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国外的历史篇一:西方历史文化名城中英文简介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The World,是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双语读物。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一本关于文化的书,一本关于旅游的书。甄选的内容和地道的语言风格都非常符合外语爱好者的需求。简练的句子,恰当的用词,丰富的内容,很符合一部好书的标准。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地理、宗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耳濡目染一些重要的西方文化元素。

城市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同时也融合着五湖四海的文化和风景;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结晶,所以,城市融合的文化就如同一本百科全书。当然,了解一个城市性格最好的方式是:实地旅游,在一切实际条件还不满足的情况下,来一次虚拟的旅行也是不错的。在文字里,吮吸着城市的气息,用想象去触摸她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游走在或大或小的城市里,发掘城市内部掩藏着的人们恒久的梦想与追求,确实是身未动,心已远。

下面就是一些我觉得比较具备代表性的城市,还有一些很优美的英文句子:

1,和平之城——雅典 (Athens---the Peaceful City)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而雅典则是希腊文化的摇篮。这里拥有天水一色的爱琴海,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其机制拥有天水一色的爱琴海,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特农神庙,它还是欧洲古代神话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这些无不让人浮想联翩。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mythology under its belt, Athens---named for the olive-tree-loving Athena (goddess of wisdom). It?s affable city enlivened by outdoor cafe, pedestrian streets, parks, gardens and characters aplenty.

历史悠久且富于神话色彩雅典城,是以酷爱橄榄树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整座雅典城因拥有各种户外咖啡店、行人步行街、郁郁葱葱的公园、花丛锦簇的花园,而显得和蔼可亲、生机勃勃。 Looks into the distance from a high place the Aegean Sea in the Olympia Zeus temple, is similar to walks arm in arm in an Athens brave warrior's chest. Heart along with compressed-air driven, passes along with the time, is willing to change to makes a love Owne goddess column,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s protects the Aegean Sea.

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眺望爱琴海,如同依偎在一名雅典勇士的胸膛。心随风动,随时间流逝,愿化做一支爱奥尼女神柱,生生世世守护爱琴海。

2,花都——巴黎 (Paris---The City of Flowers)

香榭丽舍大道上五光十色的橱窗、圣母院不朽的钟声、静静流淌着的塞纳河、街头咖啡店浓郁的香味,都是浪漫之都——巴黎闲适、温馨与浪漫的体现。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fall in love with Paris. 想不爱巴黎都不行。

There is another worldliness to this city. 巴黎也有其超凡脱俗的一面。

Paris's beauty is too much to carry, to move. Just turn heavy like for light, chasing it the by way of being an enormous wardrobe, choosing from it a most. Stand in the left bank, then turn right.

巴黎的美,载也载不动,搬也搬不完。只能化繁为简,把它当作是一只巨大的衣橱,从中挑选一件最中意的。站在左岸,然后右转。

Eiffel Tower 埃菲尔铁塔,Champs Elysees 香榭丽舍大道

3,雾都——伦敦(London---the Foggy City)

常年被雾气缭绕的伦敦,历史悠久,聚集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著名建筑,尽管有些艺术品和文物的来源不是太光彩,其广博性还是不可否认的。城中缓缓流过的泰晤士河和《泰晤士报》一起见证着大不列颠的荣辱兴衰,期盼着它的未来。

The British capital is more eclectic than it?s been in years, and it?s also a mass of contradictions.

英国的首都是一座富有折衷性的城市,也是矛盾的。

The London Bridge 伦敦大桥

4,时尚之都——米兰(Milan---the Fashion City)

意大利古文化名城米兰,经历几百年的沧桑与辉煌,汇聚了众多的经典建筑物和艺术作品,像以大教堂为首的哥特式建筑和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另外,米兰还作为世界时尚的发源地,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无处不在的时尚气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的游客。

Apart from a few gems, Milan is not renowned for its looks; it?s the lifestyle that counts.

米兰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是凭借其华丽的外观,而是由于米兰人独有的

米兰大教堂

Milan Cathedral

5,帝王之都——西安 (Xi?an---the Imperial City)

西安,古长安,六朝古都。是世界闻名丝绸之路的起点,欧亚大陆桥上的重镇。现在的西安是一

座工业城市,但其游览重点一直都聚焦在历史价值上。古城墙和兵马俑是西安的骄傲,而轻掩在田间地头的秦砖汉瓦才是古老西安。

大雁塔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6,音乐之都——维也纳(Vienna---the City of Music)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古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海顿等扬名全球的伟大音乐家都曾在此从事音乐事业。 Tt is a city where legend overrules reality---the Danube River, which flows through Vienna, may not be blue, yet, the “Blue Danube” waltz has permanently painted the waterway the hue in the mind?s eye. 传奇的维也纳是一座反现实的城市,流淌在维也纳的多瑙河也许事实上并不是蓝色的,但华尔兹 《蓝色多瑙河》却让这条水道永远光彩无限,其美妙的旋律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The Danube River多瑙河

7,东方明珠——上海 (Shanghai---the Pearl of East)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而又不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大都市,繁华之处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这里有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也有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有徐家汇大教堂的圣诗声声,也有玉佛寺的香烟袅袅;有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也有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有杏花楼的广式粤茶,也有云南路的各地小吃。

Visitors come to Shanghai not for its scenic beauty or history(the city is too young to have cultivated classical heritage), but those who arrive on business can find plenty of off-duty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Just walking the busy streets and soaking up the vibrant atmosphere is worthwhile.

来这里的游客大都不是为了参观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个城市太年轻,因而没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而是为了寻找那份工作之余的娱乐和放松。或许仅在繁华的街道上走一走,感受一下那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就是值得去做的。

The Past and Present

国外的历史篇二:国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国外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班级:12080402

学号:2011020804061 姓名:刘杰

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汲取国外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从中归纳出其主要的经验,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旨在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借鉴,对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所启示。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有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无论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和借鉴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因此,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首先是从保护城市建筑开始的。尽管古城保护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但是、一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一系列的保护机制。

一、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一)合理的投入机制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一套长效的机制,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众所周知,持续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证。

在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美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是国家公园制度。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根本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联邦政府拨给20亿美元保护经费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资。据统计,1999年来自社会捐助款达23亿美元。在英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是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和志愿者个人的

捐款也是经费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志愿人员的义务劳动、无偿提供房产和固定资产,也可纳入资助范围。在保护资金的具体投入与运作方面,英国政府授权各种团体负责实际运作。由于与政府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承担责任不同,各保护团体获得的政府拨款也不同。同时,在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在官方,而且在民间也有相应的保护组织,主要有由环境部所规定的5大组织: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古建筑保护协会、乔治小组和维多利亚协会。由于介入法定程序,每年英国政府给以上5个团体相当的资助。在日本,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重要程度决定。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担50%,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80%,地方政府负担20%,而由城市景观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地区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印度每年国家投入约合

3.1亿元人民币,墨西哥每年国家投入约合14.2亿元人民币,埃及旅游点门票收入的90%上交国库,再返还给文化遗产部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每年用于伊斯兰古建筑的保护经费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

(二)完善的保护体系

完善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指科学、高效、精简、完备的管理网络体系,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世界上最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的意大利,建立了多层次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并形成了保护机构网络。意大利历史城市和古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家文化遗产部负责,各大区、市则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罗马市政府下设有相关办公室对全市、历史城市区、发展区、文物古迹区和古建筑区分别规划管理,其中罗马市设有总体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全市的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干线、地区城镇的发展。罗马市历史城区建筑保护办公室运用微机系统对历史城区的街区保护、建筑维修、私人住宅改建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进行全面管理。罗马市郊区办公室组织管理郊区市政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郊区各小区的配套建设,负责重点小区改造规划的实施。除了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外,意大利还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该组织在推动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护遗产、社会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法国除了国家和各城市设立有专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外,各类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也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全国50个州划分为7个大区,分别管理全国200多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公园都是独立的管理单位,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直接任命、统一调配,直接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所有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统一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澳大利亚对大堡礁的旅游管理包括一系列完整严密的计划,主要有分区计划、地点计划、管理计划和25年战略计划。这些计划从空间上覆盖了整个遗产区域,并对敏感地带和关键地点给予更细致和特别的管理。在时间上,除重视日常管理外,还注重战略管理,使大堡礁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可持续性,而不仅仅看重眼前利益。这一系列的计划成为大堡礁旅游管理各项工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个旅游管理过程都贯穿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实现。

作为我国近邻的日本,在保护历史文化体系中的成功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由文物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这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组织机构共同负责。与文物保护直接相关的事务归国家文部省文化厅,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事务归国家建设省城市局。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高层次的参谋,使行政与学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地方政府机构中还设立法定的常设咨询机构——审议会,其作用是提供技术与监督。日本的国家公园由环境厅与都道府县政府、市政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联合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就是与公园的其他用途使用者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通过合作管理体系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日本的国家公园建设往往是由政府与私人合作进行。一般情况下基础性工程如道路、自然小径、野餐地、停车场、野营地和厕所由政府负责建设,而能够收费的设施如客房和交通设施则由私人投资兴建。

(三)科学的保护理念

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观念,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国家,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分区管理和分级管理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分区的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手段,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用。在美国就有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之分,不过国家公园局与州立公园的联系很弱。但州立公园确实起到了减轻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压力的作用。日本则根据《自然保护法》划分为荒野区、自然保护区和地区自然保护区3

种类型,根据《自然公园法》,又划分为国家公园、国定公园和地区性自然公园3类。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公园,就是根据保护的需要划分成4个开发区,第一区建有旅店、饭馆及良好的公路和停车条件;第二区仅有简单的旅店,停车场减少;第三区仅提供野外宿营地和简易公路;第四区仅有人行小道和简单的营址,这样极少数的游客才能到达第四区域,即需要重点加强保护的区域。

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如法国、韩国等国都十分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公民自觉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英国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伦敦两日一次的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几乎每次都吸引数万至数十万游客。日本也一样,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增加收入。日本一年一度的焰火大会,是日本人最有特色、最为普遍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日本之夏的时令风物,仅东京的焰火大会,每年都有近百万人观看,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此外,国外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旅游设施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引导健康旅游行为,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马来西亚的古那穆鲁国家公园和尼亚国家公园的接待设施都是二层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的高度都低于当地森林的高度,其色调大多是木色,采用分散在森林中的布局。许多建筑是依生态环境有序而建,因此许多古树和名贵林木并没有因建设而受到破坏,在公园内没有建筑物是用水泥和石块构建的。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不许带走任何自然物体(包括贝壳),违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在新西兰的卡巴提岛,游人在上岛观鸟前,必须经过一天的相关知识培训,然后洗澡消毒,不许自带食物和背包,上岛后的行为须举止文明,岛屿上也没有明显的建筑设施,当游客离开时,可见到这样的标识牌,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四)完备的法律保障

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表明,遗产保护法律先行。国外普遍采取的方法是不仅立法保护,而且法律保护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同样完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中,法国针对相应的遗产概念,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法制化。早在1913年,法国就制定《保护历史古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62年,法国又制定了“历史性街区保存法,亦称“马尔罗法”。193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古建筑法》,对于保护古建筑做了具体规定。1967年英国制

国外的历史篇三:外国新闻史资料

1、 亨利八世

第一个下令管制出版业的英国国王。为了限制出版业的发展,他不允许外国出版商在英国设新厂,现有外国出版商学徒不得超过3人,特许海顿神甫售神学家坦德尔翻译的圣经,这是特许制的开始。1538年,其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须经事先许可方能出版。

2、 出版特许独占制度

始于英国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统控国内出版印刷事业的制度。命专职人员监督出版事业,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并保护他们的特权利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的产生。此制度阻碍了出版业的发展,控制了民众的言论,达到了统治者统一舆论维护统治的目的。

制度内容:(1)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

(2)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

(3)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的产生。

(4)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3、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 在玛丽女王(1553—1558)时期,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

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将王室政治利益和印刷商及官方办报人的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国家政权不负担开支又达到抑制反对势力舆论的目的,从而使封建专制政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更加强大有力。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82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83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4、星法院

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组成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

1586年颁发星法院法令:

(1)一切印刷品须送交皇家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除了剑桥、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

(3)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

(4)印刷商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请求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到40先令罚款或坐牢等项处罚。

(5)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查、扣压、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惩处。

(6)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10人。

5、法国三大官报系统

《公报》

是在法国波旁王朝庇护下的喉舌,由勒纳多于1631年创办,起初为月刊,后来一直

是周刊,最初仅4页,后增为8页。自1632年起,增加了问讯专版,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雏形。从1635年起,每年出版两本汇集,一本专门刊登法国消息及宫廷闲话,另一本则专门报道国外消息,发行量300份到800份。

在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地位:①它是法国新闻史上出版很有规划的第一份报刊;②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年才停刊;③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

《信使报》

文学性刊物。1672年由让·多纳德·隆塞创办;一张专门刊载凡尔赛宫廷和巴黎社会界传闻,格调华丽轻浮的文学性报刊;每月发行一期,每期至少200页,内容主要有:现实记事、文学记事、戏剧副刊、大学会议、高级官员的任命、红白喜事、音乐、美术、诗歌、小说、谜语及爱情、神学等问题;获得了国王的特许出版专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官方报刊;1724年正式更名为《法国新闻报》,成为巴黎最有影响性的文学刊物。

《学者报》

科学性刊物。1665年在著名财政大臣柯贝尔赞助下创办;其早期主持人是国会议员德尼·德萨洛,该报在法国享有出版特权,通常每周、半月或一个月发行一期。内容有新书摘要、科学理论与发明报告、天文学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消息等等,主要内容是介绍法国及国外出版的新书。它历尽艰难,延续出版至今。

《公报》、《信使报》、《学者报》作为三种性质不同的出版印刷物,均受法国国王的庇护,享受特许权益,其共同性质就是在维护王权、统一舆论的前提下,分别向国王内的读者们供给新闻、娱乐和科学方面的各类消息。

6、手抄新闻信

手抄新闻即新闻信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到了14~15世纪,随着意大利沿海商贸经济的逐渐发展,各地的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信息质量要求高,从而在欧洲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新闻从业者,他们利用“新闻信”这种古老的个人手抄纸介媒介,借组当时最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抄录信息分送各地,获取酬金,史称“手抄新闻信”。

7、古登堡

德国美因茨的工匠,于1450年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1455年印出欧洲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四十二行圣经》,后又印出《圣经·诗篇》、《土耳其历书》等珍贵书籍。

8、《法兰克福新闻》

1615年,“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创办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新闻》周报。

9、《国内外公共事件》

1690年, 英国人哈里斯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这份报纸注重新闻,着重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由于报纸刊登了当局不愿被公众知晓的事实,而且违反《新闻出版法》的有关规定,此报纸仅仅出版了一期便告夭折,成为马萨诸塞英国殖民地当局新闻出版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10、《波士顿新闻信札》

1704年,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美国第二份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这是一份带有半官方色彩的报纸。该报出色之处:①坚持新闻真实性;②注重报道本地新闻消息,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较大;③重视广告的刊登。该报不足之处: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坎贝尔苦心经营七年之久,然而该报每期发行量仅停留在250份左右。

11、詹姆斯·富兰克林的贡献——①摆脱了殖民地出版审查制度的羁绊:②业务上率先使用“讨伐式”的报道方式;③重视文学作品的刊登。

12、曾格案件

曾格案件作为涉及美洲报业成长及新闻自由主题的著名案件,它是起因于殖民地被统治者与宗主国殖民当局的一场斗争。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1733年创办的“平民派”报纸《纽约新闻周刊》因谴责科斯比总督,被控诽谤及煽动闹事罪而遭到逮捕,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护。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曾格案件的审判过程和最后结果不仅对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给18世纪英国及世界各国提供了反对新闻专制的有力武器,影响极其深远:

①著名律师汉密尔顿在法庭上提出并加以坚持的两项原则:事实本身可以作为辩护的理由;陪审团有权就与案件有关的法律和事实做出独立裁决。这两项原则就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曾格的无罪开释隐含着对政府当局的一个有力的警告:新闻媒体拥有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这种批评的权力是报纸维护公民和国家利益的保证,批评只要是事实,政府就无权干涉。②曾格案件的胜诉对殖民地民众的鼓舞极大,这使它超出了新闻出版行业的时空范围。它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律师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13、自由主义:在“出版自由”这一原则提出和确立的历史上,至少有三个人对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

约翰·弥尔顿——⑴17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最先树起“出版自由”大旗并倡导新闻自由的伟大斗士;⑵1644年所著《论出版自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倡导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此书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⑶弥尔顿关于新闻自由“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自我修正”属性的重要论述对西方新闻自由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托马斯·杰斐逊——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新闻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他认为自由的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某种制衡作用,认为一个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政府将不会被报刊谎言所打到,认为报刊说谎是没有力量的表现,他的这些观点形成了美国新闻传播事业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的传统,并为其后的美国新闻立法和出版自由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领导制定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款使弥尔顿理念上的新闻出版自由概念在美国形成为现实的强大法律,并反过来给予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思想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人,他是西方传播事业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著作是《论自由》,他的基本观点是:自由意味着成年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在行使这种自由时不伤害别人同样的权力;社会应当给予人类以自己去思想和行动的权力。他提出四大论点来说明、阐述新闻传播领域内表达公民个人思想观点的自由权力之必要。

14、约翰·弥尔顿

1644年因非法写作月发行小册子而遭到国会出版检查委员会的审讯,为此他向法庭递交了他的著名申辩书——《论出版自由》,在《论出版自由》中,弥尔顿强烈反对集权专制的书包检查制度,认为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自由的信息传播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出版自由的实质性目的是:其一,是开朗地听取人民的怨诉;其二,是容忍不同意见的争论。

⑴17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最先树起“出版自由”大旗并倡导新闻自由的伟大斗士;⑵1644

年所著《论出版自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倡导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此书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⑶弥尔顿关于新闻自由“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自我修正”属性的重要论述对西方新闻自由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5、约翰·李尔本——平民派领袖、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英国的出版自由思想做了重大贡献。同弥尔顿一样,李尔认为出版乃是人类理性的发展需要,出版自由是大自然和“上帝”所赋予人民大众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在《英国天赋人权维护书》和《新人民公约》等著作中,李尔本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民主权”说和“出版自由”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6、新的新闻自由传播体系的逐步确立(1694~1868)

㈠“知识税”的产生与废除

①“知识税”,也叫“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等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是英国政府继1694年独占特许出版制度失效后所采用的一种经济手段,借以管制出版印刷事业,压抑新闻自由的特别措施。历史学家称之为“知识税”。

②“知识税”包括报刊税、广告税、纸张税、注册。高额税收一方面加重了报刊的财政负担,使普通民众丧失了阅读便利,另一方面避免了专制恶名,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可谓“一石三鸟”。

③“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重影响:a、报刊编辑形式的变化;b、政府对报刊实行秘密津贴制度;c、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④后因引起英国上下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资产阶级自由派不断组织社会团体和群众要求废止印花税法案,1861年“知识税”宣告结束。

㈡“秘密的津贴制度”

①“秘密津贴制度”是18世纪英国官方继“知识税”之外的控制新闻传播的第二种手段。

②官方报刊与民间报刊一样承受高额“印花税”,加上内容死板,声誉不佳,往往难以为继,政府用国库的钱刻意扶植官方或半官方报刊给予秘密津贴,以保证对舆论的掌控。

③另一方面,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的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以更有力地控制舆论。

㈢司法煽动诽谤罪

㈣报道国会新闻禁令:约翰·威克斯案件是英国新闻史上与废止“禁止报道国会令”有关的著名案例。1762年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克斯在他所办的《北不列颠人》报上公开批评国王乔治三世专制和反动的托利党魁布特。国王下令逮捕威克斯并剥夺他的资格。在人民的帮助下,威克斯逃到法国,人们再次缺席选举威克斯为中塞克斯郡国会议员。后来经人民几番斗争,威克斯当选为伦敦市长。威克斯在人民的支持下向反动的“煽动诽谤法”和“禁止国会报道令”发起攻击。为这一禁令在英国的最终废止做出了贡献。

17、塞缪尔·亚当斯:①美国“独立运动之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②他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奠定了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其次在于他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将革命的独立观点灌输到民众中,点燃了革命之火。③他的主要工作方法是从事新闻宣传活动,利用《波士顿公报》和各地的“自由之子”组织建立了遍布各地、一呼百应的宣传网络系统——“通讯委员会”。

18、托马斯·潘恩:①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②1776年1月,出版发行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鼓动文章《常识》,并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③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危机》鼓舞士气赢得胜利,由此《危机》续篇共13篇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④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做出

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19、政党报刊——“党派谩骂”时期

“政论-政党报刊”——⑴随着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发展壮大,报刊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政见,夺取政权的言论武器,世界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政论-政党报刊”历史时期;

政党报刊的含义是:①报刊公开标榜为政治服务,自觉成为党派政治斗争的工具,接受政党津贴资助;②报刊论战以我划线,以宣传本党的政治主张为主,常常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捏造罪名、诽谤对方;③报刊内容以政论为主,内容深奥,文字艰涩,读者多为本党成员、少数政客及知识分子阶层。

党派谩骂的含义:报刊论战激烈,言词文字粗野,不择手段地诽谤污蔑乃至人身攻击,不讲求什么客观公正原则,有时办报人之间甚至大打出手,棍棒相见。

联邦派:《合众国公报》、《哥伦比亚前哨报》、《箭猪公报》、《纽约晚邮报》

反联邦派:《国民公报》、《曙光女神报》

20、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于1791年批准生效)

内容: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的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告的自由。

意义:1、《人权法案》第一条款是世界上最早制订的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2、从法律意义上看,《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

国外的历史

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3、《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新闻出版自由,标志着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新体系的正式确立。

21,、《横滨每日新闻》

1871年1月,日本首家日报。日文铅字排版,单面印刷,新闻报道与广告各占一半。

22、《朝日新闻》

1879年于大阪,村山龙平创办。1888年打入东京,开始出版《东京朝日》,1940年两地报纸统称《朝日新闻》。广泛刊登国际国内新闻,既注重速报,又致力于详报和解说,一贯重视采用先进传播技术。

23、《读卖新闻》:1874创办于东京,除了国内外新闻外,注重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版面活泼、文字通俗,其编辑方针就是“通俗浅谈”四个字。版面文章主要为政令性的布告和市井新闻、漫谈、小说连载等,内容不外乎孝子贞妇、市井流谈、民间俗语警句、社会斗殴流血事件、通俗连载小说等。主要面向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中下层社会读者。

24、廉价报刊

定义——廉价报刊是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称它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产生原因——廉价报刊产生的最直接、最深刻、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①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促成社会阶级分化,产生了廉价报刊的主要消费者—读者大众群体。

②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使各国新闻传播体系中民主平等、新闻自由观念得到普及,在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观念的催生之下,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新闻市场最终形成。

具体表现——在美国,戴伊的《纽约太阳报》、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格里利的《纽约论坛报》、雷蒙德的《纽约时报》(早期四大大众报刊);在英国,劳森《每日电讯报》。黄色新

相关热词搜索:国外 历史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历史 国外战争历史电视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