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历史的评价篇一: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或理解的尺度:法国学者帕斯卡尔曾经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的主要尺度有:

(1)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时代、阶级属性)下具体分析:自觉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不能简单、全盘的肯定或否定,还应科学区分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避免出现以偏盖全。例如拿破仑、孔子等

(2)以“事迹分类”、“时间分期”为线索: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后,再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譬如“评价秦始皇”;“评价毛泽东”。

(3)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满足这种趋势而担负起发起和促起实现的责任。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例如孙中山、列宁等人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智慧以及顽强意志。

(4)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论一致:切忌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标准的认识偏差,或者以个人主观愿望随意武断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最大限度地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应特别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使人物评价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我们更重视历史价值判断,力求做到:

⑴ 辨证地看:相同或相近历史背景的同类历史人物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人物。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和学的方法。诸如秦始皇性残暴和唐太宗性仁厚及其不同结局。其他的譬如康熙帝与彼得一世;毛泽东与蒋介石;丘吉尔与希特勒;罗斯福与斯大林等。

⑵发展地看:一个历史人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时代的发展会造就不同的杰出人物,若干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历史背景就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孙中山与时俱进,人生中的几次转变。

⑶历史地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立足现实看历史才会有高度,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必须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去看

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例如孔子及其学说在不同时期的命运波折(创立儒家、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维新先师、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孔子热)。

⑷人性地看:教材中的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并不仅是干巴巴的历史堆积,他们也是有情感、有性格、有智慧、有血有肉的人。将人的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挖掘出来,放在历史大环境里,历史才鲜活起来。这些也正是他们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3. 评价人物时一般应考虑;

第一:时势造英雄:第一原则是必然性,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并会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这是一种必然性。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前后的历史风暴塑造了华盛顿这样的伟人。 第二,英雄造时势:第二原则就是偶然性,真切感受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身上所发散出的时代特征,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偶然寓于必然之中,必然则通过偶然来表现。

第三就是史为今用,与时俱进:至少是利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利于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或者利于社会意识的进步前瞻等等。总之要能引领历史潮流。毛泽东热和孔子热的冷思考。

对历史的评价篇二: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问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科学的正确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对形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

对历史的评价

用。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而予以肯定或否定,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确定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就意味着历史上很多带有血腥味的非人道行为的重要人物,因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得到肯定,也就是不能简单道德评价作为基本标准来评价,也不能以阶级感情为主来评价。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招收男宠,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负观”的高度评价。再如,尽管秦始皇的暴政统治有充分的依据并为史学家之公认,但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

二、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重要原则

1、 历史性原则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

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0卷401页)。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不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再如评价加里波第时,就他把革命的胜利成果自愿交给撒丁王国,就给他贴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这一标签。这是不科学的,而因从当时工业革命广泛开展的时代潮流,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以及外族统治的现实中进行分析,而加里波第能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以统一大业为重,自愿交出权利,使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大大加快,这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所望的壮举。因此他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只有这样,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的估计不足,任意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如对唐太宗的评价,由于教材涉及的史实都是正面的,现由于学生缺乏评价历史人物理论方法指导,导致许多学生认为他是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皇帝,忽视了他作为一个封建皇帝的阶级局限性。

2、全面性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言:“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评价历史人物的全面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我们强调以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为基本标准,并不排斥道德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该注意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天赋、修养、性格等,以及道义上的是非善恶。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操、坚强意志、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而在社会大力呼吁人文精神的当今时代更是大有裨益的。②正确处理主观动机的愿望和客观效果的关系。在把客观效果放到评价首位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主观动机的评价。如哥伦布西行,发现新大陆,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使人类历史从相对封闭的状态开始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他西航的目的却是为寻找能为所欲为和将灵魂送上天堂的黄金。③把历史人物的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评价。凡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

具,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从功和过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定性评价法。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即评价即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性质是由各其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基本原理所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如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张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对历史的评价篇三: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从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因为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能搞好经济建设。不然,他们绝不会允许你发展经济,成为反抗他们或同他们竞争的对手。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使外国侵略者认识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对中国人民,正像八国联军侵华总司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抗争救国的正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上维护腐朽反动卖国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经济的运动或改革,它们在中国都失败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虽然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果,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掌握国家主权的共和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国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决不允许你,此路不通,从而也进一步证明,发展经济则是近代中国的次要任务,反对外来侵略和为外国政府服务的卖国政府则是首要任务。

(3)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此时,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现代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凡是推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运动、三大改造运动等,他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而后来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则不利于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它不是进步的政策或革命运动。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历

史的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他修的长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骚扰的作用,但也不乏有占用劳动人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他后来繁重的赋税、摇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的进步性、功绩就在于它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利于生产力、利于经济发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维护边疆统一方面无可否认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节。但大兴文字狱则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对促进国家的好建议无法发表出来,这也无疑阻碍了经济更快发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是他的过错。用此观点可以衡量唐玄宗功过个半,隋场帝过大于功。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即前功后过的如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使封建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如人得了癌症一撅不振,封建社会从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陈独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汉诺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说明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评价更恰如其分。还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隋场帝虽过大于功,但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当时确有加重人民负担、摇役过重的现象,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它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也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但在收复新疆方面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错。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此事也可以说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张学良“东北易帜”,虽然服从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国民政府,但在当时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无疑对于维护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亦属于好人犯错误。他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创建了一个新中国,证明他的功绩远远大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我们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当属于此类。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而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但有的只要动机与客观不符合,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去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愿望,改制的内容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复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将奴脾变为私属,使他们失去自由,沦为奴隶的地位。而土地兼并本身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本身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他的主观动机与采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即不符合客观实际,不顺应历史潮流,改制劳动人民不但没有获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推翻了他的统治。

5.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侧重看动机的方法。像王安石变法,动机是富国强兵,政策措施可以说具有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保证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够,即用人不当;再加上遭到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对。在其中,保守派司马光作宰相,后废除新法。但他的动机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证明,他并不失为是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6.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如洋务运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延长其反动统治的寿命,虽然没能达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再者如戊戌变法,它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在那拉氏顽固派的破坏和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客观上唤醒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而它是爱国和进步的,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以上等主观与客观分别评价则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7.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1)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每一种社会形态末期和后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可称为先进的阶级。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早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者这些阶级在本社会形态中掌握统治权而处于上升发展时期,都可算为先进的阶级。他们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虽不掌握统治权,但他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创造力改造着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就是他们那种不断奋斗、探索的精神,使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他们积极性发挥时,甚至不让他们生存时,他们不得己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而建立自己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2)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在某社会形态末期的统治阶级往往是落后的阶级。如中国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后期的地主阶级;英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阶级,都已是落后的阶级。他们采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采取镇压人民的办法。他们已成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最终被人民推翻,被历史抛弃。他们实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英法的加重收税等应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甚至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

(3)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人类自进人阶级社会以来,每个事件的出现都带有阶级性,每个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最高统治阶层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要考虑是否利于自己的统治,或者说是虽然有的统治者并不考虑自己的长期统治,而只图二时的享乐,但他却反映了本阶级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实质,像秦二世、隋场帝等。就是开明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客观上利于人民,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长远统治或今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利于社会经济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他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也维护了本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时,才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说,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4)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虽然先进阶级或代表先进阶级的统治者推行的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国和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的土地政策等,从某种角度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清政府,以及采取了很多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但他们只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属于先进阶级。而当今的无产阶级及劳动阶级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夺取政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是先进阶级的杰出代表,所在的阶级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客观的评价先进阶级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无产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会充满胜利的信心,并永远不断的为之奋斗,并为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当好历史的主人。

8.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或者用起义、武装斗争的方式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变一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以生存,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维新,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皇帝或大臣)调整统治政策,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应予以肯定。

9.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如隋场帝的残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经济发展,从而引起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他的统治,也使唐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诸葛亮的孙刘联合抗操的建议在赤壁之战中,阻碍了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评定内乱和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巩固了边疆统一。再如列宁在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绞杀革命的关键时刻,决定提前起义。毛泽东“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论断,秋收起义后的文家市决策,长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等。我党遵义会议最终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将要走上崩溃的边缘,代表我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果断地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发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人民命运的作用,舵手的作用。当然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广大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三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强学习信心、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评价时所采用的三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条则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条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科学的评价。

相关热词搜索:评价 历史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