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丹青反思 读后感_吴冠中,,不负丹青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吴冠中,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作品成交额达17.8亿元。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语录
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
艺术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产生。
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
现在社会上美盲太多了,美盲要比文盲多。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
美术是我的配偶,文学是我的情人。
“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诗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的丹青事业作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
继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之后,吴冠中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一位大师。2002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吴冠中的艺术影响力已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
回顾吴老的一生,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
弃工科学绘画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电机科。一年级暑假,偶遇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俩人一拍即合,结为知己。一天,朱德群带吴冠中参观了艺专,吴冠中被前所未见的绘画和雕塑所震撼。从此,他放弃了当时出路很有保障的电机科,义无反顾地考入杭州艺专,踏上了寻求美的历程。
这年,他17岁,正值青春期叛逆期。父亲坚决阻拦,告诉他,投身艺术就等于投身贫穷。吴冠中不听,前面纵然是万丈悬崖,也要不顾一切地往下跳。母亲无奈,只好随他自主。
吴冠中曾说:“所有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1946年,吴冠中参加全国公费留学考试,绘画专业留法方向,仅有两个名额,吴冠中自信地表示:“只要有一个名额,就是我的!” 结果,他真的以绘画专业第一名被录取。时任阅卷老师陈之佛抄录了他的试卷。60年后,陈之佛的抄件被发现,吴冠中的“状元试卷”得以重现人间。
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苏弗尔皮教授是四五十年代前后威震巴黎的重要画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启发了吴冠中对西方艺术品位、造型结构、色彩力度等学艺途中最基本的认识。
吴冠中徘徊在西方艺术和祖国之间,最终决定回国。他非常喜欢荷兰画家凡?高:“没错,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当时若不是看到凡?高的作品,我就不会走上艺术这条道路,凡?高是一个奔向太阳的人。”
吴冠中对绘画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每次作画的时候,都要把所有的人赶出画室,包括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子。吴冠中不乐意让家人、亲友看到自己最难看的样子。他完全靠光合作用在那儿作画,中间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一动不动,浑然忘我。
由此,吴冠中在美术界有个特别的绰号――植物人。有一次,吴冠中百般挑选作画的角度,最终选定的最佳地点位于猪圈旁边。一时间,很多苍蝇趴在他的白背心上面,黑压压一片。然而,吴冠中自己却毫无觉察。旁人看了,连连感慨道:这无疑就像当年的凡?高在牛圈里画画一样!
吴冠中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行走。一直到晚年,他几乎整天穿着一双运动鞋,这是一生行旅,一生行走的习惯,他把这种艺术历程称为“东寻西找”。他说“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捐出天价画作
吴冠中说他有两件必须完成的事,一件是讲真话,一件是安置自己的毕生画作。2009年,吴冠中捐赠给国内外美术馆的160件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涵盖了吴冠中各个重要创作阶段,对他的艺术人生作了一个总结。
艺术拍卖市场上,他的画作不断创出天价。2009年6月,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曾有人统计,吴冠中作品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17.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丹青 不负 冠中 吴冠中 不负丹青 我负丹青什么意思 吴冠中的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