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文化学院篇一: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农学院

计算机学院

体育学院

文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篇二: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农学院

计算机学院

体育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篇三:第六章 - 历史文化学院

第二编 秦汉:国家政治的大一统时代

导论

一、“世界史”视野下的秦汉史

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时,西方的罗马正处于征服意大利后,开始向海外扩张的时期。此时罗马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的冲突已经升级,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罗马胜利获得胜利后,于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又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西汉王朝建立起来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的军队是由著名的将领汉尼拔率领的,但最终迦太基还是以失败告终。战后的迦太基失去了海外的一切属地,和其独立的地位,罗马在西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得以确立。最终罗马怕迦太基东山再起,完全以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姿态于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找借口与迦太基展开了第三次布匿战争,最终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5万居民被卖为奴隶,其领土成为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

罗马在战胜迦太基后,便向东地中海地区扩展势力,首先将矛头指向了马其顿和希腊城邦,最后整个希腊化的东方都接受了罗马的统治。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罗马成为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霸国。

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结束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结束,罗马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阶级斗争、

①奴隶起义和不断增多的军人对政治的干预——的时期”,以往在城邦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罗马共和政体已经不能适合当时的社会了。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称,表明罗马以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而此时的西汉政府正处于衰落时期,公元前27年,正是汉成帝在位时期。

1世纪——2世纪期间,古代中国经历了西汉王朝由衰落到灭亡,东汉王朝由建立到衰落的变动,而此时罗马帝国则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进入了所谓的“罗马的和平时期”,但到了3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处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的安息王朝,在公元前3世纪获得了独立,并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真正的强大起来,与罗马形成了势均力敌的状态。在安息帝国衰落之际,定居于原大夏王国的月氏人在1世纪到2世纪期间形成了贵霜帝国,贵霜帝国打败了安息。

公元1世纪至公元2世纪,与中国同一时期的世界,共存在罗马、安息、贵①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梁赤民 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霜、和汉四个大国。

二、“中国古代史”视野下的秦汉史

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秦汉时期正处于东周社会结构剧烈变革、转型之后的定型阶段,很多影响中国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政策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创造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秦王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虽然只有15年的历史,但是地位却是十分的重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文字的统一,对汉字的演变及文化发展影响深远。“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也为历代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开了先河。秦始皇在一系列拓边政策胜利后确立的王朝版图,奠定了历代王朝的疆域基础。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也开辟了劳动人民反抗暴政、反抗阶级压迫的武装形式。

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从庶民地主政治向门阀地主政治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两汉时期的政制特点是皇权专制的加强。这主要表现在:武帝时期“内朝”和“外朝”的分立、尚书机构的扩大以及东汉初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局面的形成;察举征辟制度的确立和监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思想文化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大统一观念的形成和谶纬神学的盛行。儒学的独尊,为政治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同时,也造成了政治对学术的干预。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推广、耕地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人均灌溉耕地面积、粮食收获量及全国每人每年占用粮食量都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汉代的手工业的纺织业、漆器制造业、陶瓷业等独步世界,其产品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和欧洲。

两汉时期的文化事业也是硕果累累。儒学在汉代成为经学,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经学大师,政府和学者对儒学如何与社会政治有机结合,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同时,学术对政治的依附,也导致了经学的谶纬化。在文学领域中,赋和乐府成绩最大。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重要发展的是天文、历法、数学,这几个领域所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在医学方面,以方治病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中医的基础。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为我国,乃至为世界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经学谶纬化的同时,宗教哲学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佛教逐渐传播到了中原,早期的道教也开始形成和流行。

这一时期,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从总体上说,以民族间的和平相处与文化交

流为主,但也发生了许多民族战争。对两汉王朝来说,北部和西北部的匈奴族与后来兴起于东北地区的鲜卑族是最大的威胁。

汉代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是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为主,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奴婢和刑徒。西汉中期以后,特别是田庄经济形成以后,田庄不仅成为大土地私有者经营地产的基本形式,而且作为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这就促使各种类型的地主世家向魏晋时期的门阀地主演变。伴随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自耕农不断脱落国家户籍转化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在社会政治结构上,儒学独尊后,“累世经学”和“累世公卿”的地主集团形成。而东汉在政府机构上剥夺了相权、加强尚书台和对宫内官的调整,这直接造成了外戚和宦官的专权,进而导致士大夫和太学生同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

三、秦汉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四个朝代,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共441年。

1、秦王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虽然只有15年的历史,但是地位却是十分的重要。

2、西汉开始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结束于公元8年王莽新朝建立。按其发展的特征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祖到景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时期,是西汉的初期。西汉建立后,困扰着刘邦君臣就是当时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和不太稳定的政治局势,而这一时期统治者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在西汉初期,统治者主要实施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将“黄老无为”思想作为主流思想

历史文化学院

。在经历了吕后和惠帝时期的承平发展后,迎来了“文景之治”。同时,在政局稳定方面,统治者主要就是解决王国问题,汉高祖撤销了建国之初所封的异姓诸侯,而实行同姓分封,到了景帝时期,又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49年)时期,是西汉的中期。这一时期,经过了汉初60年的修养生息,国家积累的财富有了显著增长,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大为削弱。在这中情况下,汉武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内兴功利,外事夷狄”的活动,西汉进入了入了顶峰时期。到了昭宣时期,遵循了武帝晚年“罢轮台屯田诏书”的精神,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缓和了武帝末期以来的社会矛盾,政局平稳,从而出现了“昭宣中兴”。

第三阶段,从元帝到孺子婴(公元前49——公元8)时期,是西汉的晚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或是沦为奴婢,西汉王朝走上了崩溃之路。

3、新朝,从王莽篡汉自立到东汉建立(公元8——公元25年)。王莽即位后,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陆续颁布各种法令,附会《周礼》,进行了一场托古改制,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新朝也在绿林赤眉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4、东汉,公元25年9月刘秀即位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主要分成以几个各阶段:

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到章帝(公元25年——公元88年)时期,是东汉的初期。这一时期,主要的任务是恢复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鉴于西汉后期皇权衰落,外戚篡权以及地方尾大不掉的教训,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专制主义政体。主要有防范功臣,控制外戚,削弱三公权限、加强尚书台,裁并郡县、罢除地方兵等措施。在边疆,光武帝时期,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汉朝。到了明帝时期,东汉政府重置了西域督护。汉章帝考虑无力守护西域,逐渐撤销了都护和戊己校尉

第二阶段,从和帝到质帝(公元88年——公元146年)时期,是东汉的中期。东汉时期皇帝的专制权力更加集中,尚书台总揽权柄,丞相(大司徒)成为徒有虚名的空衔。但皇帝早死,幼主登基时的辅政就成了问题,于是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现象。但这一时期,在边境的问题上解决得却算成功。在汉军的打击下,北匈奴西迁;班超、班固两父子成功地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第三阶段,从桓帝到献帝(公元146——公元220年)时期,是东汉的晚期。桓帝即位是在外戚极盛时期的晚期,他是外戚梁氏掌权时,先后选立的三个皇帝中的最后一个。159年,梁皇后死后,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除掉了梁氏势力,随后因歼灭外戚有功的5个宦官,同日封侯,自是宦官独揽大权,东汉宦官势力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社会问题积聚;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失去土地,大量流亡;加上东汉末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人民无法生存只有起来反抗。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领袖张角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推翻东汉政权的理论根据,虽然最终失败,但使得东汉走上了灭亡的道路。189年,灵帝死,少帝即位,外戚何进准备消灭宦官的势力,却被宦官所杀。之后豪强贵族与宦官之间又展开了厮杀。在混乱中,董卓率兵入洛阳,废了少帝,而立献帝。190年,各地豪强反董卓,最后董卓被杀。随后,各地的割据势力并起。196年,曹操将汉献帝由洛阳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名存而实亡。

第一章秦

(前221年——前207年)

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建立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战国时期各国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 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也都成“王”。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后,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所以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称,号为“皇帝”。同时,下令取消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还规定了一整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如皇帝自称“朕”,印称“玺”,命称“制”,诏令为“诏”。①秦始皇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等大权,“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从而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2、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秦始皇把战国以来的国家官僚机构加以调整、完善,形成了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机构。

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军务;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掌管监察。三公互不统属,皆受制于皇帝。三公之下还有分管各个方面事务的列卿,其中以“九卿”为贵,所以,历史上习惯称之为“三公九卿”制度。秦时的列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保卫及诏令传达;卫尉,掌皇宫警卫;太仆,掌皇室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税收和财政开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中尉,掌京师警卫;主爵中尉,掌列侯;将作少府,掌宫室营建。每卿之下,皆有数量不等的属吏。“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听命于皇帝,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地方实行郡县制。战国时期各国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县为地方行政机构,郡处于由军区向政区转变的过渡阶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更是全面推行郡县制。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6页。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文化 学院 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