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学术_“学术超男”易中天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如果像评选“超级女声”那样,让老百姓发短信选举心目中的“超级教授”,恐怕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当仁不让的要入选。他的粉丝们也跟超女的粉丝一样,给自己起了“意粉”、“乙醚”这样的绰号,甚至有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学术超男”。
  
  有人说他像一个学术明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刘心武、余秋雨。可是他又说自己和余秋雨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嫁人就嫁易中天
  
  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呆就是13年。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没有正式上过大学的易中天以同等学力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按照当时的政策,易中天得“哪儿来回哪儿去”。幸亏当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是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易中天这才得以留校任教,后又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10年前,易中天便开始琢磨如何让学术走进市场、走进社会,写了许多看起来不那么“学术”但反响很大的文字。写作之外,易中天还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因长期关注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易中天甚至被人称为“城市规划家”、“城市观察家”。自然会有“不务正业”的质疑。
  真正让易中天走进公众视野的是电视媒体。
  2005年年初,央视一套热播《汉武大帝》,这时《百家讲坛》要搞有关“汉武帝”的专题,他们找到了易中天。希望他能说一下汉代的历史。双方一谈,易中天就同意了。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讲授者自己的语言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妙语连珠的说史风格,让他很快便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意粉”、“乙醚”,更有好事者总结出易中天的精彩语录,冠以“超级教授”的大名,在各种文化论坛流传,其中有七成以上的“意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有些女孩甚至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说完汉代后,易中天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百家讲坛》却又想让易中天继续讲《三国》,但他却表示对《水浒》更感兴趣。电视台的人后来专门到成都拜见易中天,说明《三国》人物和结构可能更适合,并表示《三国》将是《百家讲坛》2006年的重头戏。易中天回家问自己夫人的意见,夫人说“说三国很好啊”。第二天他答应了电视台的请求。在电视上讲一年“三国”,在《百家讲坛》的历史上,一个人一讲就是一年,这还是首次。
  结果证明,《百家讲坛》的选择是正确的。易中天的火爆和人气之旺,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06年8月5日,易中天的《品三国》上海首发式暨签名售书活动上,火爆的程度让易中天都感到惊讶。有古稀老人蹒跚着脚步而来,也有年轻女孩拿到签名泪流满面,成千上万的“意粉”把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挤爆棚。而一位超女迷甚至发出感慨:“那么多人,场面就像在等李宇春。”
  
  学界飞来的板砖
  
  正当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全国成为炙手可热的书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突然在博客炮轰易中天“歪品”三国。
  7月23日,葛红兵在某网站博客中抛出一篇约2000字的《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的文章,直言不讳地说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他认为,易中天把三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归结到个人利益、个人品格上去讲,有庸俗化的嫌疑。“易中天说‘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但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有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的,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完全是庸俗化了诸葛亮。”“雅的事情还是要雅来解决,不可粗俗、粗鄙。”
  同时,网友们分别成立“易粉”和“葛粉”两大阵营,相互“摇旗呐喊”,甚至引发“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网络论争。
  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也说:“易教授既然讲的是历史,就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至于‘无厘头有助于提高观众兴趣’的说法,只要将历史本身讲好就可以了,现在娱乐已经普泛化了,如果人文再定位不清,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学术界看来,易中天颠覆了中国文化人清高淡泊的传统形象,热衷于抛头露面,甚至为了取悦观众不惜插科打诨。他的专业是文学,却漫谈历史。渲染这种一夜成名、名利双收,对那些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也会助长浮躁的社会风气。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宽容态度。曾给易中天上过课的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志达教授说:“他实际上扮演了历史学启蒙者的角色,通过独特的说史方式和个性解读,唤起人们对历史学的兴趣,这对于普及知识是有很大贡献的。”
  “‘易中天现象’折射出传统观念的碰撞。”武汉科技大学高教所特约研究员李灿华认为,过去学者们信奉自己研究的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泾渭分明。其实两者并不相悖。精英文化只有走向人民大众,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素质,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对于学术界的一些不同声音,易中天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对话易中天
  
  记者:有人认为,你在《百家讲坛》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你“大话”历史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还原历史现场感。
  易中天:我的想法就是还原历史,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情境是很重要的,比如人到了五星级酒店肯定不会随地吐痰、扔烟头,因为整个环境会给你一种文明的暗示和压力。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记者:对你进入历史、解读历史的方式,有人认为属于“戏说”。另外,你能确定你还原的历史现场和历史细节就是真实的吗?
  易中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第一个被枪毙的不是我,应该是司马迁。没人说《史记》不好吧?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我们且认为是司马迁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是在此之前的那些故事,包括人物的对话、语气是从哪里来的?我请这些批评我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有一条是永恒的,那就是人性。所以我有个说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宋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所以,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
  记者:有人把你和黄仁宇、李亚平等人的书称作“另类历史”,虽然走红畅销,但不严谨不严肃,说你们像写小说一样写历史,有可能会导致失实和误解。你怎么看?
  易中天:做历史呢,有一个说法就是,史才、史识、史胆,我加一条,史感。史感实际是一种对生活、对人、对人性的一种体验能力。因为生活本身是鲜活的,历史原本也是鲜活的,而且真正的史学上的大家们写的东西都是鲜活的。司马迁就不用说了,你再去看看马克思写巴黎公社的《法兰西内战》,多么生动鲜活!
  记者:有些人说,你到了教授博导这个级别却这样讲历史,总觉得好像太通俗了,太跟你这个层次有一定距离了。
  易中天:只要是对中国文学史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是从哪里来的。经典文学的东西都是从俗文学从民间来的。《诗经》,雅得不能再雅了。原来在哪?田间地头唱的。唐诗宋词,青楼妓院唱的。对现在的流行歌曲,现在的流行语言,现在的网络语言,你很难说将来哪一些不会变成经典,你的唐诗宋词就是当年的《涛声依旧》,就是当年的《相约九八》。
  记者:有两个易中天,一个是在大学里当教授,做学术谋生的;另一个是社会活动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既可以风月无边,也可以指点江山,哪个形象更是你本人?
  易中天:哪个都是,因为都真实。其实我认为不管你做什么,做官,做生意,做学问,做工,做农……首先是做人。做人也有分别,有人做给别人看,有人做自己。前者会很痛苦,后者很潇洒。
  我做自己,我首先要求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主持人问我:你自我意识了50多年,自我确证了50多年,应该给自己一个说法了吧?
  其实我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写“悼词”。不过他要问,那就说吧!我给出的说法就是,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学术 超男 易中天 “学术超男”易中天 学术超男易中天 呼"学术超男"下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