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特区办得很无奈] 印度特区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自2000年以来,印度开始借鉴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按照印度政府的设想,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因此也可以通过兴建经济特区获得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当地农民收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印度农民对于政府的“好意”似乎并不领情,其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更是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甚至在今年初印度政府一度宣布搁置新建经济特区。
  
  想学中国建特区
  
  印度早在1965年即设立了“出口促进区”―――现在的经济特区雏形。可以说起步于中国之前,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努力。但这些带有经济特区特色的出口加工区对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印度经济发展并没起到多少推动作用,结果不了了之。2000年5月,印度前商业和工业部长马朗倡议,要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不少经济学家也提出向中国学习,创办经济特区,以刺激长期萎靡不振的贸易出口。当时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还为此修改了进出口政策,为创建特区大开绿灯。同年,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新建六个经济特区,一股经济特区建设风开始酝酿。
  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上台后,开始大力推动经济改革。印度工商界不少人士认为,印度总体经济实力在20年前与中国差不多,现在却远远落后于中国,其原因在于经济改革不力、制造业不发达、产品竞争力不足。中国的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而印度的制造业却只占到四分之一。中国每年吸引外资比印度多十多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优惠,而这一切,经济特区都起到了先驱的作用。于是,印度国内呼吁尽快出台《经济特区法》。
  2005年5月,印度《经济特区法》终于在辛格政府上台一周年之际在议会通过,并于2006年2月正式实施,自此,经济特区有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该法案重在鼓励国有和私营企业在特区投资创建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和提高就业率。
  为突出印度特色,除招商引资和改善基础设施外,印度认为其经济特区的重点在南亚,希望利用经济特区来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印度反对党也认为,印度的经济特区应该与中国的有所不同,完全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显然不符合印度国情,毕竟印度还是个农业国家。在反对党的坚持下,政府在《经济特区法》中取消了在特区可以弹性执行劳动法的条款。
  
  征地问题引发血案
  
  《经济特区法》通过后,2006年短短一年内,就有200多个经济特区报批。但仅仅八个月过后,到去年10月,印度经济特区政策就因征地等问题陷入危机。
  印度《经济特区法》对土地使用的要求过于宽松,仅仅规定被征用土地1/4需用于加工业,其余部分可以用于任何目的。结果是制造加工区一般只占总面积的25%~35%,其余的65%~75%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于是,许多地方以建经济特区为名,行土地开发之实。经济特区变味成一种单纯的地产游戏,很多被征土地被建成住宅、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或医院等。大批土地被廉价征用,而失地农民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越来越多,甚至引发了失地农民与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血腥冲突。从今年1月开始,西孟加拉邦农民的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在抵触情绪激烈的农迪格拉姆地区,约四万名被要求让出土地的农民破坏了道路和桥梁,并设置路障,阻止经济特区建设的相关官员和警方进出。警察部队3月14日上午强行进入经济特区恢复秩序,遭到村民抵抗,之后警察发射了催泪瓦斯、橡皮子弹,最后开枪,造成14名农民死亡,多人受伤。国大党主席索尼娅为此发出了警告,称应保护农民免受贪婪开发商的侵害。
  经济特区建设引发的征地冲突逐渐加剧,甚至变成了印度人民党等反对党攻击国大党政府的利器,反对党开始组织农民对抗大型项目的征地计划,这也是年初国大党政府一度宣布暂停经济特区审批的重要原因。
  
  袖珍型特区难办大事
  
  4月9日,印度政府重新恢复了经济特区审批,同时出台新的经济特区建设规定。按照新规定,经济特区规模上限不能超过5000公顷,并禁止邦政府使用征用权帮私人开发商强征土地。
  单从经济特区数量及其在印度国土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印度的经济特区真是非常特别。印度陆地总面积为290多万平方公里,但截至2007年初,正式获得批准的200多个经济特区的面积加在一起才约350平方公里,尚不足国土面积的1/8000。
  过去,印度建设经济特区的战略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将经济特区作为拥有世界级基础设施的飞地,这些特区能拥有自己的港口、机场、电站和水供应等,从而带动印度建设一批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达到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然而,印度现在的经济特区政策更强调税收优惠而非基础设施,经济特区的规模普遍偏小。去年通过的《经济特区法》规定,经济特区中的工业将享受头五年100%和后五年50%的税收优惠,如果利润再投资则将再享受五年税收优惠。同时该法案还规定,产业型经济特区规模不应超过100公顷,在一些特定邦内不超过50公顷,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珠宝等类型的经济特区则小到10公顷,还不如有些学校大,甚至企业也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据摩根斯坦利公司估计,印度一半以上的经济特区占地不足一平方公里,多数经济特区面向IT业或基于IT业的服务业以及制药业,而非制造业。
  如此众多袖珍型的经济特区不可能提供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更难形成产业集群、规模经济,而只能成为税收优惠的天堂。IT公司之所以对经济特区乐此不疲,其原因是印度对IT公司的免税优惠将于2009年结束,如果IT公司搬迁到袖珍型的经济特区,那么这些公司就将再得到10年的税收优惠。实际上印度的经济特区成了这些公司的合法避税天堂,而印度国家财政则因此损失了大量税收。
  有鉴于此,一些印度专家呼吁,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全球化世界中,小型经济特区的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政府应当带头在少数几个关键的邦推动建立大型经济特区。新德里也不应对自愿购买土地加以限制,当社区75%以上的人赞成征地时,邦政府应该出面帮助开发商解决征地问题。
  一言以概之,印度的小型经济特区很难帮助印度办成大事,更何况经济特区建设还面临劳工制度和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束缚。

相关热词搜索:印度 特区 很无奈 印度:特区办得很无奈 印度签证好办吗 办印度签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