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犹太人的历史篇一:犹太人历史的研究报告

犹太人的研究报告

摘要:犹太人是一群聪明的人,犹太民族是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伟大的民族,他们运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犹太人为世界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可以说,他们所创造的,推动了世界发展一次次的大迈进,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等等……当然,奋斗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他们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犹太人的世界,去感受这个民族的智慧与伟力。

关键字:犹太人 犹太教 风俗习惯

一、犹太人介绍

犹太人(Jewish),或称“尤太人”,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希伯来(犹太)语:,乃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也被称为犹太民族),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从广泛的角度,犹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历史上记载古希伯来人属于闪族的一种。它在公元前三千纪时游牧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草原,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进入迦南,就是后来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当时的迦南人把外来的人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来的人”(“河”是指幼发拉底河)。根据《圣经·旧约》的历史记载。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圣经》和《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原始血缘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很近。

二、犹太人发展历史

1、远古时期

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

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大卫(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太王国。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犹大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虏到巴比伦成为奴隶。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到了公元1世纪,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称为犹太人。

2、近代

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丁诺文”;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吃猪肉,被中国人误称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并逐渐和其他回族混淆,长期以至于完全失去了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传统,信仰了伊斯兰教。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约”将“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

3、现当代

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

犹太人的历史

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东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并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也

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

三、犹太人的宗教

1、犹太教综述

犹太语,旧称挑筋教、蓝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犹太教的成年礼在十二岁(女)与十三岁(男)。犹太教崇拜单一的主神雅赫维(基督教中称耶

居地后,希伯来人也易名为犹太人并散落到希腊帝国各处,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腊语的犹太人,集中整理犹太教文献并译成希腊语,即

底摧毁,犹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拆毁,只留下一段残破的西墙(哭墙),犹太人散落到欧亚各地。公元6世纪时,部分犹太学者将七十士译本圣经整理,剔除其不是源于希伯来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分,将整理好的部分重新译回希伯来文,成为犹太教的圣经。当然这个说法只是关于希伯来语圣经成书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与基督宗教和犹太教中常见的关于希伯来圣经的来源的说法不一致。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由于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

色列国家。由于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异,现今的犹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别是正统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一些宗教学者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称为亚伯拉罕诸教,因为三者奉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他们的先知。

2、犹太教对犹太人日常生活的规定及禁忌

守安息日 犹太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守安息日。安息日是犹太人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是犹太教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日。源自《创世记》:上帝在6天内创造了宇宙万物,第七天完工休息。安息日从周五下午日落时开始,到周六下午天空出现第一颗星星时结束。在安息日,犹太人全天不工作、不做生意、不购物、不旅行、不烧煮,也不能写字、开关灯、按电钮、接电话等,不能携带钱款和任何东西,也不准乘车或利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到犹太教会堂,轮船

不准起航,飞机不准起飞。但他们可以雇佣非犹太人从事这些工作。虔诚的犹太人深信,遵守安息日的诫命比生命还重要。 饮食禁忌 犹太人的饮食禁忌包括卡什鲁特饮食诫命、科谢尔食品、礼定屠宰法等方面。卡什鲁特是犹太教的饮食诫命。该饮食诫命把食品分为洁净的科谢尔食品与不洁净的食品两种。规定:凡不洁净的食品,不可食用和接触;只可食用科谢尔食品,食用前须作特殊处理。科谢尔食品指符合犹太教规的、清洁的、可食的食品,还泛指与犹太饮食相关的产品。一些特别虔诚的犹太教徒甚至只吃由本派拉比检验、由本派教徒制作的罐装牛、羊肉。如果这些罐头吃完,他们就以蔬菜、水果充饥,连餐馆的餐具也不使用,也不饮用非犹太人参与酿造的酒。饮食诫命还规定了礼定屠宰法。屠宰好的肉类必须由屠宰检查员打印或包装,方可作为科谢尔食品出售。在当今的以色列,为严格执行饮食诫命,以色列政府修改了《食品检验法》等法律条文,规定包括国防军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和公共饮食场所都必须遵守卡什鲁特饮食诫命,并禁止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养猪,出售猪肉,也不得进口猪肉。在以色列,犹太教正统派操纵着科谢尔食品的法律大权。为了保证犹太人严守饮食诫命,以色列饭店和旅馆营业执照的发放权也由各地的正统派拉比掌握。

3、犹太教影响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起源于犹太教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犹太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罗马帝国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他们的宗教与阿拉伯人宗教类似,犹太教的教义又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来自同一祖先。在古兰经中,也有很多和犹太教近似的方面。基督宗教本身原来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圣保罗仍然在犹大-撒马利亚宣扬耶稣基督救赎,就是传扬救赎给万邦万民,但几乎获得和耶稣同样的下场,只是由于圣保罗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罗马公民,所以幸免于处死被遣返回罗马。他圣灵的启示下要传福音给外邦人听。故此他在罗马帝国中间的各民族中传道,将基督教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现在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

四、犹太人的风俗习惯

1、饮食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创世记》。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

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不用刀切,只用手掰,唯恐用刀割断了“生命线”。《圣经》多次提到迦南是“流奶与蜜之地”,这说明犹太人经常食用蜂蜜和奶。他们常喝牛奶、羊奶、骆驼奶,还吃奶酪。犹太人通常吃的蔬菜有葱、蒜、韭菜和瓜类。他们较少吃肉,只是招待客人或富人设宴时才吃肉。一般食用的多为牛、羊和禽类的肉,不吃猪肉。 犹太人吃的水果不多,主要有葡萄、石榴、无花果和橄榄。 犹太人吃饭不用筷子、刀、叉或勺,而用手抓,所以吃饭前必须洗手。他们洗手的方式很特别:仆人提着一个带嘴的水罐,往要洗手的人手上浇水,下面放一个接水的盆子。如果是请客,还要由仆人为客人洗脚。 用膳时,中间放一个矮桌,桌子上有个盛食物的大盘子。人们围着桌子,或盘腿,或跪在垫子上。无论是饭前、饭后,都有一个人念一段祝词,很像基督徒饭前要祷告。 犹太人吃流汁食物时,把饼掰成小块,然后蘸着吃。既然吃饭用手抓,饭后洗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犹太人非常好客,他们把客人看成上帝派来的使者。招待客人是每个犹太人的神圣义务。《创世记》十八章描写了亚伯拉罕盛情款待客人的情形。犹太人请客时,通常提前几天发出邀请;等宴会准备完毕,马上就要开始时,再次发出邀请。客人进门后,宾主相互躬身施礼,把手放在胸口、嘴上和额头,表示:我的心、我的口、我的头脑,都愿意为您效劳。宾主相互亲吻。客人入席的位置也有规矩:主人的右手为上,贵宾居右边;主人左手为下,普通宾客居左边。开饭前,先请客人喝水,然后再用餐。从《阿摩司书》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宴席上的食物很丰盛,有肉、酒;有时宴席间还有音乐、歌舞,供宾客欣赏。宴席过后,主人常再三挽留客人。客人执意要走时,主人常送出很远。

2、建筑风格

犹太风格建筑属于意大利风格。建筑风格是以古罗马中世纪暑期建筑风格为代表,因其采用了卷、拱等式样而得名,主要特征为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顶、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并大量使用砖石材料。罗马式建筑以教堂为主,外表轮廓分明,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神圣感觉。古典风格的意大利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这些建筑物的外露部分会有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而一些富人的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建筑则多用砖石建造,并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去进行美化,图案细腻柔媚,常常采用多种不同手法,并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巴洛克风格兴起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在意大利语中,巴洛克意思是“畸形珍珠”。巴洛克风格主要体现在,装修毫无节制、放荡不羁、炫耀财富、五光十色。在巴洛克建筑里,充满了壁画、雕塑,并且壁画的构图是躁动不安、扭曲的,贴金描银,色彩艳丽的,艺术家更热衷于那些有错觉的、富有戏剧性的装饰方法,显然,这样的房间是不大适合凡人居住的。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巴洛克风格是文艺复兴“人本思潮”的倒退。

犹太人的历史篇二:世界犹太人历史

世界犹太人历史

以色列王国与犹太王国 主条目:古代以色列历史

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注释记载,犹太人的始祖是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

(Abraham)、以撒(Isaac)和雅各(Jacob)等人,他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

[1]。雅各(阿拉伯语发音为葉爾孤白)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鬥的人」,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至今为止发现的证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证据,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麦伦普塔赫石碑[2]。当时在迦南地区生存的犹太人是最先奉行一神教的民族[3]。圣经中记载,当时的犹太人在士师(既负有宗教和仪式方面的职能,也担任法官的角色)领导下,享受着充分的自治。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係,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因此以色列人有了第一位国王:扫罗王。之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王击败了周边亚兰、腓力士的骚扰,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区西部称霸的以色列王国[4]。

在公元前970年,大卫王之子所罗门成为以色列国王[5]。他历经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但在所罗门死后,北部的十个支族联合起来,独立于南方的两个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6]。公元前722年,亚述国击败以色列王国,亡国的犹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7]。

公元前586年,南部的犹太王国也终于被强大的巴比伦攻占,而犹太教圣殿也被异族烧毁,至此,犹太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圣殿时期”结束[8]。大批犹太精英作为俘虏被带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犹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国土和家园。直至70年后,波斯帝國击败巴比伦,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犹太人。此后不久,得到波斯人资助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犹太教圣殿,从而开创了“第二圣殿时期”。 波斯、希腊和罗马统治时期

在波斯帝国遭受亚历山大大帝的沉重打击后,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考虑将希腊文明引入波斯。犹太人原本已经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当国王安条克四世企图将耶路撒冷圣殿用于祭祀希腊教主神宙斯时,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马加比家族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史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这次起义的胜利保住了圣殿,并建立了一个独

立的犹太人国家,史称“哈斯摩尼王朝”。这个王朝从公元前165年持续至公元前63前,最终被罗马帝国吞并。在罗马人的早期统治时期,哈斯摩尼王朝仍保留了部分实权,但最终马加比家族被大希律王彻底消灭。以残暴闻名的大希律王是以东人,获罗马帝国特权而统治整个以色列地区。他曾经扩建了犹太教的圣殿[9]。

当大希律王去世后,罗马帝国开始直接统治以色列地区。其间统治者频繁更换,而对于犹太人的政策也时紧时松。罗马人与犹太人最大的分歧在于多神教与一神教之间的差异,对此双方都无法接受对方的信仰[10]。公元66年,以色列地区发生饥荒之后,犹太人发动了一场针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被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及其继承人提图斯镇压[11]。如今,提图斯凯旋门仍然屹立在罗马城,其墙体上的浮雕描绘了攻克耶路撒冷的过程和运回罗马的犹太灯台等战利品。因此,尊重历史的犹太人都不会从该凯旋门内经过,而是选择绕过这个犹太人历史上的耻辱标志[12]。

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基础,如今被称为西墙 [13]。在这次起义失败之后,仍有可观数目的犹太人继续生活在其国土内,而统治者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信仰。在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开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对犹太人的一些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作为反抗,犹太人在西蒙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再次发动起义[14]。哈德良迅速调动大批军队,以压倒性优势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杀害了50万左右的犹太人[15]。当135年罗马军团大批到达后,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城,而大多数犹太人信仰也被当局严令禁止[16]。随着耶路撒冷的衰落和犹太人的被放逐,犹太教结束了以圣殿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而拉比作为小规模犹太教社团中的领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罗马统治时期后,犹太教圣经中不再加入新的内容 [17],犹太教人士开始倾向于对圣经进行解释和完善哈拉卡等工作,并着力制定不成文法,在塔木德中记载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这一运动从1世纪持续到了5世纪前后[18]。

到212年为止,所有犹太人都已归属罗马帝国统辖之下。当狄奥多西一世登基罗马帝国皇位后,基督教开始成为这个日渐衰落的帝国的国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社会特征截然不同。与自由、分散和以社团为中心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基督教徒生活在一个由教皇和皇帝为绝对权威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之中

[19]。

在古以色列王国灭亡之后,犹太人社群之中的政治体制相对来说是比较民主的。对于旧约《申命记》29:9中的“今日,你们的首领、族长(原文作支派)、长老、官长、以色列的男丁…”一段,塔木德中的拉比如此解释:“尽管我指定了你们的首领、长老和官长,但你们在我面前一律平等。”此外,塔木德中也经常提及“拥有权利同时也意味着承担义务”这个理念[19]。

大流散的肇始 主条目:犹太人大流散

尽管从巴比伦时代起,犹太人已开始离开古以色列地区,但罗马帝国对犹太人起义的镇压才真正导致犹太人大规模地离开故土,从而开始这个民族漫长而悲惨的

流亡历程[20]。当时虽然仍有一部分犹太人生活在犹太王国(该地区被罗马人改称为“巴勒斯坦”),但另一些犹太人被卖作奴隶,同时也有一些犹太人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公民[21]。

一些宗教史学者推测古代的一大部分犹太人来源于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文明中皈依犹太教的居民,上述地区包括亚历山大港和安纳托利亚等地[22]。据记载,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古埃及,其总人口约为750万,其中犹太人约有100万左右[23]。 尽管遗传学上的证据并不够充分,但一些历史学家仍根据一些史料推断,在基督教的新兴时期,整个罗马帝国居民的10%为犹太人,这个数字只能通过“皈依说”来解释[22]。

在大流散开始的数百年间,最重要的犹太人聚居点仍是巴比伦。在这座城市,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得以诞生,犹太文化得到了较为宽松的待遇。而在拜占庭帝国,犹太人的境遇更为恶劣。当地政府不允许犹太人建造宗教礼拜的场所,也不批准任何犹太宗教机构的设立[24]。基于对弥赛亚再度降临的信仰,犹太人与侵入巴勒斯坦地区的波斯人联盟,一度收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并统治了该城三年时间。但此后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媾和。基督教再次占据统治地位,而之前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耶路撒冷[25]。

随着伊斯兰军队在军事上对拜占庭帝国和巴比伦王国的优势扩大,犹太人的境遇又一次得到了改善,但他们仍然被视为二等民族[26]。为了对抗伊斯兰力量,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企图夺回耶路撒冷,并摧毁该地区残存的犹太人族群。为了守卫仅有的家园,犹太人积极地参与耶路撒冷的防卫战,与十字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27]。当最终城市陷落时,十字军将犹太人集中到一个犹太教会堂,进行残忍的屠杀[28]。在海法,犹太人孤军奋战,与十字军奋战一月有余(1099年6月至7月),直至该城被攻破。此时距离古代犹太王国灭亡已达1000年之久,但犹太人社团仍遍布这片地域。其中有55个城镇为历史学家所知悉,包括耶路撒冷、Tiberias 、拉姆拉(Ramleh)、阿什凯隆(Ashkelon)、凯撒利亚港(Caesarea Maritima)和加沙等

[29]。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

主条目:中世纪犹太人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已有一部分犹太人在欧洲定居。在基督教会尚未形成严密组织的中世纪早期,犹太人及其宗教并未受到严苛的待遇[30]。公元800年至1100年间,约有150万犹太人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各国[31]。他们未成为封建阶级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幸运地避开了许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战争的磨难[32]。与大多数没有文化的基督徒不同,绝大多数犹太人都能写能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33]。由于他们在金融业、行政和医生等行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此往往受到地方君主或贵族的庇护,避免了在基督教社会中的孤立处境[34]。基督教学者甚至会与犹太教拉比讨论圣经的有关话题[35]。但此后不久,罗马天主教廷通过变革,势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在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创立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基督教徒和对异教缺乏容忍的中产阶级纷纷崛起,从此犹太教的好日子便不复存在了。早

在1300年,天主教修士和地方僧侣就开始在基督受难剧中大肆宣扬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一情节,从而鼓动普通市民仇视或杀害犹太人[36]。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和驱逐。当14世纪中叶恐怖的黑死病夺走了当时欧洲一半以上人口后,不幸的犹太人又被当做了替罪羊[37]。最后到了1500年左右,屡受压迫的犹太人终于在波兰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并再次繁盛起来[38]。

曾有历史学家认为有一段时期,生活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总和。有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12世纪,赛法迪犹太人构成了全球犹太人总人口中的90%左右,但这一比例在之后迅速下降[39]。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运动对犹太人社群造成了极大的冲击[40],而且也推进了限制犹太人从事大多数经济活动的立法活动[41]。这一结果是犹太人只被允许从事货币借贷和其他贸易行业。从1300年起,犹太人被驱逐出英格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迫向东迁移到波兰等东欧国家[42]。根据1764年的统计,约有75万犹太人居住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而当时全球的犹太人总数也仅在120万左右[43]。

1492年,当基督教最终统治利比里亚半岛后,基督教徒们终于对犹太人发起了最终和最强势的驱逐运动(参见西班牙犹太人历史和葡萄牙犹太人历史)[44]。到了17世纪,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西欧各国的犹太人已严重受到成文法律或无形社会压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谓“隔都”之中[45]。在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沙俄帝国西部及相邻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国境内[46]。 中世纪:伊斯兰统治的欧洲、北非和中东

主条目:穆斯林统治下的犹太人历史

中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处在相对自由环境中的犹太人取得了数学、天文学、哲学、化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47]。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犹太文化黄金时代[48]」。

据犹太历史学家莱昂·波里亚克夫(法语:Léon Poliakov)的研究,在早期伊斯兰社会中,犹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其社群活动也非常活跃。当时的法律或社会观念并没有限制犹太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许多犹太人跟随着穆斯林,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和犹太人社区。巴格达的高官也将其资产委托给犹太银行家打理。犹太人在海上货物买卖和奴隶贸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更有甚者,基督教纪元10世纪波斯地区的主要港口城市Siraf的地方长官也由犹太人担任[49]。

从11世纪开始,各地逐渐出现一些迫害犹太人的事件[50]。1066年的格拉纳达大屠杀中,安达卢斯的全部犹太人惨遭灭绝[51]。在中世纪的北非[52]、埃及[53]、叙利亚[54]和也门[55],也发生了数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

当时控制着伊比利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穆瓦希德王朝比穆拉比特王朝奉行更彻底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因此对待统治范围内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更为苛刻严酷。大量犹太人和基督徒被驱逐出摩洛哥和安达卢斯 [56]。犹太人面对仅有的改宗皈依或种族灭亡的两个选择时,毅然决定集体外迁。当时包括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家族在内的许多犹太人向东迁移到较为宽容的穆斯林国家,而另一部分犹太人则被迫向

北进入基督教日渐兴盛的西欧和中欧地区[57][58]。而从15世纪起,摩洛哥的犹太人被限制居住在称为“犹太人区”

进入中国的犹太人

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成规模进入及有史可考者为北宋开封的「一赐乐业」人,目前发现的家谱共有七姓八家,人数不详。“一赐乐业”为北宋皇帝赐名,当为“以色列”的音译。由于犹太教与大约同时代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徒拥有同样不食豬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时代的中国人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称其宗教为:「古教」、「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称犹太人为:“术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经历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阶段,因此进入中国的犹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样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拥有与中国汉族人同样的科举考试的权利,至明朝建立时,中国的犹太人已经完全丧失犹太人的信仰(可能尚保存有少量传统习俗,但其本人已经不了解此习俗含义),与周围的汉族无异。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许本族内通婚[來源請求],从此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遗留的家谱来看,他们此时已经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汉族人。

启蒙运动和解放时期

主条目:哈斯卡拉运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欧洲启蒙时代,犹太民族内部也涌现出了崭新的思想观念。与欧洲的其他民族一样,犹太民族也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犹太启蒙运动(音译为“哈斯卡拉运动”)。具有新思想的犹太人开始摒弃自身与周边民族的隔阂感,主动接触和学习其他欧洲文明的知识、习惯和文化。犹太人学校除了宗教知识外,也开设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课程。此外,犹太人也开始关注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对犹太民族历史和希伯来语的学习兴趣也日渐浓厚[60]。

犹太启蒙运动对于几乎所有现代犹太教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61]。同时,这个运动也促进了犹太人与居住地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乃至19世纪的犹太教改革运动[62]。与此同时,另一个与启蒙运动几乎完全对立的新思潮也应运而生,即“哈西德派”(意为“虔诚者”,希伯来语:???????,英语:Hasidic Judaism)。该派创始人为17世纪的波兰犹太教神秘主义拉比伊斯雷尔·巴尔·闪·托夫(希伯来语:???? ?? ????,英语:Israel ben Eliezer, the Baal Shem Tov),他领导的哈西德运动使犹太教得以再次复兴[63]。上述两大思想运动以及犹太教正统派构成了现代犹太教的主要派别的基础[64]。

在犹太人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欧洲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791年,法国开始了犹太解放运动,成为首位赋予犹太人平等法律权利的欧洲国家[65]。此后,拿破仑一世(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进一步邀请犹太人走出隔都,并给予他们许多新的政治权利(参见拿破仑与犹太人)[66]。另外,诸如丹麦、英国和瑞典等国也在启蒙运动时期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歧视政策,创造了对犹太人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从其他地区移民到上述国家定居[67]。到了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采取了解放犹太人运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就是教

犹太人的历史篇三:犹太人历史

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史途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

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环球时报》 2005年01月28日 第二十三版

相关热词搜索:犹太人 历史 犹太人为什么被杀 犹太人的历史和智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