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雄:你分明就是一部精彩的戏] 香港电影《婚前试爱》精彩戏份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车开在京津高速上,滂沱大雨砸在玻璃上一片迷蒙。我脑子一片麻木。杨晓雄老师病危天津了。――一个活得轰轰烈烈的人,能和病痛死亡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个名字,太多的精彩印象一时还来不及被别的什么覆盖。
杨晓雄担纲着每年出产上千集电视剧的九州影视集团的艺术总监,是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巡城御史鬼难缠》《尘世笑谈》《天下第一丑》《大清药王》《京华烟云》《满汉全席》等等的编剧,担任艺术总监和总策划的剧目就不计其数了。今年春节,三个台在播放他的三部剧。他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纸醉金迷》已经开机,40集历史剧《台湾1895》将于10月在中央一套播放,30集电视剧《最后的王爷》即将全国发行。这么多精彩时刻在等着他,他怎么能去呢!
所有难题的解药
杨晓雄是各个影视公司争抢的座上宾。如果几个人在为一个概念纠缠不休,他只消约省的几个字就把大家里巴嗦还鼓捣不明的事说到骨子眼里,狠,准,力透纸背,众口噤声。他的表达就像一大桌色香味绝佳的佳肴,听者在语言的活色生香中不知不觉地折服。无论是作他的对手还是学生,都要聚精会神才能跟上他数以秒记的火花迸射,否则随声附和也是自讨苦吃。
和他出席宴请,见到的不是资产雄厚的投资人、制作人,就是明星和大导演。这些牛人见到他都脱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具,敬重有加言听计从。而他也总是能以清晰老到的判断分析,给各方人士答疑解惑。从民间流传到典籍史料,须臾间轻而易举地旁征博引。你可以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论题核心,但他的杂糅古今天文地理、练达中外人情世故,任你是贩夫走卒、治学大家都听得如享盛宴。就像在剧本讨论会上一样,他总是处于最绝对的领航位置,让时间充实而饱满。
石钟山的小说《女人的风景》改编电视剧,因为找不准人物形象的定位,剧本大纲反复修改陷入了死胡同,几位策划和制作方都苦闷得莫衷一是,会议室一片愁云惨雾,只盼着杨老师赶快来拨云见日。
他来了,就像每个场景中期待的腕级人物一样,举足轻重又姗姗来迟,却让僵局起死回生。果然三言五语鞭辟入里切中要害,老辣的人生阅历加上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很快梳理出一个老年官员和新婚妻子的人物感觉,剪断了削弱主题的枝枝蔓蔓,让人物内心动机快速推动动作发展。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都振奋起来,找到了各自的创作轨道。这种长时间郁闷后的转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是一种苦苦淬炼后的升华。
我想起了另一次杨晓雄对一位投资商兼制作人的尖锐驳斥。
有个财大气粗的老板突然钟情上电视剧了,而且是精神病院的故事。不懂艺术规律又一肚子偏执荒谬,编剧改得再三再四满心别扭,离进精神病院倒真不远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指导杨晓雄和老板为了剧本争执起来。如果生掰了不是和生意决裂了吗?杨晓雄完全站在艺术一边毫不妥协,声大气粗不容辩驳地否定对方。他内心对失去这种商业利用定然早就毫不在乎。
靠拿红包是过不了日子的
7年报纸生涯的锤炼有无数印记和他这位总编有关。那时,我在《戏剧电影报》戏剧版。舞台没有现今这么多演出,寥落冷寂是常态,没有稿子、一筹莫展的时候,和杨总聊天总有收获。他深厚的戏剧背景实践加上博闻强记、人脉亨通,谈起某个戏某个演员某个事件,马上就像激活了一个强大的信息库,纵横交错凡有连带关系的人和事无一漏网,总是能给人带来兴奋的启发。
报纸内外交困的窘境那时我们还不了解,看到的是杨总异常严格的规章管理――每星期有评报会,各个部门之间要拿出标准互相评价,每篇稿子都逃不脱真刀真枪的行家点评。谁能干谁草包立竿见影,针锋相对,完不成任务当月果真就工资骤减。每到开会人人都紧张,不知道这次挑出来示众的是谁的稿子、谁的版块。每星期的发稿组稿采访像周而复始地打仗一样,拼尽努力坚持着。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促进了我快速的业务成长,使我以后不论到哪儿都不再感到压力。
杨总是急脾气,批评起人来疾风暴雨,表扬起人来也是大张旗鼓,批评和表扬统统唯工作论,既不掺个人关系,也不考虑身份地位。繁花似锦时做新闻不难,他最欣赏的是冷清寂寥的地方照样做出新闻来。
大热天,没有演出和新闻,我就把和中央歌剧院演职员的聊天采访发了,叫《歌剧人的咏叹调》,反映歌剧人的困境。稿子被全文发了整版,全报讲评时,杨总拿着这篇稿让编辑们学习,表扬说这是独辟蹊径,在没有新闻的地方做出了新闻。
上报摊拼的是头版,每期抓头版头条,是全报风风火火的头等大事。《戏剧电影报》多次走红报摊子、卖得脱销的头版是靠了杨总和演艺明星们的熟络关系,加上意想不到的独特思路爆出冷门的。争抢新闻、找独家角度,因为他身体力行,深深植入我的职业意识里。我采写的《江珊史可罢演》抢在别家报纸前上了头版,杨总郑重其事地私人请我吃饭。
他最反感一个报社的多个记者出席发布会领红包,而且不动脑筋地发通稿。报社曾经招取了几个大学生,有一次阴错阳差,三个女孩都去了同一个发布会,拿了一份统稿、三份红包。这件事让杨总大发雷霆气,当场把三个记者训哭了。事后,杨总语重心长地教诲大家不要像某报社一样,开个发布会去两三个记者,丢人现眼;回来把会上发的新闻稿搬上报纸更是为新闻记者不齿。以后果然很少有记者敢发通稿了。每有人通知我去开发布会,先自如临大敌,苦思冥想能不能刨出新鲜货色来。
有年夏天,赶上演出的淡季,我愁得恨不得撞墙。杨总给我出主意,给全国各地院团打一圈电话,看看哪个剧团在坚持排戏,哪个剧团人去楼空,排戏的是新闻,关门的是话剧危机,更是新闻。果然,一圈电话下来我有了收获。当报纸都在追星造星的时候,杨总提醒我应该去探访当年台上一领风骚的老演员现状。我寻访了当年表演《万水千山》等话剧的老演员,连续做出了大幅报道,引发了很多老观众浓厚的怀旧激情,密切了院团和报社的关系,让老一辈的赤诚情怀感染了年轻观众。和我住邻居的老戏剧教授和导演特意和我说,订你们报纸订对了,你们不只有明星,还有我们这样的老故事!这种怀旧报道远远走在了后来的红色演出浪潮前头。
在报社的时候,他的精力过人聪明过人传为美谈。报社是一间大四居室,说话声彼此相闻,数他声音洪亮共振最大;他往往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写文章,别人还在品味他讲的故事呢,他一篇精彩言论就写好了。当然,以后他经常在严肃的剧本策划会上插科打诨、叽里咕噜说上一堆趣谈笑话,谁都莫可奈何了。白天他开会、看稿、打电话,给社里杂七杂八的事拿主意做结论。资金的捉襟见肘,人员的混乱矛盾,他全力以赴殚精竭虑。晚上回到家才开始一天最专注的写作,写到深夜两三点才正是斗志昂扬的状态。写作是熬心血,特别是带着一天的疲劳乏困,我屡次问他是否硬撑着,他从不服软招供,每次都兴致盎然地说,主宰着人物们的悲欢离愁乐在其中还来不及呢。
那个时期他写出了电视剧《日落紫禁城》、电影《编外丈夫》《太后吉祥 》《临时爸爸》《减肥旅行团》等等。他的电视剧频频开机,把报社带进了剧组红红火火的开机仪式中,和明星们坐在十多张桌上吃开机饭,看别的报社同人采访他――终于被别人追星了。
永远走在先锋潮头
别跟杨老师显摆时尚。论时尚的形式和精神,跟他比,我这么多年基本没份儿。就先说外在的吧。我在报社几年对时尚很麻木,但有个大概的感觉:杨总穿戴什么喜好什么,大概就快集体大拨轰了。早年的“金利来”“喜来登”都是小菜了,敞着夹克的穿法好像从他开始兴的。刚有BP机的时候,他用的是汉显的,刚琢磨买奔腾286的时候,他用奔腾400已经打字飞快了。养狗当年还是少数贵族专有,杨总就牵着“三宝”上楼下楼屁颠屁颠跟得了儿子一样可劲招摇。大家刚明白还有短信这东西,杨总已经把自己改写的唐诗宋词娴熟传送了,3D手机还停留在报纸科技版上的时候,他已经在某个咖啡厅谈着电视剧策划,忙里偷闲用手机看电视新闻了;顺便拍几张进口的家私造型,给新购置的庄胜复式新居物色装修;软“中华”抽得不耐烦了就叼上雪茄,还说这是喷人用的;每次见他,衣服总是国际流行的大牌子,他衣橱里光挂不穿的行头想必更多。他敢穿会穿,穿得傲岸贵气,气宇轩昂,一件暗金色中式礼服穿在他身上就是上海滩老大出镜,还是自带背景环境。
下一次和他约见谈本子的地点,一定是另一家更新潮的餐厅或咖啡厅,SUGO南楼的咖啡厅简直就是他家的会客厅和食堂。杨总是美食家,请客得是中国大饭店里的俏江南;现在躺在病床上,还能背出一串菜单的名字。
虽然这些他经常像小孩一样自得的时髦让我发笑,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他不为过去停留、勇往直前的内心力量。退休的老同志免不了聚首今朝、回顾往昔。同学会也好,单位老干部的联欢也好,他一概不参加。业务繁忙是一回事,不屑通过回顾过去感受时光才是他傲人的本质。
我因为个人际遇不顺向他诉苦,他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选择――以他当年的能力和分量他当然可以向官场发展,以他的学养也可以继续走评论学术路线,但他放着稳当安全堂而皇之的现成阶梯不走,选择了艰险的创作。他今天所有的风光是他放弃了现成资本重新博取来的。他不把蝇营狗苟的那点利益当回事,他把靠熬资历、熬关系得看得像风一样轻。他不屑于在一个固定的角色和模式里枉费人生,他的才思和魄力、勇气和眼光都给予了他永远要开拓的胸襟。他希望我从创作开始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换一种开阔的眼光看待周遭。他说他的两个女儿大宝二宝都不在体制内,都没有所谓安全和保障,但在影视界闯出了自己的路,过得潇洒滋润。他让我觉出了自己的狭隘可笑,兀自计较方寸得失却失去了一个世界。
台风脱险成就了《台湾1895》
杨晓雄还是个杂家,对历史研究也有浓厚兴趣,床头卫生间到处放满了史学论著;写40集电视连续剧《台湾1895》的时候,他两次去台湾历史图书馆查资料,前后研究了80多种有关史籍。最后一次去南奥岛查资料,正赶上一股很强的台风即将扫荡而来,当地人急忙催促采访组“最后一班驳船了,赶不上就是灭顶之灾”!很多材料是他争分夺秒和台风抢出来的。海浪滔天咆哮,海岛被暴风席卷撕扯着,剧组开车的司机铁青着脸,一句话不说猛踩油门,汽车风驰电掣向即将关闭的港口开。最后一趟驳船的挡板眼见就要拉起来了,第一个人跳下汽车先跑上驳船,踩在后挡板上不让开船,直到后面的人员跟上来。驳船刚刚驶出港口,台风就咆哮着夹风带浪追上来了,船尾被海浪打得剧烈摇晃。一班人终于挣脱了险境。
台湾史专家看过很多写这段历史的文艺作品,对杨晓雄剧本深为叹服:“别的作品里演绎和史实是三七开,而这个剧本和历史是二八开。”
由李雪健、潘虹、常戎等演绎的《台湾1895》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屈辱史。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廷水陆皆败,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日军于6月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在病床前,杨老师告诉我,像李鸿章、慈禧这种人物已经在他多年的研究积累中了。
决不放弃的钢铁意志
杨老师从来不向人诉说他写作有多苦,听到的只是哪个本子写完了,哪个导演哪个大腕拍他的戏了。很多吃劲的大剧作,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写,就飞快地出笼了开机了。久而久之,我印象中的杨晓雄只是那个在餐桌上神采奕奕指点乾坤的人。我们没有意识到40集的《台湾1895》的艰辛写作被他放在了后台,而且是强忍病痛呕心沥血写就的。那时他的肠炎反反复复发作,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日渐消瘦,还是听不见他诉说病痛。所以根本也没有人想到他会得肿瘤。直到他病在了天津医院,他的护工再三对我说,以他这样的病状是经受了极度痛苦的,他当护工多年,还没有见过这么有毅力、这么顽强的人。
直到躺在病床上,他还是那么强势那么好胜,带着手术拉开后长不上的大伤口下楼散步,还和女儿较真着是“台阶”不是“楼梯”的字眼;风趣地对我们说探望他得让她批准,否则外事活动太多。天津总医院已经宣布了他的大限,放弃了一切治疗。文联朱书记去鼓励他绝不放弃,再拼搏一回,还要为文联创作中心作贡献。本来目光暗淡的他突然笑了,生死之前,爽快豁达,他还是英雄本色。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想回北京。周围一打听,沮丧不已:这种临危病人别说是要颠簸几小时,就是同城转院也是难上加难。但第二天晚上就看到了他打来的短信,说到了北京中日医院。我几乎不能相信。如此神速顺利,不是他的坚强决断迎来了奇迹还能是什么呢!
但是看到他孱弱消瘦地歪在病床上,我刹时锥心刺骨地疼――不是我能永远拥有他的扶持和教诲,不是我一有苦闷就永远能找他排解,不是我写不好永远还有下一次机会,不是我能永远从他的诙谐幽默里获取快乐和智慧,不是我能永远任性地犯错误、而他只消说句小混蛋就完了,就像我不能永远拥有父母至亲,甚至没来得及让他们明白我的爱。我总是忘记了成长就是不断的丧失,在我还东张西望、贻误荒废,没来及好好珍惜生命里的赐予的时候,我的礼物就被收走了。他留下的林林总总的电视剧集,有他自己浓缩其中的爱恨情仇,映射着他自己体味不尽的精神格调,那是我们参悟不透的戏中大戏,情中大情。
下一部电视剧、下一集剧情,他永远在前方气定神闲又胸有成竹地指点着我,他永远屹立在朝霞满天的前方,等着我,接着我,随时扶我上战马。
编辑/任 娟
相关热词搜索:分明 精彩 杨晓雄 杨晓雄:你分明就是一部精彩的戏 杨晓雄 你分明就是一部精彩的戏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