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崛起|九把刀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电影接近完结时的一场戏是这样的:男主角柯腾和中学死党一起出席他们当年都追求过的沈佳宜婚礼,在闹哄声中,柯腾突然大动作地拥吻新郎,不止是拥吻,是深吻!但画面上却多次出现他深情拥吻的是新娘沈佳宜。这样的处理出人意表,甚至惊世骇俗,却也着实令人感动。这是首次当长片导演的九把刀厉害之处。
这不过是一部一群不怎么乖但也不怎么坏的高中男生追女仔的故事,而且,片中演员我们都不认识,虽然导演九把刀是网络红人,可他原来与电影界并无多大关系,但就是这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下称“《那些年》”)截至10月23日在香港首周末(星期四至星期日)票房收入为1551万元(港币,下同),以压倒性优势完全压倒大获好评、由杜琪峰执导的《夺命金》―两片在港同期公映,《夺命金》首周末只收395万元。《那些年》更打破保持该纪录长达八年的港片《无间道2》的首周末894万元票房,以及后来的《色戒》首周末票房1141万元。观影人次也以211163人打破了《3D肉蒲团》的14322人纪录。
笔者从不以票房论影片的水准高低,但是《那些年》呈现出来的现象却值得注意。尤其是,当香港的华语片市场从来都以粤语电影为主的时候,一部来自台湾的国语片凭什么压倒同期著名香港导演的作品,从而创下奇迹?凭什么征服粤语观众?九把刀作为电影新兵,凭什么一举就将电影老兵杜琪峰“打倒”?同时,这又让人们想起前年冯小刚对《非诚勿扰》在港遭冷遇,《海角七号》却受到热捧而愤愤不平发起飙来,认为香港人瞧不起内地电影,这次杜琪峰的《夺命金》遭遇《那些年》也同样遇到问题:香港观众变了吗?
《那些年》依然遵循着台湾特有的青春题材片类型―不那么浓的文艺小调调,但同时也敢拍出真实感,拍出了细节的真。例如敢于直白表露年轻人的青春生理/心理状态来,即使可能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猥琐。例如,男生们“打手枪”不止一两次地表现,还有那个外号叫“勃起”的同学,例如柯腾回到家后喜欢赤身裸体、光着屁股在家里到处跑,这些描写不仅仅制造了笑料,同时开放地表现了少年的率真。这些与青春生理有关的种种无疑构成了卖点之一。
与此同时,九把刀又十分乖巧地将女主角沈佳宜与这群男生,特别是柯腾之间的微妙初恋感觉拿捏得恰如其分,突出她作为小女生对待感情的方式,如她的主动是带有隐蔽性的,也是女性本就比较含蓄、矜持的特性。她借帮柯腾学习之名与他接近;又与闺中密友说悄悄话,说如果“他”主动示好,她不会拒绝;升读大学后两人在假期见面,放孔明灯,她写下了会等他但却不肯说出写了什么。这里面既有青春冲动,也有血气方刚的激情,同样也有初涉情场的青涩,所有这些都是每个年轻人经历过的。但本片毫无顾忌、真实大胆又不失生活化的气息,让年轻观众形成集体共鸣,票房的井喷效果便出现了。电影“初哥”九把刀在票房击倒影坛老将杜琪峰,也就不稀奇了。而杜的《夺命金》和他所擅长的江湖题材那样,属于男性天下―电影市场的一个“潜规则”就是,有本事将女性观众吸引进入电影院的,票房基本上都会很好。
台湾电影低迷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过这好长时间的沉淀(另一面就是压抑)后爆发,从《海角七号》、《艋岬》、《鸡排英雄》、《九罡风》到《塞德克?巴莱之太阳旗》及本片得到的热烈反响都可以证明。当侯孝贤、杨德昌、朱延平这一代到魏德圣、钮承泽、戴立忍、九把刀这一代的时候,人们的审美情趣俨然已发生变化,他们的作品题材也许仍偏于一隅,可是视野却已不一般。
作者系香港资深传媒工作者、影评人
相关热词搜索:崛起 九把刀 九把刀崛起 九把刀害了沈佳仪 九把刀电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