枪听起来很吓人,但是在德国,像他这样的青年大有人在:“大家就是喜欢射击,和暴力根本扯不到一块儿。”蒂姆的父亲特意在地下室布置好一块靶场,让儿子和他的朋友充分享受这项运动的快乐。常来打靶的丹尼尔说:“我们经常在这间地下室用气枪练习打靶,蒂姆总能射中靶心。”当地一位负责枪械管理的政府官员也表示,在德国,蒂姆经常使用的BB型0.175英寸口径气枪,“在很多大男孩的卧室里都能找到,这不算违法”。
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蒂姆杀人不眨眼?温嫩登的校园枪击事件,只有猜测与假说,而找不到有足够说服力的“典型性”的理由。
当法律无能为力的时候
然而,“非典型性”的温嫩登校园枪击案,让德国朝野足够震撼。案发当天下午1点27分,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发表公开讲话,称“自己和妻子对温嫩登发生的枪击事件,表示深深地哀悼”。总理默克尔则在讲话中把枪击事件形容为“令人惊骇的罪行”,并宣布当天为国家“哀悼日”。当日傍晚,仅有3000人口的温嫩登镇愁云惨雾,鲜花和蜡烛摆满校门口。第二天,德国公共场所下半旗哀悼,教堂的神职人员开始为遇难者大做法事。
温嫩登悲剧,再一次勾起德国人痛苦的回忆。2002年古腾贝格高中枪击事件,死亡16人;2006年11月朔勒中学枪击事件,伤亡37人;两个月之后,慕尼黑附近再次发生校园枪击事件,一死数伤。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根源何在?温嫩登悲剧并不典型,但是诸多非典型性的诱因背后,却有典型而普遍的现实意义。
加强枪支管理,是所有人首先想到的事。温嫩登悲剧之后,默克尔总理呼吁全国进行安全大检查, “确认每一支私人枪支都在安全的地方收藏”。与此同时,要求制订更加严格的枪械管理法案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自2002年古腾贝格高中枪击事件发生后,政府已经对枪械管理法案进行过一次修改,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的最低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但是,古腾贝格之后有朔勒,朔勒之后有温嫩登,在“全世界最严格的枪械管理法案”的约束下,悲剧仍然继续。
在德国,射击运动既是传统,又广有人脉。德国植被保护好,大片地区被森林覆盖,狩猎传统长盛不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德国南部的年轻狙击手曾让协约国部队大吃苦头,这个赫赫战果与德国人喜欢打猎的传统密不可分。目前,德国合法登记的私人火枪高达720万支,平均每11人就拥有一支枪。除去这720万只火枪,在射击运动中广泛使用的气枪和其他运动枪械的数量多得难以统计。在休息的日子里,规模不等的各类射击比赛从没有断过。面对媒体的质问,德国内政部长朔伊布勒无奈地摊开双手:“我们已经拥有全世界最严格的枪支管理法案,你还能让我们做什么?这个国家有200万人合法拥有枪支,在选举的时候,他们的声音不能被忽视。”
“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做着什么?”这是德国《明镜》周刊一篇评论的标题。温嫩登校园枪击案发生以后,当许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加强枪械和学校安全管理这个视角的时候,《明镜》周刊的评论员却向德国所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不是真的清楚,自己的孩子今天做了什么?
作者犀利地写道:“在我们质问蒂姆的父亲为什么不把手枪藏好而是放在儿子触手可及的地方之前,还是先回答一下简单的问题:在学校里,和你儿子坐同桌的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你的女儿,天天放学都抱着什么书不撒手?到了晚上,孩子们把自己关在屋里,是学习,还是上网大打电子游戏?在这个周末,孩子打算怎么度过,和谁度过?”
的确,我们见识过那么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强奸、抢劫、斗殴甚至枪击,总是习惯把它们归咎于贫困失和的家庭、日益泛滥的校园毒品与暴力文化这些大道理上,但是有谁认真地问过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教导?在西方,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再去干涉他们的生活,难免小心翼翼甚至如履薄冰,担心被扣上“家庭暴君”的头衔,甚至被安上“虐待未成年人”的罪名被告上法庭。《明镜》周刊写道:“我们如此质问的目的,既不是唆使家长强行拔掉孩子电脑的插头,亦非试图把家长变成说一不二的‘独裁者’。我们希望家长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和他们聊聊天,带他们一起旅行、游戏。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在温嫩登悲剧发生前,蒂姆的父亲差不多对儿子的物质需索有求必应,恰恰忽视了蒂姆的心理健康。一个调查者对记者说:“在调查中,他父母并不情愿在这个话题上多谈。我推测,他们肯定遗憾儿子的心理治疗半途而废。”
相关热词搜索:非典型 悲剧 枪击案 温嫩登悲剧:“非典型”校园枪击案 盘点震惊全球的校园枪击案 美国校园枪击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