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能共等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数千年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传唱至今,处在古老文明里的人们内心深处对知音的情谊,就好比是千里马遇上伯乐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三毛说,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点,三个朋友就未免太多了。知音,能有一个就已经很好了。我不禁为这句话拊掌称好,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曾经与共。李清照后半生留下许多情真意切的诗词,追念着和赵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美满知心的生活,在那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时代里,鲜有这般意气相投的知心爱侣。纵使命运最终没让他们长相厮守,梦里的余温已足以驱散现实的残酷。
自古知音多半成为与之携手的伴侣。当年五十六岁的李隆基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杨玉环,这事在现代人听起来也觉得新鲜,只固玉环是当时世上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样精通音律,他击羯鼓,她作舞,志趣相投。昔有高山流水的典故,可见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着磅礴难挡的魅力,这无关于岁数的差距。
但一生的伴侣并不一定便是知音。记得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女主人公小菲一辈子也不懂丈夫欧阳萸精神上究竟需要什么,也始终未能加入他的谈话圈子,两个人根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可小菲对他的爱已到了无法遏止的地步,欧阳萸在经过了漫长的精神漂泊后也终于心甘情愿地与她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想来贾宝玉算是黛玉的知音吧,也便是他们才会留意那些“落红成阵”。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而黛玉早已为那些花瓣儿做了个花冢。宝玉怜花,黛玉叹花,他们都是惜花之人,似乎也因此多了异于常人的敏感与脆弱。
最近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机会在破晓前走出家门,便会发现每日最黑暗的时刻是在黎明前的瞬间,黑暗浓重而深邃。读罢,便有一种冲动油然而生,我想着在某一个黎明前夕。周围黑洞洞的,我走到楼下空旷的草坪,抑或是街头的一隅,静候着世界诡异的变化,由黑渐明,仿佛偌大的世界在经历一场浩劫后得以重生,当我见证这一破晓的来临时,内心是否也随之豁然了呢?此时,或许不经意间邂逅了某个他,和我一样偶然看到这句话后被蛊惑的人。一样赶早出来探寻生命的人,能一道嘲笑这乖张的命运的人。即便是一时的知己,但真有这般人存在吗?
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
一路开花
她是班里最让人心怜的差等生。起初,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她的成绩如此要命,学校还三番五次地为她召开募捐大会,直到那次体检之后大家才知道,她不但是个色盲,反应速度也有着极大的问题。于是,先前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忽然悔憾起来。
每每开展关于帮助她的主题班会,同学们都会异常团结。最让人感动的是,几年间,她从不曾对谁哭诉过她的一贫如洗的家庭,更不曾抱怨过自身的不幸。相反,她的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深深感染了周围的顽劣少年。
记得有一次,隔壁班的坏男生笑话她是弱智,并在楼梯间里故意将她绊倒,告诫她,这条路是聪明人才能走的,以后她再不能走。这件事,她始终守口如瓶,整日欢笑着与班里的同学一同来去,只是每每走到那个楼道时,她总是不经意地撒开了她们的小手,独自走向了另一条稍远的楼道。
事情终于还是让班里的同学知道了。那天,我头一次见后排的男生们如此团结,硬拉着她去走那条稍近的楼道,她被人群簇拥着去了,走着走着,簌簌地落起泪来。
那个坏男孩再没敢欺负她。
临近毕业,班里人无不暗自伤感。尽管几位高材生轮番上阵为她补习功课,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实怜惜:这位让众人怜惜的小妹,将要名落孙山。
事如所料。填写志愿那天,她逐一邀请了班里的所有同学,哽咽着说,这几年,她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来报答,她实在想不出办法,只得每日积攒零花钱,好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请大家到门外的餐馆里大吃一顿。
班里好多同学都哭了。可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前去赴约,因为没有一个人舍得花这样的钱。如此暗藏悲怆而又饱蓄大爱的饭啊,叫我们如何下咽?
时光将我们毫无留情地推散,各自奔向了天南海北。尽管生命中出现了无数的面孔,但对于多年前的那个弱小坚强的女生,心中还是保留着一份挂念。只是,历经世事之后,忽然对昔日的自己,有着深深的无奈与愧疚。
当年,如果我们能忍住泪水,欢喜地吃下她郑重邀请的那一顿饭,那么,即便她从此一世黯淡无光,也可以在惨淡的记忆中自豪地追想,很久很久之前,自己曾那么拼尽全力地回赠过那些帮助过她的人――那是多么光彩而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只可惜,这最后一次足以给往后岁月酿成慰藉的机会,也被我们执拗的善意,击打得支离破碎。
相关热词搜索:谁能 与谁能共等 等来年与谁共 五水共治手抄报一等奖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