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的翅膀,(九):中国杂技家协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今天的北京市杂技学校已经是北京市重点职业中学。她的成长与前进凝聚了几代中杂人的心血与青春。 饮水思源,1995年,现在亦庄经济开发区的校址还是一块荒凉的马戏训练场。旧办公楼里,十几个老师和学生挤在一间办公室。夜幕降临,草丛中的蚊子几乎能吞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国杂技团团长的林建周旋、奔波,申请经费。1995年~1998年,中杂人用自己的一部分演出收入和申请到的财政经费修建了一座杂技训练楼、一座办公楼和两座教师宿舍楼。建立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林建为了它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北京市直机关。
林建身上有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劲儿。为了申请经费,林建曾经半夜跑到一位副市长的家里,请求他参加中国杂技团建校经费动员会。副市长从睡梦中被吵醒,起初还指责林建的鲁莽,但最终交代了一句话:“唉,看在你这么执着、锲而不舍的份儿上,我去。”副市长出席与否,决定了中杂人是否能从兄弟单位募集到建校启动资金。
在筹集修建训练楼的日子里,林建几乎一天要跑两家兄弟单位,企图劝服他们支持中国杂技团建立学校。
建校的初衷始于林建来到中国杂技团的第一年。1987年,中国杂技团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林建通过对国内各杂技院团的了解发现,想要发展杂技,必须有充足的后备人才。他认准上海杂技团的马戏学校是一个很好的雏形,可以效仿。同时,他也发现,只有杂技专业的上海马戏学校面临着毕业生定向分配受限的窘境。他们学人所长,不仅学习杂技,还被安排了舞蹈、武术、音乐等课程。随着训练楼、教学楼的建立,中国杂技团逐渐具备了建立学校的资格。1999年,北京市杂技学校正式挂牌。
2001年,李恩杰在接任中国杂技团团长的同时,担任北京市杂技学校校长一职。建校3年来,学校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招生、教师和管理队伍都不尽如人意。早在李恩杰到任之前,校领导便召开了职工大会,讨论学校是否还有办下去的必要。这个消息让整个学校炸了锅,老师、教职工和学生家长都感到非常紧张。杂技团方面也觉得办学校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
学校,办或不办,是摆在李恩杰面前的一个问题。他不是搞教育出身,但坚定办学校的态度却从未动摇过。“没有办不成的事。我认为这个事应该做,要想促进杂技团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办学校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从战略性角度讲,学校可以培养杂技人才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对杂技团的影响必然是积极而深远的。”站在这个关键的分岔口,李恩杰执着地选择了继续办学。
首先,领导班子内部统一思想,让大家知道学校不但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北京市文化局对北京市杂技学校非常支持,尽管有着种种担心,但领导的信心无疑为中杂人吃了一粒定心丸。接下来,必须挖掘专业教育人才,狠抓学校管理,将眼前的现实困难克服。当时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一片空白,连教研组都没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管理套路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学校先对团内资源进行整合,将北师大毕业、搞教育出身的副团长于龙调入学校担任副校长,扩充了学校的管理力量;同时,安排梁安娜等一批高级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返聘退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充分调动学校内部有教学经验的力量。除此之外,学校在社会上高薪聘请专业人才,曾经担任教务处处长的张觉凯便是在这时被李恩杰挖来的,在学校的基础工作建设中贡献不少。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力量和管理团队基本成型。
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学校的教学秩序走上了正轨,招生达到正常规模,教师队伍也逐步完善,教师综合素质逐年提高。
北京市杂技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建校不到4年的北京市杂技学校接受了北京市教育督导组的综合教学督导评估。专家刚来学校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非常严肃,他们认为杂技团办学校,所有的人都是外行,没有真正懂教育的。但当专家对学校进行系统考核时,脸上流露出惊异的神色:“没想到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学校已经到了这么规范的程度,取得了这么大的发展。”
评估成绩出来后,督导组的成员告诉李恩杰,专家评分高于学校自评分,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他评论说,“在我们搞专业的人看来,这件事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真不可思议。”北京市杂技学校顺利通过了这次评估,极大地增强了师生的信心,全校从上到下都充满了激情。
离不开别类艺术
发展到今天,团校一体的运营模式让中杂人受益良多。当年具有远见的决策是中国杂技团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北京市杂技学校是中国杂技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9年,学校挂牌成立。2000年,为了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学校增设了舞蹈、武术、美术、影视表演、特殊文秘专业,同时增挂北京市国际学校校牌。学校坚持以杂技专业为龙头骨干,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01年,李恩杰担任校长后,坚定“围绕杂技专业办学”的思路,“舞蹈专业、武术专业、表演专业,都能够直接为杂技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起支撑作用,美术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方面大有裨益。而特殊文秘专业由于跟杂技专业无相关之处,因此被切掉了。”
各专业相互融合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其他各专业为杂技专业提供支持与服务。让各种专业的特色融合在每个学生身上,培养孩子有杂技的技巧、舞蹈的身韵、影视表演的舞台表现力、有美术的审美、武术的精气神。学生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全面的艺术修养、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使杂技表演充满了内涵和张力,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各专业互相融合,每一个专业都渗透着其他专业的教学因素。比如,杂技专业的老师为舞蹈、武术学生教授技巧、跟头;舞蹈专业的老师为杂技、武术学生上形体课;美术专业的体育课由武术老师指导;影视表演老师指导杂技学生如何提高舞台表现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艺术人才由单一到复合型的转化,综合艺术素质全面提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
吴琼原本是吉林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1999年,是时任团长林建的一句很简单的话触动了吴琼。他让她觉得,杂技能给舞蹈很大的空间。吴琼怀揣着舞蹈梦想来到中国杂技团,然而现状比她想得艰难。舞蹈系的招生工作还没有正常运转。“带杂技系男生班。”孙力力对面有难色的吴琼说:“就是用他们来考查你。”
吴琼要同时给杂技系的学生和杂技演员上课。有的演员接近20岁,年纪稍小的学生也有十四五岁,那时的他们站没站相,走没走样。吴琼只能耐下心,一举手一投足地调教他们。
这些从小练就一身本事的杂技少年哪可能俯首帖耳地听话,他们面对中国舞、芭蕾舞等完全陌生的专业学习,表现的态度就像顽皮的猴子。有在把杆上跳的,坐在把杆上的,还有的干脆倒挂起来……有人甚至挑衅吴琼:“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我们都在国际上拿过奖的,你是几级老师呀?”吴琼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他们觉得自己很难教,不如算了,大家都清闲;另一种想法是担心自己学不会。吴琼给了他们非常肯定的答复:“我不走,我一定把你们教出来!”
再顽劣的学生也能读出老师的真心,况且这些孩子都在艺术上有天赋,梦想着有朝一日获国际金奖。渐渐地,学生通过看国际比赛的录像,发现自己和获奖演员舞台表演、举手投足间的差距。吴琼趁热打铁,找他们感兴趣的音乐、舞蹈作为课堂素材。有一阵孩子们对战士题材的故事片很痴迷,吴琼就编排边防舞,播放《十五的月亮》感染这帮“野”小子。就这样,他们一天天地爱上了钢琴曲,无论是柔美的还是奔腾的乐律,都很有感觉。
当杂技演员和学生了解了舞蹈对于杂技表演的重要后,上舞蹈课已经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在《再见,飞碟》首演成功后,学生们痴迷机械舞成风。学校为此特别增设了现代舞和机械舞课程。
首部杂技教材腾空出世
自古以来,杂技的传承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校的出现使得杂技教学走向学院化,逐步规范。但要改变几千年的传统谈何容易?
在杂技教学走向正规化的过程中问题繁多,对其他专业来说司空见惯的课表、教学大纲、教案等,在杂技专业上推行起来却不容易。有些杂技老师不理解:“这么多年,我们没写过教案,不是照样能教出世界冠军吗?”
针对现实的问题,北京市杂技学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杂技专业划分教研组,即不同方向的教学要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基本功的只教基本功,教节目的只教节目。”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直击多年形成的弊端,由“一个老师带学生,老师的优长就是学生的优长,老师的弱项就是学生的弱项”变为“让每一个老师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教授给学生”。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学生将所有老师的优长集于一身,不但对艺术发展大有裨益,而且符合现代教育的方式。
杂技专业划分教研组后,科目细分,课表的制定便水到渠成了。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再一次提出调整教学思路:过去培养学生,都是在训练5年“腰腿跟头顶”基本功之后,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节目;如今,在“严格管理,科学育人”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其选择适合的节目展开训练。除了必要的课程外,根据学生的特长,将基本功的训练与节目结合。如此一来,教师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详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在领导班子和教师们共同的支持下,杂技专业的教学越来越规范,一步步实现了建校之初的目标。
其间,学校与艺研所合作,开始着手杂技教材的编写。十几个研究生深入杂技课堂,跟着老师进行记录,统一了许多杂技术语,前后十易其稿,终于写就了国家首部杂技教程。2008年,杂技教程发布会上,很多杂技界人士纷纷前来,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和贡献。
在北京市杂技学校里,文化课教学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旧社会,杂耍艺人常年奔波、撂地卖艺,对于学文化,既无概念也无条件。1954年,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的成立打破了这一定式,文化课被纳入日常教学,这批学员成长为技艺与文化兼备的新一代杂技演员。发展到88班和95班时,中国杂技团与北京市戏曲学校联合办学,向正规化迈进了一步。北京市杂技学校成立后,文化课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受重视程度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了有目共睹的提升。
有文化的杂技
不同科目的文化课教学都有各自独立的教研组,只有杂技专业将所有的文化课程融为一体,成立了杂技教研组,教师专门针对杂技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文化课教学。杂技专业率先在学校实行了学分制,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
杂技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经常参与团里的演出或接受其他的表演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文化课依然不能落下。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教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学生接到出国演出的任务后,教师要事先为学生安排学习内容、布置作业,以便学生在国外继续学习。如果有必要,学校会派出文化课老师随队同行。若因演出任务耽误了考试,该学期不计学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补修。若未完成,教师在考核时也会受到扣分处罚。文化课成绩的好坏还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任务,如果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未修满文化课学分,便不能晋级,也无法成为杂技团的正式演员。
这一整套综合的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杂技专业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学杂技的孩子比较特殊,入学年龄小,训练也比较辛苦。文化课教学一周两次,每周三和周六全天。在杂技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上,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调整。校长张红有这样的心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杂技学生文化课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在教材的删减上,力求更适合学生的特点,考试方法也实现多元化。”
“杂技专业的学生挺风光的,经常出国,为各国领导人表演节目,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当面对记者采访时,这些孩子常常说不出来话。”应对这个问题,杂技专业的文化课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2008年开始,杂技专业的文化课考试,增加了口头表达能力测试。
杂技专业的教学在一点一滴中走向规范,为学校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小丑”将火
2009年9月,针对全国滑稽人才紧缺的现状,北京市杂技学校开设了滑稽专业。在全国所有的艺术类学校中,北京市杂技学校首开先河,第一个开办了专业的滑稽人才教育。
“现在的杂技有技巧,有掌声,但没有笑声。大家看着很累、紧张。”许多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国外的杂技演出中,滑稽表演占很大的比重,但中国的滑稽人才断档。
事实上,早在2001年初,北京市杂技学校便开设了滑稽班,但囿于当时条件,最终并没有成功。2009年,李恩杰再次将开办滑稽专业课提上了日程,“必须把学生招上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边研究一边教。”学校动用多方面资源为开班作各种准备,将游本昌、宁根福、刘全力、刘全和、李春来等滑稽表演艺术家请来进行指导和探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中,滑稽专业终于浮出水面。
目前,滑稽班的11名学生受到了滑稽界众多专家的指导,学校投入了足够的重视。他们课程安排很充实,不但包括手技、魔术,还要学习表演、声乐。
滑稽专业的老师李婷婷在带班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就是“难”,“开班前,把困难想得非常具体。但开展教学后,还是难上加难。老师大都是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的,对滑稽的理解并不透彻,教学上可以参照、借鉴的内容有限。滑稽专业要求演员是全才、甚至奇才。舞蹈、表演、魔术、手技……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会集中在一人身上。开班近一年了,滑稽专业老师数量超过了学生,一对一教学,毫不夸张。”
最初,一听“小丑”这两个字,学生都有抵触心理,觉得这不是个好专业。刚开学,学校便花高于学费3倍的价钱,将这些孩子送到南京培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对滑稽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了一步。滑稽专业的老师也全力投入,共同探讨下一步的教学方向。总之,滑稽班的开设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具有探索意义,滑稽界的明日之星将在这里诞生。
非论资排辈
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源于管理的跟进。中国杂技团的团领导和北京市杂技学校的校领导齐力思索,想出了很多好的管理办法。分管业务教学的副校长吴琼对一系列的改革效果深有体会。以前考核老师,定级别、定工资是最让她头疼的事儿。现在,依据各种考核办法,她的工作得心应手,复杂的问题被科学的方法简化了。
谁说教学水平不能量化考核,这一项项不可能的纪录都被中杂人打破了。校长、副校长和各个系主任,他们不断丰富、优化学校的管理。
“我们还想了一个新招,让老师设计试卷,考核学生。根据老师出题的水平和学生的反馈再给老师打分。”吴琼介绍,环环相扣的教学评估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为教学成果已经和责任心、荣誉心紧紧结合在一起了。教师审核分为几档,91分以上是一档优秀,85分以上是二档,75分到85是三档。末位两次淘汰制。这样的教学管理方法打破了一般学校论资排辈的弊端。在北京市杂技学校,即便是刚入职的新手教师,也可能因为你的优秀教学方法排在国家一级教师前面,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这一套日趋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将成为论文课题申报,以便分享给更多学校。吴琼正忙于此事。
高压线
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无疑是最细致、最繁复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规范的制定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2001年,针对艺术学校的特点,团长李恩杰提出了“严格管理,科学育人”的办学思想,并针对学生抽烟、打架、男女生之间的不检点行为,制定了被学生称为“三条高压线”的铁律――学生一律不许抽烟、不许打架、不许男女独处一室。
李恩杰的决断通常斩钉截铁,因为他事先经过深思熟虑。对于高中生谈恋爱,他说:“很难界定怎么是谈恋爱。尤其对于正在青春期的艺术类学生,与其堵截,不如疏导。允许孩子们大大方方地交流情感,但是,不能独处一室。”把一个便于管理的明确界限放在那儿,控制最危险的环节。
李恩杰清楚地记得,2001年4月30日上午,团校召开了一次奖惩大会,处理了棘手的违纪问题,涉及人员包括老师、演职人员和学生,人数多达50人。5月8日,团校又召开整顿教师队伍的动员会,严格管理从老师开始。
时隔4年,离高考报名还有6天,美术系11个学生围殴表演系的2个学生。十几个大小伙子,老师在旁劝阻不住。
按照校规,应当开除打架的学生。可他们学了这么多年,而且高考在即,真的要开除吗?李恩杰也不是铁石心肠,但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这11个学生,还有全校700多个孩子。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成长负责。所以,怎样做让孩子们知道再也不能打架斗殴,正是李恩杰坚守的原则。
为了找到一个最妥当的办法,李恩杰组织干部、老师,分层次开展了3天研究讨论。矛盾的焦点聚集在11个孩子的命运上,反而模糊了打架的恶性后果。起初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坚决开除,另一种是给他们机会。在这样的矛盾之下,为了更多孩子的安全,全体老师最终达成共识。他们痛下决心,按学校规定处理。有的家长急到失态,李恩杰只有一句话:“我可以组织全校的家长,你们去问问他们认为学校这么处理对不对?”
这件事发生以后,恶性斗殴从此在学校绝迹。
杂技学校比一般的艺术学校更特殊,对于武术系和杂技系身手不凡的学生,打架界定得非常严格,动手即开除。而教师体罚学生,更是决不允许。
李恩杰曾经和一位体罚学生的老师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你们家孩子也这么打吗?”“我们家孩子也这么打!”“那你是畜生,你连自己家孩子都不知道心疼,还有什么资格来当老师?”老师当场羞赧无言。李恩杰有时强硬得吓人,可他是为了谁呢?
北京市杂技学校“三条高压线”的制度快速地将学校纳入了有序运行的轨道,并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校貌。外在的校风整饬,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律。
2008年,吴琼带了80名12~14岁的学生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演出排练。每当他们一出现,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早起练早功,集结彩排的时候安静、整齐地席地等待,和其他参加开闭幕式彩排的学校、艺术团体相比,展现了不一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总是很放心地把器材、随身物品交给北京市杂技学校的师生看管。孩子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杂技 中国 翅膀 中国杂技的翅膀 (九) 中国杂技之乡东北庄 中国杂技之乡吴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