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有这么多好书的英文 流动图书馆,好书免费拿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国子监是昔年的国家最高学府,在它旁边有条官书院胡同,清名御书楼,乃是皇家藏书之所。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幽深胡同里隐藏着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与普通图书馆不同,这里的书并非供人借阅,而是无偿赠送。馆长徐大伟说:“我们对拿走书的人只有一个要求――看完后,请再把它传给别人。”
每月两本,免费拿
官书院胡同在成贤街的东头。胡同口,挂着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指示牌,往北走不多远,就能看见图书馆――一个灰砖青瓦的小院。小院不大,只有40来平米。三间屋子,两间大的分别用作图书室、阅览室,小间是储藏室。院中还有不大的空地,天气好时坐在这里读书很惬意。图书室中,“同胞们,求求你,读点儿书吧!”的标语被挂在墙上,很是显眼。
来这儿看书的,白领、学生、保安、农民工、退休老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是慕名前来,有的人是住在附近,更多则是看见胡同口的路牌好奇撞进来的。小段是这里的专职管理员,她向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介绍免费赠书、爱心传递的理念,并热情地招呼他们选书。对于这样的免费午餐,有的人害羞不好意思,也有人怀疑他们的动机,但更多人还是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愉快地选书、拿走。
根据这里的规则,拿走书后不用归还,看完后只要把书继续传递下去就行。登记手续很简单,就是签个名,愿意的话再留个电话。登记的目的,是限定每个人每月最多取两本书。徐大伟说:“我希望,书从这里取走后不是被搁进书柜许久不看,而是被一个人接一个人地传阅。所以,每月两本比较合适。”
“求求你们读点儿书!”
徐大伟现在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而十几年前,他还只是个在水产市场卖鱼的穷小子。他说:“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从小就牢记“知识就是力量”的他,即便在卖鱼时,也要发挥钉子精神“啃”上几页书。在读完50本广告策划方面的书后,徐大伟知道――到该改变的时候了。
他到一家广告公司应聘策划师,面试的考题是为一家家具厂作营销策划。他想起在书里看过的体验式营销法,建议打破普通家居卖场的陈列方式,把卖场打扮成一个个“家”,让顾客在温馨亲切的环境当中选购家具。“老话儿讲‘肚里有粮,心里不慌’。我就是因为看了很多书,肚子里‘有货’,所以面试时特别自信。”他很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在广告行业干得风生水起。经过10多年的打拼,徐大伟有了自己的公司。他对书,始终有种感恩。
然而让他不能理解的是,现在的人们似乎越来越不爱读书了。电视、网络,太轻易就能够获取信息。深层次的阅读,逐渐成了一种奢侈。“有时候,我看着身边的人,特想对他们说‘求求你们,读点儿书吧!’”
一次搬家,让徐大伟产生了免费赠书的想法。“我的书太多了,搬运它们是个大工程。我就想,不如把看完了的送给别人,让他们也分享我读书时的快乐。”他开始在博客上晒书单,网友只要留言,他就按照地址把书寄给对方。不到一个月,100本书全部送出。“正应了那句话,‘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把书寄出去,我自己心里也甜丝丝的。”于是乎一发不可收,徐大伟在旧日皇家御书楼之畔租下一个小院,挂上民间流动图书馆的牌子,正经八百地开始赠书。
神速阅读
虽然按规定每个人当月只能拿走两本书,但也有例外,曹哲伟每天都来借一本书。他在附近一家单位当保安,每天要值10个小时班,此外都是空闲时间。“以前,下了班就是跟同事打牌、瞎聊天。自从知道了民间流动图书馆,我就天天往这儿跑。”
他有个特殊的能耐:看书极快,一目十行,不管什么书,一天准能看完。所以,他每天到这里借一本书。当天看完,次日就还回来,同时再借走一本。如此,只借不拿,并不违反每月最多拿走两本书的规定。
一到下午4点,管理员小段就知道,曹哲伟该来了,这是他下班的时间。每天准时,风雨无阻。时间久了,互相也有了默契。有时候,小院一下子涌进来好几位读者,小段一个人招呼不过来,曹哲伟还会主动帮忙。一开始,他借的大部分都是武侠小说。两个多月的工夫,把金庸、古龙看了个遍。有一回,徐大伟亲自到图书馆帮忙,正好碰上曹哲伟,跟他聊了两个来钟头。在徐大伟眼里,这个年轻人就像是10年前的自己,爱读书、有朝气。他问曹哲伟未来有什么计划,这下把他给问住了,“能有什么计划?就是上班、交女朋友、结婚呗。”徐大伟笑笑,建议他把眼光打开些,不要光看武侠小说,还有很多有益的书可以读。“读了它们,也许你的人生将会改变。”
从那起,曹哲伟依然每天借一本书。只不过,从单一的“武侠控”变成了“杂食家”。散文、小说、励志、管理……用他的话说“随手翻翻,只要不是完全看不懂的,我就都拿回去看。”他从徐大伟那里学到了“开卷有益”四个字,相信不论什么书,看后肯定会有收获。何况,这里的书都是徐大伟亲自挑选的,书的质量他完全放心。
遵守游戏规则才好玩
“守株待兔”之外,有时徐大伟也会主动出击,带领志愿者走上街头向过路人赠书。刘芸就是这样邂逅到了民间流动图书馆。2011年4月23日,她吃过午饭正要回公司,迎面看见一群人聚集在路边。有人吆喝:“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免费赠书,欢迎取阅!”出于好奇,刘芸停下了脚步。“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一番攀谈,等弄明白他们的意图,刘芸很兴奋。作为爱书人,遇见同道倍感开心。她选了一本纳兰性德的词集,一回到单位就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经历发上了微博。
没过多久,刘芸就呼朋唤友,纠集了一大帮人去官书院胡同淘书。她跟朋友们说好,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看完一本书后必须把它传下去,不许私自留存。他们还约定,如果谁在半年内没有把书传下去,就要请所有人吃饭。
其实这么做,还有另一项好处。刘芸说:“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如果是自己买的书,没准放进书柜几年都想不起来看。这样,虽然是免费获赠,但往下传的压力依然会成为看书的动力。所以,看书的效率特别高。”
但偶尔,刘芸也想耍赖破坏游戏规则。头些天,她领了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走向光明的所在》。翻开第一页,就被字里行间的禅趣与诗意深深迷住,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一遍,不过瘾,再来第二遍。再看完,她舍不得把书往下传了。头脑里的正义与私欲两个小人儿打了一架,她决定:再买一本同样的书,把它送给朋友。而手里的这本,作为永久珍藏。
刘芸说:“我并不是怕请大家吃饭,而是觉得一旦破坏游戏规则,那这整件事情就失去了正确的意义。新书送给别人,这本旧的留在身边,可以一直提醒自己作出正确选择。”
《小王子》
民间流动图书馆还开展邮寄业务,定期在网上展示书目,索书人只要留下地址就能收到图书,一切邮寄费用都由图书馆承担。除了面对个人,他们还向遍布在全国各地的50多所中小学捐赠过图书。每个学校获赠100本,每一本都是徐大伟根据不同年龄段精心挑选的。
六渡河中学位于京冀交界的山里,条件相对困难。2009年,王丽娜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这里支教。山区孩子的淳朴,时时让自幼生长在北京城里的她感到温暖。她教语文,总希望孩子们能扩大阅读面,但山里不比城市,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书很有限。有一次周末回家,王丽娜约朋友到成贤街闲逛,看到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指示牌,信步走了进来。
小段向王丽娜介绍了免费赠书-爱心传递的理念,还说他们也向中小学捐书。王丽娜兴奋极了,“我就是中学老师!也能给我们学校捐书吗?”小段回答:“我们捐书的对象主要是困难地区。您的学校是什么情况?”王丽娜就把学校概况作了介绍,回去以后,还通过电子邮件发去了学校简介、照片等等。很快,就收到了自官书院胡同寄出的100本崭新图书。
拆封的时候,王丽娜一眼就看到了《小王子》。正是初中时遇见这本小书,在她心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她才义无反顾地来到山区支教。她号召学生们都来看书,还组织了读书会,与孩子们分享读书收获。分享的第一本书,就是《小王子》。
王丽娜希望学生们看完书能写下自己的感受,但并不强制,因为强制也许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她采取的方式是以身作则。她在读书笔记当中写道:每一次读《小王子》,都被这种孩子式的看待世界的态度感动,多么天真、幼稚,可又多么纯洁、真诚。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记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读大学时,我看了不少现代派的作品,里面充满了欲望、异化和梦魇,这些对世界险恶真实的写照,看得人心里充满了卑琐失望。但是,每次读一遍《小王子》,就好像在清水中洗了个澡一般,心又重新变得剔透明亮了。
除了管理员小段,图书馆还有两名固定志愿者――徐大伟的舅舅和外甥,他们负责打理这里的一切。这里常备3000本书,送出多少本,徐大伟就再买回多少本。以前都是去图书大厦买,后来改成在网上买,便宜了许多。一年下来,房租、人员、购书成本在30万左右。
前些日子,房东提出要收回小院,着实急坏了徐大伟。他主动把房租从3800涨到5000,房东才答应暂时不收房。徐大伟说:“我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免费赠书,就是想唤醒人们的读书意识。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书带给我的。我是在报恩。有人认为这是作秀,我从来不辩解。只要这件事得到大家认可,别人怎么评价我的动机都无所谓。”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好书 流动 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 好书免费拿 流动图书馆新闻 民间流动图书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