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国学的历史篇一:国学史
古代中国南北文化的演变
南 方
小桥流水 亭台楼榭 秀丽的山 小巧的园 笛的清音 萧的幽怨 画眉的百啭柔媚
北 方
大漠长河 高原莽塞 苍茫山地 万里长风 锣的高亢 鼓的雷震 骏马的雄健嘶鸣
南方的
树丰润秀美 或垂丝妙曼 或疏斜多姿 或繁花似锦 或碧色可餐
北方的
树苍劲雄健 或枝叶紧聚 或耸立粗犷 或冲天拔地 或傲岸可敬
一、土 地
《尚书·禹贡篇》: ·北方:上等或中等。
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
·南方:下等,岁入不及北方三分之一。荆州(下中)、扬州(下下) ·西汉贾谊称南方为“窳民穷乡” ·东汉陈蕃称江南为“卑薄之域”
·河洛地区——政治中心 “禹都阳城” “商都西亳” “周都洛阳” 汉、唐至宋
·河洛文化——强势文化 “经”文化 士人的信奉与张扬
·河洛地区——政治中心 “禹都阳城” “商都西亳” “周都洛阳” 汉、唐至宋
·河洛文化——强势文化 “经”文化 士人的信奉与张扬
河洛文化
二、人 物
·春秋战国:
老子、孔子、庄子、孙子、 吴子、墨子、杨子、韩非子等, 都出自北方。
·秦汉时代: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关西出相,关东出将”。
·西晋时期:
“豫州人士,常半天下”; “陈留号称多士”。
张骞、司马迁、郑玄、诸葛亮等。
户 口
三、开 发
·唐张籍《永嘉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晋室南渡——隋唐统一 ·南派——北派
·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家顾恺之,诗人陶潜。
隋唐统一 —— 南宋
南方开发限于南方北部
岭 南
汉、六朝至唐,为 ·
未开化的远谪之所。
韩愈流放潮州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柳宗元贬柳州 ·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国学的历史篇二: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简单阐述
整理国学的几大模块:
国学的迄今
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横向的重要性
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国学对青少年的影响
对国学教育的可能
国学的迄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 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横向的重要性 :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章太炎先生有一句话:“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如果没有国学,这个国家就不能自立。“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左传》里也有一句话体现了这种思想,叫“国于天下,有与立焉”。一个国家在天下,一定要有足以立国兴邦的基础。文化问题成为立国兴邦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它的精神文化,这个国家旧不能立足于天下。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一定有它立国兴邦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它的凝聚力。所以有的学者又把国学叫做国魂,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文化认同、这种凝聚力、这种自尊心,那会是国将不国。
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 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名族的优秀品质,优良
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
2、 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学对青少年的影响:
1、国学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
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
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2、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3、国学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东莞日报,东莞时报记者在采访我校的学生时,她们就惊叹学生的记忆力之强。《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
国学的历史篇三:国学调研报告
国学教导员(暂定)岗位能力培训项目
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所淘汰,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支撑着我们的民族命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全世界相继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国学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之源。79.1%的受访者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国学在道德层面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在人生意义的层面及现实层面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教育作用,它可以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应在全社会的基础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加入国学教育,将国学的精髓真正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好国学对民族素质提升的教育引领作用。
一、中国国学教育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西方社会价值观、节日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国内渐呈泛滥之势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就在于该民
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历史文化。当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节日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国内渐呈泛滥之势时,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淡漠、否定甚而鄙视,在调查对象中,表示对国学“不喜欢或很不喜欢”的人群占29.1%。国学作为历史与文明的承载和体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复兴华夏文明的号召,被推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学教育虽然一直没有中断,无论是民间或官方,在各个领域里都对国学教育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作为一个教育的系统,国学仍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因此,加强国学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认识之后,形成决策,要有一个舆论导向,还要设置相关机构,组织集中各类专门人才,确定需要加强的内容,制定实施方案、步骤,包括加强教育的内容、实施教育的对象和采取何种教育方式等等。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创造氛围,使国学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目前推广国学教育的现状
1)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的很少
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的很少,以语文课为主,历史、音乐、美术课有一些,更多的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传统医学、戏剧等,有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危险,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真空面很大。一些学校将国学课当成语文课的补充,只让学生大量背诵古文,学生负担沉重,丧失了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国学课流于形式。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校则是将国学教育课单纯地变成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背诵,但是未给学生加以解释,这让学生对于经典的理
解十分有限。
2)国学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
经、史、子、集,蒙学、小学(文字、训诂、音韵)是国学之主体,而儒家文化之经学是其核心。在所有开设国学教育的学校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多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不足国学内容的12.5%,充其量不过是蒙学而已。《论语》、《老子》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国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而推广国学教育的学校对此涉及不深、覆盖不广。在所有开设国学教育的学校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多选择经典诵读,诵读的内容多出自《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
3)推广国学教育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调研中50%以上的受众认为,我国的国学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限制国学教育发展,许多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没有能力甄别国学课教学内容,导致一些糟粕思想荼毒学生。同时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不食
人间烟火是推广国学者之大忌。有些推广国学的老师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衣食住行俨然一副苦行僧的架势,尽管教给学生的内容没有参杂宗教思想,但引起家长忧惧,领导猜忌,因而使这项工作举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
4)国学教育多采取随机进行的方式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国学教师,没有专门教材、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国学教育也只是在相关课程上对学生利用随机渗透的方式进行。各地使用的方法有:①不求甚解式的背诵;②每天保证一定量的时间用于背诵;③全员参与;④建立奖励机制;⑤通过校园小报、黑板报、广播室、学习园地、校园文化长廊、文学社、主题班会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⑥制定切实可行的背诵计划;⑦校际交流;⑧参加全国大赛等。
5)对大力推广国学教育理念的宣传不够
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由于缺乏宣传教育,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经典,把诵读经典跟和尚念经混为一谈,更不理解推广经典文化有什么好处。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
听说“国学”的概念。62.4%的受访者认为,国学是高收入人群和国学爱好者的事情,离普通大众还差得很远。6)开设国学教育的学校城乡差别较大
在国学教育的含义被广泛地定义为凡是进行包括经典诵读、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或传统体育项目等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下,被调查的学校大部分都未进行国学教育。农村小
学的国学教育接近空白,部分学校只限于在某些课程内随机进行。
二、中国国学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1、习主席、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把这作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计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引擎,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最近习主席无论是在国内视察还是在国外访问,不断强调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什么产品都会过时,都会被新产品取代,唯有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的血液里,五千年经久不衰,永远不会过时淘汰。越是经济发达,越是生活富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丰富。
2、中华民族已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今天的国人,我们的同胞,尤其是年轻人,除了他讲汉语,写汉字,身份证证明他是个中国人以外,对华夏子孙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他已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消失了,这个民族就灭亡了,国家灵魂就没有了,剩下一个国家躯壳,这非常可怕!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向世人宣布对古圣先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追求。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以人为本,教学以师为资。老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承者,道德根本,修为为先。现代的教师为了适应当下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灌输,重视智育的教育,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