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宁:毛泽东外孙的“红色平民”生活:孔继宁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07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开始播出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由孔继宁担纲主持。而这名主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毛泽东之女李敏的儿子,外孙辈中唯一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
  
  一生受外公的教诲影响
  
  “在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45岁的孔继宁点燃一支烟,神态极像当年的毛泽东。孔继宁说,童年时,他对外公的感受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觉得毛主席是口号里呼出来的伟大领袖。
  1962年10月,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孔继宁出生那天,毛主席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啦!”那年毛主席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我的名字还是外公和爷爷共同起的。”孔继宁告诉记者,“继宁”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外公当时认为虎、豹、彪、杨、柳、松、牛、马、羊这些字一律不用,爷爷认为马、恩、列、斯几位伟人里,比较适合人们习惯的还是选列宁的“宁”字好,汉字里还有“宁静、安宁”的意思。“母亲告诉我,外公了解了爷爷的想法后,高兴地说:‘好,就叫他长大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这叫后继有人,就取名继宁吧!’于是,我的名字就这么定了。”
  襁褓里的孔继宁对外祖父的喜悦自是浑然不觉,后来他从母亲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了解到:“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
  “现在读到这些文字,我感到特别温馨。”孔继宁说。但在孔继宁童年的记忆里,他对外公毛泽东依然非常生疏――他太小了。在七八岁时,由于父母总不带孔继宁去见外公,他就跟他们打赌:如果他戴上了红领巾,父母就一定要带他去中南海。小学一年级,孔继宁如愿以偿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当时,毛泽东在开会,由周总理陪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给她带去无限快乐。“我对外婆贺子珍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孔继宁给记者看了他珍存的一些老照片,幸福地说,“只要是我跟外婆在一起拍摄的照片,她老人家就都是笑着的。”孔继宁清楚地记得,他与外婆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同月出生,外婆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来,说:“跟咱们家宁宁一块儿称一称,看谁重!”称完如果发现他比那孩子轻,外婆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他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那个孩子重了才心满意足。长大一些孔继宁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他很会察言观色,只要看见外婆不高兴,他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有一次孔继宁发现贺子珍闷闷不乐,他就找出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穿上,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扮演起西哈努克亲王,还像模像样地在外婆面前走来走去。贺子珍猛然看见他,居然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转业后开始“触电”
  
  孔继宁长着一副极像其父的眉毛,剑拔弩张,神采飞扬。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父母孔令华和李敏也都是军人,外公外婆就更不用说了。出身军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枪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
  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毛泽东思想是常看常新的,不同的时代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会产生不同的成果。”孔继宁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毛泽东思想并不过时,过时的只是研究方法。”“我后半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精神。”
  转业后,孔继宁开始亮相媒体,但频率并不高。他的另一职务是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这使他能够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更透彻的研究。经过岁月磨砺、专业研究,孔继宁对毛泽东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感慨主席晚年的生活。”孔继宁说,“主席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他一生戎马,为国为民处心积虑,但自己却很少真正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也不懂得合理休息,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如果他晚年生活再丰富一点,对社会上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他也就会像其他人一样充分享受生活。”
  因为特殊的身份,现在孔继宁成为公众人物,对此他却并不感到轻松,他感慨地说:“毛泽东外孙的身份有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让我多了一份‘不能给家庭抹黑’的责任感。”
  但是孔继宁也很欣慰,因为2003年,他的妹妹孔东梅曾经担任电视片《毛泽东和他的亲属》的主持人,“毛泽东的孙辈‘触电’”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但反响很好。而且妹妹不但在业务上支持他,也从观念上给他带来不少启发。
  
  外公最伟大,外婆最亲
  
  “外公最伟大,外婆最亲。”孔继宁深情回忆着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一些往事。
  “外公曾经说过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掉泪;第三就是在贵州,听说贺子珍负了伤,快不行了,我掉了泪。’”
  “外公曾经对我的母亲说,没有照顾好外婆,他要承担六成的责任,而说起外婆的病与凄苦,外公的心情也异常沉重。”而孔继宁的母亲李敏就成了联系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纽带和桥梁。“知道外婆爱抽烟,外公常常让母亲给外婆捎去中华烟,还有北京名产茯苓饼、蜜饯、六必居酱菜,左一包右一包的;而外婆则让母亲给外公捎回她准备好的毛线,还有外公爱吃的油菜、塔菜、冬笋等鲜嫩蔬菜。”
  “外公在病重弥留之际,艰难地用拇指和食指冲着前来看望他的我母亲打成圆圈,像是在询问着什么。后来,我们才知道,外公其实是想询问外婆的情况。”孔继宁告诉记者,外婆贺子珍生于中秋,小名桂圆,而这个用手指打成的圆圈代表着外公临终前心底深处的挂念。
  “很多人说,女性的悲剧在于自身的依附性,而外婆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则恰恰是因为它独立自强的非依附性。”据孔继宁介绍,就在外公毛泽东已经具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外婆却因为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保持战斗性,毅然离开延安,带着有孕之身前往了当时的革命老大哥――苏联。“外婆刚到苏联,就生下一个小男孩,刚出月子没多久,就刻不容缓地投入到共产国际党校的政治、军事学习中了。就在小男孩未满两岁的时候,悲剧再次发生。”孔继宁讲道,由于受寒,孩子感染了肺炎,医治无效夭折。这对外婆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我的母亲三四岁的时候,外公决定送我母亲到苏联陪伴外婆。用外婆的话来说,在苏联的日子是她的第二次长征,甚至比长征还要艰苦。”后来,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孔继宁的母亲李敏在苏联患上了脑炎,医院在李敏病危的时候仍拒绝贺子珍的探视,贺子珍情急之下从医院拼力抢回了孩子,靠着自己用衣服换来的牛奶和糖,就这样一勺一勺用糖水和牛奶把李敏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孔继宁说,我们全家经常聚会见面,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我们都会见面。去年5月家里人还一起去了朝鲜为岸英舅舅扫墓。这次一共去了38人。去年9月初妹妹孔东梅陪妈妈回了一趟延安,妈妈自从1937年离开延安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意义很重要,妈妈就是1937年出生在那里的。孔继宁表示,作为已经成长起来的毛家第三代,一定要把接力棒接好。2006年9月9日,他在外公遗体前大声说出了他的心声:“外公,您离开我们三十周年了,您的外孙已长大成人,他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他正在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您安息吧!”

相关热词搜索:外孙 平民 红色 孔继宁:毛泽东外孙的“红色平民”生活 孔继宁简历 孔继宁有几个孩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