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寻佛(下)] 寻佛电影下集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鹿野苑:初转法轮 鹿野苑(Deer Park)的当地地名叫萨尔纳特,位于印度教圣地瓦伦纳西以北十公里处。“鹿野苑”取名于一则佛教故事:传说佛陀前世为鹿王,曾在此地劝说人王不要多杀鹿类,而由他每日贡献一鹿给人王。当轮到贡献一只怀孕的母鹿时,鹿王不忍,愿贡献自身代死。人王受感动,乃下令从此不再杀鹿。鹿野苑成为佛教圣地还不是因为这一传说,而是因为佛陀曾来这里初转法轮,即进行第一次传教。“法轮”是指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应如轮盘常转,辗转相传,永不停息。当时第一次听讲的仅有五名弟子,号称“五比丘”。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佛教传遍全球,佛徒达五亿之多。
瓦伦纳西城里人口稠密,交通混乱。当地政府为我派了警车开道。我从位于市中心的饭店乘车,仅一刻钟即抵达鹿野苑。我翻开随身携带的玄奘《大唐西域记》,再次读他当年描写鹿野苑的情景:
婆罗尼河(恒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寺庙),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精舍之中有 石佛像,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堵波(佛塔),无忧王(阿育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澈……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鹿野苑最早的寺院建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年~前232年在位),后来多次被毁重建。现在的寺庙建于1931年。寺东北有一棵冠盖如云的菩提树,据说是从菩提伽耶圣树上折枝移植的。树下有佛陀向弟子讲经的群雕。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柱形的建筑,即玄奘所描述的阿育王所建的达曼克塔。塔高33米,下层石筑,上层砖砌,内为实心。公元7世纪以后,鹿野苑的庙宇多次被异教徒捣毁,整个苑址荒芜达千年之久。直到近代,印度和西方的考古专家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准确记载,才找到遗址。他们不仅找到了寺庙遗址,而且还找到了阿育王石柱上的四狮柱头和佛陀初转法轮像。它们现均珍藏在鹿野苑博物馆。四狮柱头高15米,现已被选作印度共和国国徽图案。佛陀初转法轮像是一尊灰砂石雕像,高1.59米,大约创作于公元5世纪,是笈多王朝时代著名的雕塑精品,雕工精致细密,风格圆润流畅。
佛陀初转法轮具体讲了些什么呢?鹿野苑博物馆里的一些佛教典籍和各种文物都与此有关。我同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后,决定将自己领悟的道理传诸世人。他首先想到了他的五名侍从。佛陀出家修行后,迦毗罗卫国的国师派这五人与佛陀一起修行,并照顾他的生活。后来佛陀放弃苦行,接受正常饮食,五人误以为佛陀不再修道了,就离开他来到鹿野苑的丛林中继续苦修。听说佛陀抵达鹿野苑时,五人曾决定不再理睬佛陀。但当佛陀走进苦行林与他们见面时,其形象光明正大,不怒而威。五人身不由己地起身迎接,仍像以前那样恭恭敬敬地以伺奉太子之礼与佛陀相见。佛陀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觉悟成佛,以后不要再以“太子”相称,并开始给他们讲解自己领悟的佛法。佛陀认为,普天之下所有生灵均有佛性,坚持修八正道消除恶念邪见、弘扬佛性就能修成正果,觉悟成佛。
五人听佛陀说法,心悦诚服,从此分赴各方传教。后来佛教号召所有信徒敬奉所谓三宝――佛、法、僧。佛即是佛陀,法即是佛陀所讲的佛教理论,僧即是所有传教的出家人。最早的僧即是“五比丘”。
居师那迦:佛陀涅?
关于佛陀涅?的时间,有不同说法,多数人认为是公元前543年,并以此年作为佛历元年。涅?地点则无争议,一致认为是居师那迦(Kushinagara)。
从新德里到居师那迦的交通目前仍很不便,没有高速公路,约800公里的国家公路要走两天。乘飞机要先经停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再转机飞到另一城市戈勒克布尔,然后乘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居师那迦现在是一个很小的村镇,在印度目前出版的交通图和旅游图上都没有标明,当地居民不过千人。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坚持传教达45年之久。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现印度北部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以南的拉杰尔镇)。该镇处在一片丘陵谷地之中,周围景色优美,许多小山上到处都是有关佛陀的古迹。著名的那烂陀寺佛学院和菩提伽耶均在附近,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几乎形成了一个佛教圣地。佛在接近80岁时,已身患重病,自知时日不多。他得知居师那迦有一些婆罗门教学者要求与他辩论佛法,为了争取更多的异教徒皈依佛教,就努力争取临终前赶到那里。
关于佛陀涅?时的真实情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问答》一书中说:
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城,又由毗舍离向北行,最后到了居师那迦。佛是在居师那迦逝世的……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已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度过雨季,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品,病更加剧。最后走到居师那伽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像都是这样的姿式。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弟子都守候着。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离城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
居师那迦的佛迹主要有三处:圣者殿、涅?寺、安加罗塔。三处佛迹之间距离仅数百米。圣者殿是佛陀最后一次说法布道的地方,现在看其建筑矮小,殿内供奉一尊三米高的佛像,殿前是一片砖结构的遗址,似乎是佛塔地基,建筑年代不详。涅?寺是佛陀入灭之处。寺内有一座大佛殿和一座佛塔,几株高大的娑罗树挺立在殿前,殿内有一尊巨大的镀金卧佛,用黄绸袈裟覆盖。这应该是最标准的卧佛像了,他面露微笑,凝神静思。佛殿旁边的佛塔称“大涅?塔”。
据导游介绍,现在的佛塔是20世纪在遗址上修复的。安加罗塔是佛陀遗体火化之处。据说,遗体火化后,得到光辉晶莹舍利“八槲四斗”。当时,附近八国国王兴兵来分舍利。《大唐西域记》对八王分舍利一说亦有记载。八王分舍利后各回国建塔供奉。但今天在印度却广泛流传着舍利九份之说。据说,被推举分配舍利的德罗纳耍了个花招,在盛舍利的瓦罐底部事先涂上蜂蜜。八王各自取走一份后,德罗纳被允许留下瓦罐作纪念。后来他用瓦罐底粘住的佛舍利建了个“德罗纳佛塔”,位于现在印度北方邦西湾区,塔下舍利至今尚存。
佛学东渐 龙象结缘
佛陀涅?后百年,围绕戒律的适合性和修行者的精神特征,爆发了一场争论,结果佛教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根本派别。之后的又一个百年,两大教派就戒律问题和与修行解脱有关的哲学问题一再争论,一再分裂,最终形成了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到了公元前后,佛教中具有菩萨信仰的一部分逐步分化出来,自称为大乘,而称其他部派为小乘。也就是这个时候,大乘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河南洛阳的白马寺相传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以后的两千年里,中国和印度之间以佛教为媒体的文化交流广泛开展。许多参与交流的人物和故事被传为历史佳话,家喻户晓。例如,东晋僧人法显于公元399年赴天竺(我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求法,历时14年,游历29国,带回大量佛经,并著《佛国记》。南北朝时期,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中国创禅宗佛教,后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练功、传法,成为少林寺功法的开山祖师。
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中贡献最大者应属唐僧玄奘。他俗名陈?,生于公元600年,洛州缑氏人(今河南省),幼年家贫,聪慧异常,喜欢佛法,13岁受度为僧,为访名师学法,先后赴成都、长安等地。后感各家学说不一,不知所从,决定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南下,沿途拜师求学,于贞观五年抵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门下学法。他在那寺备受尊崇,为十大德之一。贞观十年离那寺游学四方,足迹遍布印度斯坦大地。公元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印度各地国王莅临听法,各门各派三千余名法师和两千多婆罗门及外道僧人参与辩论。玄奘在长达18天的法会上,力排众议,立大乘教义,最后被一致推崇为“大乘天”。曲女城大法会被作为世界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载入史册。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里。他回到长安后的近20年间,译经75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经典之作。玄奘在其中精确详述了游历138国的见闻。印度著名历史学家辛哈说:“玄奘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省,对这个国家的纪念物、人民和宗教作了无数正确的观察,并做了记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密斯高度评价说:“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分。”另外,玄奘还在印度广泛介绍中国,使戒日王于贞观十五年遣使与唐王朝建立官方外交往来,后唐太宗也多次遣使赴印。玄奘还应印方要求,奉诏译《道德经》传印。今天,在印度国家博物馆和那烂陀寺佛学院里,依然保存着玄奘用过的物品,展示着他西行求法的事迹。在印度小学生的教科书里,也能找到玄奘历尽艰险、追求真理的动人篇章。我在圣地寻佛的过程中也始终捧着《大唐西域记》作为指南。记事至此,留诗为证:
斗转星移两千年,
群山隔地不隔天;
寻佛重走玄奘路,
龙飞象舞结善缘。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全文完)
相关热词搜索:圣地 圣地寻佛(下) 天圣地下 百度天圣卡免流范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