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个书展的成长史】 一个人的书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德国,并非世界最大的出版国,德语,也非世界最通行的语言,然而半个多世纪来,一座名叫法兰克福的德国城市却一直举办着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每至金秋,全世界爱书之人便汇聚于此,展示新书、洽谈版权、交流心得。作为世界书业的“奥运会”,法兰克福书展每年吸引着百余国家、数千参展商、数十万参观者前往“参赛”,使得这座德国中部城市每至10月便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法兰克福书展达到今日之规模与影响,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法兰克福书展前任主席彼得?魏特哈斯。这位主持书展长达25年的掌门人,在任内大力推动书展朝向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使其成为世界各地大小书展的典范。因为魏特哈斯的卓著贡献,人们亲昵地称他为“法兰克福先生(Mr.Frankfurt)”。
  
  一个战后德国青年的文化选择
  
  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已然功成身退的“法兰克福先生”早年曾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流浪客;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今日德国文化的“代言人”,年轻时却是一个全面抗拒德国与德国文化的愤怒青年。这些转变,虽然表现为一个年轻人的思想转向,却也折射出战后德国青年一代的某种文化选择。
  魏特哈斯出生于1938年,在鲁尔河畔的小城米尔海姆度过了求学时光。不过,他似乎并不喜欢这里,小城中压抑逼仄的气氛使他一再想要逃离: “每当第一阵春风吹过这座平淡无奇的城市时,我就无法在这里呆下去了。”多年后,魏特哈斯在回顾这种难以遏制的出走欲时,不仅归因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与叛逆心理,还从当时德国特有的时代氛围中找到了根源。
  战败后的德国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知困境――以前深信自己是被选出的神圣民族,现在必须承认这个国家犯下了严重的罪行。雪上加霜的是,战后经济重建使得父辈们无暇他顾,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这些孩子们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另一方面却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价值观与历史观的有效指引。
  与无措感同时滋长的,是对生活环境的恐惧一“难道所有这一切都是每日和我同乘电车的那些人干的吗?”在这场“现代性大屠杀”中,许多平凡人成了不自知的杀人者与被杀者,即便是“死刑执行者”也有其天真世俗的常人面目。这让德国青年们陷入一种疑惧中。
  这是一种尖锐而痛苦的觉醒,它不仅使魏特哈斯在面对社会时感到茫然,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厌恶感。他叛逆,进而反抗,“从此,我拒绝德国的一切,我自己也不想是它的一员。作为德国人我感到痛苦,我要寻找另外的、陌生的属性”。他开始大量阅读拉美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试图进入不同的世界。他还尝试各种“长途的旅行”,法国、英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为自己规划了一条逃离德国之路。
  这是一段漫长的自我放逐之旅,同时,也开启了通向未来的路。
  魏特哈斯逐渐意识到, “回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他下决心接受自己是一个德国人的事实,结束漂流的日子。回到那个“问题成堆”的祖国。在进人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开始负责海外书展业务后,他更是找到了将所思所得付诸行动的明确方向――向世界呈现一个理性、文明、开放的德国形象。他为自己订立的目标是:介绍德意志最优秀的文化、文学和语言。从而让世界和这个刻板的德意志国家及脆弱的德意志性格实现和解。
  多年之后,他将这段曲折且艰难的心灵历程写成了一本书,起名为《把愤怒写入书尘》(中译本名为《愤怒书尘》)。
  
  从展现德国到沟通世界
  
  20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书展两次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一战后,因战争激化的民族情绪蔓延到了出版领域,法国阿歇特出版公司在一篇双页广告中打出了这样的标语: “销售或购买贝德克尔的书就等于金援德国。”(贝德克尔为德国著名出版商)。1919年10月德国书业人士开办“第一届国际法兰克福展”,希望借此化解英法两国书商对德国图书与教材的仇视,弥合国家间因战争而产生的裂隙。二战后,作为战争祸首,德国国家形象一落千丈。人们再次试图接续法兰克福书展的传统,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届法兰克福书展”并延续至今。其深意所在,用魏特哈斯的话说。是借助文化的交流实现“世界与德国”的和解。
  法兰克福书展的这一诉求与定位,正合魏特哈斯的心意。1968年夏天,当时还籍籍无名的魏特哈斯进入了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在最初的5年中,他一直负责德国图书的海外展出,核心任务就是向其他国家推荐德语图书并介绍德国文化。其间,他走遍了北美、南美、亚洲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在经历5年锻造之后,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监事会决定由这个只有36岁的“年轻人”接任书展主席。
  从外展负责人变身为书展主席,不仅是职住的升迁,也带来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如果说,外展工作的核心是“如何向世界介绍德国”,那么回到法兰克福书展主会场,魏特哈斯所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如何向德国展现世界”,进而“如何让不同世界彼此了解”。
  魏特哈斯颇具雄心地要把法兰克福书展办成一个具有顶尖水准、世界影响与持久发展力的书展,这就要求书展在专业性、国际性和前瞻性上有卓越超拔之处。如今审视魏特哈斯办展25年的“成绩单”,可知他在这三方面也最为用心。
  在提升书展专业性方面。魏特哈斯的最大贡献是改变了书展的功能与格局。前任主席陶伯特是一位温情脉脉的老绅士,书展因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呈现为一场盛大的“家族聚会”。然而。随着书展影响力的传播,参加人数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书展必须提供更具专业性与实质性的会展服务。这种从“家庭聚会”到“专业会展”的革新,是魏特哈斯上任伊始便明确下来的新方向。
  举办一个国际性书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展现更为丰富的世界面貌。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办展。内容,是至为关键的切入口。1976年,魏特哈斯筹划了第一个主题馆――拉丁美洲主题馆。主题馆将瑰丽奇崛的拉丁文学带到欧洲,引发了整个欧洲的拉丁文学热。正是在这股热潮中,法兰克福书展一举成为世界出版的聚焦点、国际出版圈的意见中心。
  从1988年起,另一个更具垂范意义的计划――主宾国计划付诸实施。这是一个既富想像力又具实用性的构想:每年由一个国家担任主宾国,负责整体策划当年的展示主题与内容。对参展国来说,可借书展平台宣传本国形象,扩大国际影响。而书展公司则可专注于提供更为专业的会展服务。各国颇倾心于这一构想,从1988年起,意大利、法国、日本、西班牙、墨西哥、荷兰、巴西、奥地利、爱尔兰、葡萄牙、瑞士等国轮番登场,好不热闹。主宾国计划也为法兰克福书展带来了国际性声誉,在引入国家力量参与办会之后,书展于规模、规格与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鼎盛,无可比肩者。
  考虑到书展的未来发展,魏特哈斯在书展电子化方面做了颇多尝试。从1984年起。书展便会 安排展出空间以支持新媒体,吸引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出版公司。1993年,书展领导团队更是将当年书展主题定名为“法兰克福迈向电子化”,显示出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书展迈向信息化的迫切心情。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一个远程目标,魏特哈斯希望书展能“成为传统出版社与新媒体信息供应商之间的桥梁”。
  卸任之际,这位法兰克福先生交出了一张不俗的“成绩单”:
  参展商数量增加了145%,从3903家增加至9545家;
  参展国增加了75%,从60个增加至105个;
  参观民众增加了93%,从15万人增加至29万人:
  期间,共举办6个主题馆和11个主宾国活动,筹办大小活动2340场。
  
  兼容并蓄的气度与远识
  
  魏特哈斯因其年轻时的种种行为与立场曾被同行疑为“左派分子”,为此他在《集书人》一书中专门回应了这一质疑。在一段名为“我是左派吗?”的章节中,他写道:“所有政治观点、意见。不论是左是右、是军事独裁者或左派独裁者、是解放组织或右派独裁者都能在书展上各自表述,这点对我而言一直都非常重要。”对于魏特哈斯来说,属左属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有表述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法兰克福先生”的观念,也是法兰克福书展的理念。
  作为一个全球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自创办以来一直力主平等地对待各种语言与文化。书展对于参展商,无论其来自哪个阶层或掌握多少市场占有率,皆一视同仁。葛拉德、柯伯等书展元老在创办第一届法兰克福书展时便提出了一项原则:每位参展商,不论大小,一律占有两个摊位。
  然而,时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易,这一原则开始不可避免地遭遇冲击。美国、英国两大书展强势国家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不断要求改变这种基于“整体平衡”的摊位安排。他们要求转移到更好的展馆及位置,并提出要将包括两国在内的英语国家划入同一展区,而这势必导致其他国家及主题板块的参展商被拆分得七零八落。
  为避免各小型出版社团体被一再边缘化,魏特哈斯一面设想多种各方更易接受的方案,一面周旋于贝塔斯曼、兰登书屋等强势出版集团之中。然而,政治经济利益与人文环境的此消彼长,最终使得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监事会-_―魏特哈斯的老板们――决定接受英美两国提出的参展要求,依照他们的要求调整展位布局,这令魏特哈斯感到十分沮丧。
  平等之不可得,则寄望于相对的平衡。在会展布局上的“失利”使得魏特哈斯更偏重于在会展内容上做些“弥补”。多元化,是其在内容上实现平衡的重要方式。为此魏特哈斯组织了拉美、非洲、印度等主题文化馆,而在作为接棒计划的“主宾国”活动中,墨西哥、巴西、匈牙利、立陶宛、阿拉伯国家、韩国等非主流国皆有属于他们的“法兰克福之年”。也都得力于他的不懈争取与协调。
  魏特哈斯说他因办书展而喜欢“集书人”――搜集国际书业的人才,这些同时拥有智慧与理想的人们是他真正的同道。只是在这场高朋满座的聚会中。必然存在着矛盾、纷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着实考验主人的智慧。魏特哈斯曾提出过一个处理分歧的理念: “为其而战(fight FOR them)”而不是“与其作战(fight AGAINST them)”。把自己融入到问题中,站在对方的立场而不是对立面上去考虑问题,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是魏特哈斯所倡导的一种办展理念。正是怀以这种包容的姿态,他将一个又一个美丽新世界引领到人们面前,引导人们抵达彼此的精神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书展 人和 成长史 一个人和一个书展的成长史 一个人的成长史 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