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碎自有精气神儿] 精气神儿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小雪”刚过了没几天,北京就刮起了大风,天儿也一下子凉了许多。早晨五点半,我便迎着风踏上了上班的征途。甭说,今儿这风还真不小。唉,这会儿要是找地方来碗杂碎汤喝喝,该多美呀!
  杂碎,咱北京的小吃。说其小,是因为他的制作方法太过平常,并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的原料,也不需名厨亲自料理。只需找些新鲜价廉的羊下水,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焯熟。吃杂碎有凉拌和杂碎汤两种。其一就是把熟杂碎拌上三合油和香葱、香菜之类的调味品做下酒好菜。其二也只不过是把焯过后的杂碎放到沸水中加入葱、姜、花椒、八角等调味之物一同煮制。过不了多久这香气四溢的羊杂汤就能出锅,捎上点碧绿的香菜末儿,再来上二两“二锅头”,一顿挺地道的美餐便撂在了您面前。
  因为物美价廉,它成了百姓解馋的一道好菜。早点来上一碗羊杂汤就烧饼,算是够份儿了。平时,凉拌羊杂儿就酒,别有一番风味。老北京,一过立秋,卖羊杂汤的便多了起来。有时候看完夜场电影,或是下夜班回家,路上在卖羊杂汤的小铺子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杂汤,那煮得烂熟的羊杂儿完全入了味儿,?上一口热汤,鲜香满口,全身暖暖的,大街上的寒意早就没影儿了!
  用时下最火的说法,我也是个“杂碎”的“粉丝”。吃了这么多年杂碎,深深感到咱这北京百姓生活,仿佛正如这滋味丰富的杂碎一样,展现在旁人的眼中。
  经常听到一些“北京人排外欺生”的说法。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其实,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好客且包容的城市。老北京的各种行业都有外地人的影子,比如澡堂子里修脚的师父,大多是江苏扬州人;胡同中送水的爷们儿大多是山东人,街坊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水三儿”或更热平地称为“三哥”。这些外地人在北京通过自己的奋斗,几代之后成为北京的主体。
  我出生在朝阳门外一条名为“芳草地”的胡同中,别听名字雅,可住在这地方的大多是市井平民。记忆中的邻居们有的是良乡来的“花把式”,也有推车卖菜的农民,还有蹬三轮拉排子车的“力本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融合在这杂院之中,就像一家人一样。谁家有了难处,邻居们都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要是您有个头疼脑热的,没准还能享受上一碗街坊大妈做的抻面。
  各方百姓同样呼吸着老城的空气,感受着北京的人情世故,享受着杂院中特有的生活,共同制作着这碗“杂碎汤”,味道好坏全靠大家了。
  北京百姓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有多少钱过多少日子,人什么时候一定不能跟自己个儿较劲!一句话,活个精气神儿!”是呀,北京人的生活趣味仿佛又和这杂碎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最喜欢早晨起来逛天坛公园的长廊,那里是北京最具精气神儿的地方。未到长廊,您就可先闻其声,往往是悠扬的交谊舞曲和票友们的京戏以及京胡声,聊天声等等交相呼应,让你产生一种清晨的兴奋与加快脚步的冲动。进入长廊,置身于人群之中,几个中年人在林荫路上踢毽子,那翻飞的毛毽儿仿佛长在了他们的脚上;轮椅上的阿姨“奶奶,您听我说!”唱得正带劲,远处大爷的“我站在城楼,观山景”,占了头排;长椅成了大妈们的展柜,毛线织的各色拖鞋、小包摆成了堆;玩骨牌、甩扑克、下象棋,玩的看的各得其乐。
  “好!”那是东头人的人群发出的叫好声。这叫好声好像是鞭炮的火引子,人群中响起了让人亢奋的笛声。《扬鞭催马运粮忙》这笛子吹得真地道,急促的吐音稳而不乱,催着我也挤进人群。已过半百的男人,头发已然不多,相声里管这叫“地方支援中央”。人们越夸,他好像吹得越是来劲儿,一曲吹完,朝我说了一句:“儿子,给大家伙儿来段东方红!”嘿嘿,那是我们家老爷子……
  这里没有大款,没有高官。这里的人们可能每日还要为吃饭忙活着。但这里的人们是快活的,这里的人们用那最为鲜活的生活气息感染着世界,共同烹制着那最有味道的“杂碎汤”。
  编辑/会心

相关热词搜索:精气神儿 杂碎 自有 杂碎自有精气神儿 儿生自有儿生福 儿孙自有儿孙福下一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