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一座“三线”城市的诞生史]2018三线城市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这座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无论讲何种方言,攀枝花人都无法判断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因为这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更是一座特殊的历史条件催生出来的城市……
毛泽东命名“攀枝花”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群山峡谷中,隐藏着一座著名的钢铁城市――攀枝花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一展狰狞,劈开了一条大裂谷,将深藏于地层的矿产资源托起到离我们脚底最近的地方。可以这么说,没有攀西裂谷,就不可能有攀枝花市。
攀枝花坐落在金沙江边,传说这浑浊的江水中含有金沙。1936年,当时供职于中国西部科学院的一个叫常隆庆的人出现在金沙江边。在这里,他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
很久以来,金沙江边倒马坎垭口一带就有这样的传说,山民运送铁器,走到这里铁器都要变得沉重一些。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常隆庆很快就判断出,这里的黑色石头是铁矿石。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常隆庆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陆续发现了51处矿点。常隆庆的发现,为攀枝花后来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1954年6月,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带着师生在金沙江畔进行暑期找矿实习,他们在兰家火山一带,偶然发现了储量达数亿吨的钒钛磁铁巨型矿藏。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西南地质局的重视。西南地质局地质队在几番考察后确认:这一区域蕴藏的矿产异常丰富,铁矿石储量达7亿吨,二氧化钛储量达800万吨,五氧化二钒储量达200万吨。
这一惊人发现震动了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1956年初,李四光将此事汇报给毛泽东。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毛泽东听了汇报后问道:“那里叫什么名字?”众人都答不上来,只知道那里有7户人家和一棵大树。树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泽东说:“就把那里命名为攀枝花吧!”
1957年8月,冶金部提出大规模建设钢铁厂的发展计划,以攀枝花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西南钢铁厂成为计划的重中之重。
1958年,“大炼钢铁”之风席卷全国,攀枝花的建设很快被列入国家建设计划。不过,当时的厂址选择在西昌,成立了西昌钢铁公司。1958年~1960年问,西昌钢铁公司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职工人数一度达到数万人。但是,接下来,随着国民经济陷入困顿,西昌钢铁公司不得不在1962年全面下马。
毛主席说:“攀枝花钢铁厂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内地的国民经济面临极度困难,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势力更是蠢蠢欲动。与此同时,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南部边境,中苏关系也已交恶。
在内外敌人环伺之下,中央确立了“三线”建设战略。1964年8月17日和20日,毛泽东两次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要准备应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
“三线”建设方案确定后,毛泽东主席有针对性地把建设攀钢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但是,由于攀枝花的地理条件过于恶劣,要在此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显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而,在建设攀枝花的问题上,中央当时出现了不同意见。
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横断山脉的群山峡谷中,东临四川盆地,北连青藏高原,南抵金沙河谷,荒山秃岭,气候炎热,最高温度达40摄氏度。它远离中心城市,北离成都750千米,南离昆明350千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和“火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蛮夷瘴烟之地,直到现在,水路仍不能通航。
然而,毛泽东看上的正是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这种地方最利于保密。“三线”建设本身就是遵循地理环境恶劣的原则,这样更有利于防范敌人的入侵。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加之地形隐蔽,正好符合战备的需要。不在此处建钢铁厂,还要建在何处?
毛泽东总结了过去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说服了当时党中央的成员,并决定将即将建设的钢铁厂命名为攀枝花钢铁厂。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风趣地讲:“攀枝花钢铁厂要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你们不去,我骑毛驴也要去。”
这一次,攀枝花钢铁厂没有再设在西昌,而是选在了离矿区近、金沙江畔的一个叫做“弄弄坪”的小山坡上。这个山坡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高差却达到80多米,非常陡峭。
据称,当年为攀钢选址,争论十分激烈。多数人认为攀枝花近矿、近煤、近水、近林,主张建厂“弄弄坪”。而少数人则认为,西昌地势开阔、场地平坦,主张建厂牛郎坝。还有部分人认为乐山农业条件好、供给方便,主张将厂建在太平场。由于争执不下,三种意见最后上报中央定夺。邓小平得知后说,弄弄坪不平,弄一下不就平了嘛。最后,周恩来、李富春赞同攀钢选址弄弄坪,攀钢厂址于是一锤定音。
5万大军建“特区”
攀枝花的大规模建设始于1965年3月4日。
此前,196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共西南局的请示,提出攀枝花“基本采取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
攀枝花显然被高度重视――“特区”直接由冶金部领导。四川省辅助工作。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徐驰亲自担任“特区”总指挥。为保密起见,特区不久改名为“渡口市”(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才更名为攀枝花市)。
与此同时,国务院从10个部委抽调了大约5万人来此参加攀枝花的建设,可以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的人,尤以东北、山东、四川、云南等钢铁和煤炭企业的人为最,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技术人员。
在这荒山野岭、干旱酷热、人烟稀少的河谷地带,建设者们住的是席棚子、“干打垒”,喝的是江河水,吃的是干咸菜。攀枝花人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前期准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并开始进行煤矿、铁矿、电厂、水泥厂等基础项目建设。攀枝花的雏形就此形成。
“建设攀枝花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打仗”――在这种背景下,攀枝花的建设管理带有明显的军事化色彩。当时中央提的口号是“献身攀枝花”,政策是“许进不许出”。而且,当时结婚需要向组织申请,条件是“工作满3年,年龄25岁”。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3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数十万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位于祖国西部深山大峡谷中的攀枝花,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这座新兴的钢铁城市。
攀枝花建市前只有7户本地人,而现在,这个城市80%以上的居民是攀枝花三线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后代。
作为“三线”建设的特殊产物,攀枝花也许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作为蕴含创业精神的摇篮,攀枝花的意义或许要深远得多。
成昆铁路为攀枝花而筑
1965年11月,时任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托,带领国家科委、国家建委和有关部门的一把手来到攀枝花视察,解决了攀钢建设中遇到的运输和建筑钢材供应、储备等重大问题。
比如,交通部在邓小平视察的10天之内,从北京、辽宁、山东、安徽、河南5省市各调300辆汽车以及所需人员。于当年12月12日组建了交通部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下设5个分公司,承担昆明、成都进入攀枝花的物资、设备运输任务。从此。基地建设所需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成都、昆明两地运入攀枝花。
当时,成昆铁路还没修通,绵延千里的大凉山成为前往攀枝花的一只“拦路虎”。大批人马及物资、机械等运输,全部从云南进入四川境内的攀枝花。昆明通往攀枝花的公路,成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大动脉,各类汽车穿梭在此段公路上,使本就不宽的公路显得更窄。
为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途经四川西南和云南北部的崇山峻岭,70%的地段地势险恶,地质结构复杂,干线跨越的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人都难以立足。铁路建设条件之艰险恶劣,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1970年7月,成昆铁路通车,从此,在攀枝花和南充之间往返的建设者,再也无需绕道昆明了。
相关热词搜索:攀枝花 一座 诞生 攀枝花:一座“三线”城市的诞生史 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 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