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携印信出走的民国外长:1927商务印书馆被炸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北京现被军阀盘踞,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已携印信在沪办公,所有交涉请与本总长直接办理。”      伍廷芳(1842年~1922年)一生跨清朝和民国两个时代,几乎参与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所有重大内政外交活动,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外交家。
  
  若干“第一次”
  
  伍廷芳,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42年7月20日出生于新加坡,三岁随父亲返回中国,定居广州。
  1856年,伍廷芳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就读,后转入皇后大书院学习,聪颖的天资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861年,19岁的伍廷芳被录用为香港高等审判庭译员,自此接触并学习西洋法律。1874年,伍廷芳负笈西游,进入英国最负盛名的法律学校――伦敦林肯法学院学习法律,开启了近代中国人自费留学的先河。1877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并取得大律师资格。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1877年3月,伍廷芳谢绝了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任职的挽留,返回香港,在本港法庭执行律师业务,成为第一位在英国殖民地担任律师的中国人。担任太平绅士和立法局议员,是伍廷芳在香港任职期间最光彩照人的一笔。太平绅士是英文“justice of the peace”,即治安委员的中文译法,此职在香港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1843年设立以来,所有的太平绅士均由英国人担任。1878年12月,伍廷芳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1880年2月,伍廷芳成为港府立法局议员,打破了英国人38年来对香港立法机关的独霸。
  
  李鸿章的外交智囊
  
  其实,此时的香港是英国殖民者的天堂。1882年10月底,伍廷芳因不堪忍受英国人的民族歧视政策,愤然离职,北上天津,成为了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外交智囊,直至1896年出任中国驻美公使。
  14年间,伍廷芳先后协助李鸿章参与1885年中法谈判,签订《中越边界通商章程》;参与1885年中日天津交涉;1895年1月随张荫桓、邵友濂赴日求和,因与日相伊藤博文相识,探悉了日方意图;同年3月,再次随李鸿章赴日谈判。《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又奉旨在烟台与日方换约。
  
  处理“长崎事件”是伍廷芳做李鸿章幕僚期间惟一有文字留下来的一件事。所谓“长崎事件”是指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官兵在长崎与日本警察发生的两次冲突的总称。8月9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等四舰开赴日本长崎船坞加油修理。13日,中日兵警首次发生冲突,造成日本警察一人重伤,中国水兵一人轻伤的不幸事件。15日,200多名登陆的中国水兵遭到了日本长崎警察预先策划好的追杀。混战中,双方死伤竟达80人之多。据丁汝昌事后向李鸿章报告称,中国水兵死亡五人,重伤六人,轻伤38人,失踪五人。《长崎日报》报道说:日本警察死亡一人,受伤29人(三名警官,16名普通警察,10名市民)。
  “长崎事件”发生后,李鸿章当即电令驻日公使照会日本政府,严惩肇事者。但日本方面坚持认定责任在中方,拒不承担抚恤责任,致使谈判一度中断。李鸿章随即命令伍廷芳草拟交涉方案。伍廷芳提出了谈判的三种具体方案:其一,两国委派代表会审。如无分歧,即可按照结案。其二,由两国驻外公使分别与两国政府会商。其三,聘请熟悉欧美国家的法律专家调停。倘若以上三种方案全部失败,伍廷芳建议清政府撤退使臣,断绝邦交。
  此后,伍廷芳参与了长达八个月的中日谈判。1887年2月8日,中日两国代表按照“伤多恤重”的原则签订协约。中国方面基本上实现了谈判的初衷。
  
  抵制美货的首倡者
  
  
  1896年11月16日,伍廷芳奉命出任中国驻美、日、秘国大臣。次年4月24日,伍廷芳到达华盛顿。5月1日,伍廷芳向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递交国书,正式就任中国驻美公使。
  抗议美国“排华法案”,保护在美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伍廷芳驻美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19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浪潮。华工被抢劫、被殴打、被屠杀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美国政府则一直在寻找通过外交途径禁绝华工入境的最佳方案。189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将肆虐全美的反华排华浪潮推上顶峰。该法案规定10年内禁止华工移居美国;在美华人必须登记且持有有效的通行证;华人不得加入美国国籍;禁止在美华工的家眷赴美定居;等等。
  伍廷芳上任伊始,就一系列相关事件向美国外交部递交一系列措辞强硬的照会,猛烈抨击美国政府在执行排华法案时的种种弊端,指斥负责实施排华法的移民局官员对待华人的刁难行为。
  抗议1902年排华法案,是伍廷芳任驻美公使期间进行的最后一次斗争。1902年5月5日,是1892年排华法案十年实施期的最后一天。早在1901年12月16日,美国移民局首任总监鲍得利即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法案,由众议员叶斯?卡恩提交国会。“卡恩提案”是美国有史以来17件排华法案中最苛刻的一件。它涵盖了美国朝野排华分子的所有要求,其中包括对中国学生和商人做了最严格的规定。伍廷芳深知,如果“卡恩提案”一旦获得国会通过和总统批准,不仅中国人再难以登上美国大陆,即使在美国寓居多年的华人也将陷入自生自灭的险地。他当即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严正抗议书,对“卡恩提案”进行了全面驳斥,试图阻止重新制定排华法。
  1902年3月22日,伍廷芳照会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指斥“卡恩提案”明显违背中美条约。他警告说,如果该提案成为法律,中国商人将不会来美国购买货物,中国学生将不会来美国读书。但美国政府不顾伍廷芳的抗议,还是通过了“卡恩提案”。
  抗议失败,给伍廷芳带来了强烈震撼,使他领略到了“弱国无外交”的难言之苦。7月21日,他在致清政府外务部的电文中,提出了完整的报复计划。该计划三年后变成了现实――1905年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上海发起,迅速推向全国。
  
  1902年12月,伍廷芳回到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祖国,随即投入到“清末新政”中去。在以后的五年中,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按照近代西方法学原理,参与对中华法系进行全面的删改与增设,为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法律体系作出贡献。
  1907年9月,伍廷芳再次被委派为出使美、墨、秘、古国大臣,直到1910年。其间最大的收获是与秘鲁政府签订了旨在保护华侨的《中秘条约》,签署了《中秘废除苛例证明书》。
  
  “头可断,法不可违”
  
  第二次从美洲归来后,伍廷芳称病请假,寓居上海。只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再次将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伍廷芳出任沪军都督府外交总长。伍廷芳凭借着多年的外交经验与声望,坚持将南北和谈的地点由武昌改在上海,使辛亥革命后的政治中心由长江中游转移到下游,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铺垫了坚实的基石。12月5日,伍廷芳主持南北和谈,最终达成了清帝退位的协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伍廷芳被孙中山任命为司法总长,不久因与沪军都督陈其美发生激烈争执而辞职。
  1916年12月2日,袁世凯帝制复辟结束后,伍廷芳应黎元洪大总统邀请,在上海发布通告,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后来一度代理国务总理。而正是在此期间,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闹剧。1917年6月6日,“辫帅”张勋借调解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的矛盾之机,率领“辫子军”从徐州乘车北上,8日,抵达天津,向黎元洪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三天之内解散国会、修改约法。黎元洪只得从命,拟好了解散国会的总统令。但在副署问题上,代理国务总理伍廷芳拒不应诺。
  伍廷芳的不合作气得张勋在天津高声骂娘,急得黎元洪在北京团团乱转。11日,黎元洪取出印玺派人送到伍府,请其副署。伍廷芳仍然拒绝。为求得副署,黎元洪提拔伍朝枢(伍廷芳之子,时任外交参事)为外交次长,交换条件就是伍廷芳要在解散国会令上副署。伍廷芳认为这是对其人格的莫大侮辱,拒不接受。
  伍廷芳的抗命,气恼了决意复辟的张勋。他派人前去恐吓,声称如果再敢抗拒,将以激烈手段对付。10日夜,伍廷芳对前来劝驾的步兵统领江朝宗说:“张勋在津不来,此事我伍廷芳万做不到,即使他来京质问我,姓伍的自有对待方法,别人畏怕兵力,独我71岁(应是75岁――引者注)之老头子不怕恫吓。头可断,此令不可署,法亦不可违。”江朝宗见说不动他,急得跪下向他磕头苦苦哀求他副署这道命令。伍廷芳干脆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12日,黎元洪万般无奈,只好任命江朝宗为代理国务总理,负责副署解散国会。但伍廷芳拒不交出总理印信。江朝宗率领士兵包围伍府,点起火堆,通宵达旦,高声索要。后来被吵得实在烦心,难以入睡,一气之下,伍廷芳便从楼上扔下总理印信。此事已是13日黎明。填有12日的命令就这样发出了。
  当天,伍廷芳上书黎元洪,提出辞职。晚8时35分,不待黎元洪回信,伍廷芳乘车出京,前往山海关。伍朝枢随父同行。14日上午8点10分,火车抵达山海关,伍廷芳一行下榻在山海关铁路饭店第六号房间。此时,张勋正率领其“辫子军”浩浩荡荡开进北京城。7月1日,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到山海关,伍廷芳起初还不相信,说道:“宣统复辟?肯定是电文译错了。可能是宣统死了吧!”先期回京的伍朝枢的来电证实了此言不错。
  为从外交上孤立复辟政权,确保共和政体不被颠覆,伍廷芳决计携外交总长印信出走。7月2日下午,伍廷芳由山海关赶至天津,与家人汇合,当晚乘船前往上海。7日,抵达上海,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在码头,伍廷芳向中外记者发表了离京南下的声明,公开了携外交总长印信南下的事实真相。当天,伍廷芳分别致电中国驻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公使,请其向所在国政府转达:“北京现被军阀盘踞,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已携印信在沪办公,所有交涉请与本总长直接办理。”
  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伍廷芳遂于当天将外交总长印信交江苏交涉署转送天津。沸沸扬扬的“伍廷芳携外交总长印信离京出走公案”至此划上了句号。
  在此后的岁月里,伍廷芳怀着对民主共和的虔诚,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南下广东,参加了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长期担任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兼)、广东省长(兼)。1922年3月,孙中山出兵北伐时,伍廷芳留守广州代行大总统职务,全权负责广州军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公开背叛了孙中山。伍廷芳因受惊吓而染病。23日病逝于广州市郊新公医院,享年80岁。
  1922年12月17日,伍廷芳追悼大会在上海九亩地新舞台举行,参加追悼大会的有八千多人。孙中山手书“人亡国瘁”四个大字。1924年12月10日,广东革命政府决定重新安葬伍廷芳的灵柩,墓地选在广州市东郊的望冈。1925年1月,肝癌已是晚期的孙中山抱病为伍廷芳撰写了碑文――“伍秩庸博士墓表”,全面回顾了伍廷芳的一生,称赞他为“人生之楷模”。

相关热词搜索:印信 外长 出走 伍廷芳:携印信出走的民国外长 伍廷芳晚清政坛的新型官僚 携印信出走的民国外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