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台风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台风篇一:历史上的台风4

追忆往昔热带气旋的足迹之十一:Camille——大西洋的奇迹,能否再来?(转

载) 2009年9月1日 东莞气象局

飓风6903L(Camille 卡米尔) NHC:165KT--905HPA

北大西洋是个难得长草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够让她引以为傲的事物。上个世纪60年代末,卡米尔的横空出世让北大西洋再次证明了她能够让他人瞠目结舌的实力——那不仅仅是在海上称霸的专利,更是热带气旋在陆地上的横行霸道的权力。

灾难的酝酿,总是静悄悄的,因为它不想被别人知道。

1969年8月5日,像往常一样,一个热带扰动的原型在非洲大陆上生成,移入北大西洋,开始它茫茫的征途。4日之后,也就是8月9日,这个热带扰动已经漂移到了李华德群岛。5日之后,也就是8月14日,空军的飞机在开曼群岛附近侦察到这个热带扰动闭合的低层环流中心——此时还不算晚,虽然它们的第一报就已经是50海里的风力。

也许连卡米尔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等待着她的,是一顶谁都想要却谁都要不到的皇冠。而这个皇冠,却恰恰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在广袤温暖的加勒比海,有谁能做不到?

卡米尔的运气也许比卡特里娜要好,纵使它有着一个漫长的游荡期,可这也无法阻碍她问鼎宝座的决心。很快,升格的那天,卡米尔已经迅速增强至100海里。古巴是幸运的,卡米尔没有以她的本色洗礼古巴。

也许墨西哥湾真的是热带气旋的天堂。古巴地形对卡米尔的伤害仅仅是将它的强度降至85海里。但这一切都没有所谓,短短两日之后,也就是8月17日,卡米尔的中心气压已经降至905百帕斯卡,NHC也毫不犹豫地给出了165海里的至高评价,这个纪录在有记录以来的北大西洋飓风史里面仅有11年后的Allen与之共享。

增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也许这是个很弱智的问题。对于卡米尔而言,她的目标已经实现,然而她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做到每一个热带气旋都应该做到的事,那就是无情的摧毁。 下一站,密西西比??

卡米尔横过路易斯安那洲南端,进如密西西比的圣路易斯湾,创下了909百帕斯卡的最低气压记录,该气压记录为劳工节飓风之后最低的实测气压,直至今日仍然无法被打破。卡米尔登陆前仍然被认为是一股五级飓风,密西西比航天中心记录到139海里的最大阵风,此时实测气压仍达950百帕斯卡,卡米尔的飓风级别直至登陆后10个小时仍在维持。很快卡米尔便转向东移动,快速减弱,沿途为多个州县带来大雨。同时,卡米尔仍受墨西哥湾暖气流的支持,出海之后更增强为一股60海里的热带风暴,但很快便转化为一股温带气旋。 卡米尔做为一股强大的飓风,为墨西哥湾沿岸的大部分州县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及破坏。卡米尔为多个州县带来了猛烈的冰雹天气,多个区域受灾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而同时,卡米尔在美国造成大约14.2亿美圆(约合今日91.4亿美圆)的经济损失,这个纪录直到36年之后,才由飓风卡特里娜刷新。

在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弗吉尼亚,飓风一共造成了约296人死亡,8931

人受伤,5662间房屋完全倒塌,逾13915家住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卡米尔的风暴潮为墨西哥湾石油业带来了1亿美圆的损失,卡米尔也是北半球最大风暴潮旧纪录的保持者,该纪录为24英尺,直至36年之后,飓风卡特里娜以压倒性胜利刷新了北半球最大风暴潮纪录。

在古巴,三人在卡米尔的吹袭之中死亡,记录到的雨量达到10英尺。路易斯安那州记录到93海里的阵风,经济损失达到3.5亿美圆(约合今日18.5亿美圆)。阿拉巴马州以商业上的损失较多,佛罗里达州则深受风暴潮的影响,广泛地区水深至3-5英尺。密西西比州则记录到24英尺的风暴潮,大部分街道浸没在海水中,并完全被毁。

36年之后,飓风卡特里娜以极其相似的路径再次袭击了这一个区域,刷新了多项由卡米尔创下来的记录。这让卡米尔黯然失色,但是它可以瞑目,因为它已经创下了909百帕斯卡,165海里的登陆记录,有哪个能让它不感到满足?

卡米尔的一生的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就连它的名字也不例外。一个在北美飓风中心工作的人将他刚刚在高中毕业的女儿“Camille·Hope"的名字Camille加入当年的热带气旋命名表内,也那么凑巧,以这个名字来命名的热带气旋竟然为美国带来了如此之大的创伤,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无心之举而已。

追忆往昔热带气旋的足迹之十二:1970年11月12日:这一天上帝哭了(转载) 2009年9月1日 东莞气象局

旋风7015B(无名) JTWC:105KT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旋风这个名词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时不时接触到诸如旋风起尘沙之类的琐屑;而说它陌生,又是因为旋风在气象界的确切定义至今少有人知。旋风,是全球通用的热带气旋的简称,由于台风已成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俗称,而飓风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专利,这吸引着全世界绝大多数眼球的三大海域就没有旋风的名字;旋风的名字只在其他大洋能够找到栖身之所。不过,这显然没有妨碍旋风一次又一次地与我们所熟知的台风和飓风一起冲击着我们脆弱的滨海,尽管这些血与泪的记忆似乎只能永远潜藏在世界的尽头。

当超级台风南茜揭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太平洋台风大入侵的序幕后,世界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多灾多难的远东地区。然若要问在这十年中热带气旋在哪个大洋杀人最多,印度洋却以其旋风的狂野杀伤之势远远凌驾于西太平洋之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原本是一家人的难兄难弟在数场大旋风的猛烈袭击下失去了至少五万五千多有案可查的生命。人们不会相信一年中拥有不到一个季度黄金岁月的印度洋能够创造比西北太平洋的暖池更为猛烈的风暴,但南亚次大陆的一穷二白却留给了为数不多的旋风致命的机会。然而,正如在今天卡特里娜早已把同年的斯坦在中美洲更为惨烈的灾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清除一般,60年代的穷国也只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所以上帝只能在七十年代揭幕之际选择流泪,一似人

类永恒的不公平始终都在刺痛着造物主敏感的心灵。

1970年11月初,印度洋南部酝酿多时的热带扰动在12.1N-86.3E加强成热带低压,这个位置距离她东西南三面的陆地都不到一千公里。新生的热带低压乃至热带风暴和旋风都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已湮没无闻的编号15B,而北印度洋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给予土生土长的风暴以迟来的命名。只不过,风暴的留名是以她的狂野而深入人心的,15B在随后一周里度过的传奇一生便让她以另外一个虽不风靡全球却在当地耳熟能详的名字而永垂史册。 深秋的印度洋已然没有了西南季风的强大暖流,但季风的退却也为南亚近海营造了微弱风切的难得境遇。随着她闲庭信步地悄然北上,三面封闭的北印度洋也预示着她终究将以登陆结束她短暂的一生,唯一剩下的悬念就是她会让哪里陷于其不期而至的突袭;因为三十多年前的印度和孟加拉并没有如今天般完善的预警系统,而落后的经济所无法支撑的应急机制也让这片地势低洼的平原处于毫无设防的险境。

????

风、雨、潮,是热带气旋的三大杀手;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它们会发挥不同的威力。平原怕风,山区怕雨,而沿海的低地是风暴潮发威的最佳场所。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中,风暴潮在三板斧中造成了最严重的人员伤亡,而印度洋恒河口正是风暴潮最典型的重灾区。喇叭形的海湾实在太有利于潮水的堆积,而历史上的旋风也频频在这一地区杀人无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并没有给这边远落后的土地带来变革,世世代代受着贫困煎熬的农民也只能一如既往地祈求上苍的保佑。

????

15B初期的路径是较为偏西的,尽管她的势力在不断膨胀,恒河三角洲也仍有希望暂时摆脱这永远的宿命。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像今天一样坐在家中轻而易举地追随着旋风的行踪,那么他们一定会在15B慢腾腾的脚步面前受尽煎熬。但11月11日,随着已加强到顶峰的15B逼近加尔各答,一次新的洗礼看来已经迫在眉睫。好在倘若15B一直北上的话,她所光顾的海岸仍不是印度洋最致命的死穴,尽管四十年前另外一次旋风在这里让三十万人永沉海底。 和大多数印度洋旋风一样,15B拥有苗条的身材和缓慢的移速,这对她在海边掀起惊天狂潮是颇为不利的,加上她在登陆前夕已从巅峰逐渐滑落,15B似乎又要转为平庸。但风云突变永远是大自然无穷魅力的一部分,随着她在11月12日拂晓向东北的转向和突然加快了一

历史的台风篇二:史上最强台风

【字体:大 中 小】 2013-11-10 08:05:39来源:

东方早报

当地时间2013年11月9日,菲律宾塔克洛班,台风过后一片狼藉。

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强的台风“海燕”当地时间8日凌晨登陆菲律宾,肆虐菲律宾

多个城市。

按照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的说法,至少138人死亡、14人受伤和4人失踪,全

国受灾人口达428万余人。但菲律宾红十字会表示,在两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已接到超过1200例死亡报告。

昨日凌晨,“海燕”进入中国南海海域,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要

求各地做好应急抢险工作。

不亚于2004年大海啸

当地时间8日凌晨4时多,“海燕”从菲东海岸登陆,然后由东到西横扫菲中部

多个地区,带来狂风和暴雨。菲律宾气象部门表示,登陆时,“海燕”持续风力每小时235公里,阵风时速达275公里。

“海燕”以最强风力登陆菲律宾,级别被定为最高的5级。9日,“海燕”减弱至

4级,持续风力每小时175公里,阵风时速210公里,逐步远离菲律宾,朝着越南方向移动。预计10日早些时候登陆越南中部地区。

菲律宾红十字会昨日表示,已经接到了1200个死亡报告。该机构称,在受灾最严重的中部城市塔克洛班至少有1000人死亡。而在台风登陆地萨马岛有200人死亡。然而,由于很多地区的通讯与交通设施被完全破坏,准确估计死亡人数十分困难。

菲律宾红十字会秘书长格温德琳·庞对媒体表示,随着更多救援人员抵达被台风切断与外界沟通渠道的边远地区,死亡人数可能还将会急剧增加。他表示,最先遭受“海燕”袭击的东萨马省吉万镇仍“失去联系”,当地大约4万人灾情不明。

当地媒体称,受灾最严重的塔克洛班市几乎所有道路不是被洪水全部淹没,就是被台风刮倒的大树以及电线杆所阻挡,房屋的碎片随着强台风随风飘扬,尸体用塑料布草草覆盖横陈在大街上。

前往塔克洛班市的联合国灾难评估协调团队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斯坦帕对媒体表示,“海燕”带来的毁坏程度不亚于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当时,海啸造成了超过17000人死亡。“车就像杂草一样散在街上,房屋的碎片被吹得到处都是。”

菲律宾民航局副局长约翰·安德鲁斯说,“尸体躺在街上??机场完全被毁坏”。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发言人雷伊·巴利多说:“几乎所有房屋受损,许多是完全被毁。仅有少数保留下来,但部分受损。”

菲国家减灾委员会9日6时发布最新灾情通报称,受“海燕”影响,37个省份近80万民众被转移。

因水运和航空运输中断,塔克洛班的救援受阻。菲律宾军方9日晨动用两架C-130运输机向当地运送救援物资。军方发言人拉蒙·萨加拉表示,1.5万名士兵已派往灾区。

全球变暖增大台风威力

这场台风被视作菲律宾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实时播发全球天气信息的网站“地下气象台”负责人、气象学博士杰夫·马斯特斯对媒体表示,“海燕”是有史以来的第四大强台风,仅次于1961年的超强台风“南希”,同年的“紫罗兰”,以及1958年的“艾达”。

长期为《华尔街日报》供稿的气象学家埃里克·霍特豪斯甚至表示,在“海燕”这样级别的台风面前,传统的“德沃夏克卫星云图台风强图分析法”已经失效。“简单来说,这样的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像‘海燕’这种强度的台风。”他表示。

目前学界公认的结论是,太平洋出现越来越强的热带气旋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英国《卫报》援引一份跨政府委员会提交的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称,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让热带气旋数量更少,但强度更大。

越紧急转移30万人

据中国中央气象台消息,“海燕”昨日向南海东南部海面转移,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受其影响,中国南海大部有剧烈风雨天气,华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和暴雨。中央气象台已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同时,据越南国家媒体报道,为应对“海燕”来袭,越南中部多个省份大约30万人转移。

历史的台风篇三: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摘要:台风每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文章阐述了台风的成因与危害,并从正反两个反面分析了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介绍了人类对台风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台风,利弊,防御

每年的台风,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尤其是沿海城市。但台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是否它一点益处都没有呢?

一、台风名称由来,形成原因及产生条件

1.名称由来:希腊神话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为提丰或又译堤福俄斯,象征风暴的妖魔巨人。该词在希腊语中义为“暴风”或“冒烟者”。堤丰也象征恶风。《神谱》说它战败后,从身上生出无数股狂台,专门滋害往来的海船。这个希腊词到波斯变为????? (Tufan),特指印度洋的风暴,到了英语里便成了Typhoon。中文台风一词的由来,有人认为来自台湾的“台”,也有说就是Typhoon的音译。但据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可见今日的“台风”一词,源出彼时的“台”字。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译typhoon。又有说该词源于粤语“大风”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tai fong ”,传至英语成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台风”;或源自闽南语“风筛”。

2.形成原因: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并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形成“气流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由于海面广阔,无遮无拦,会使气流不断循环,气流柱的直径不断得以加大,其圆形涡旋的半径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其高度可达20千米以上。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磨擦,并且越接近赤道磨擦力就越强,这样,将引导气流柱作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而气流柱的移动速度滞后于地球的自转,这便形成了我们感觉上的气流柱西行。当近地面的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米时,我们就称之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又称之为飓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行进路径。

3.形成条件: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二、台风影响

1.负面影响

台风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其危害性主要来自以下八个方面: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的风压可达230公斤。而且风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一个以100米/秒速度行进 - 1 -

的台风,每平方米建筑物承受的风压可达2.5吨。在如此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海上船只很容易被吞没而沉入海底;在陆地上,会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摧毁,农作物也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2)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自然灾害。1975年我国的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所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0特大洪水。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到6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我国的“96080”和“97110”号台风,曾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了超历史的高潮位;2008年9月23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于受飓风/丽塔0袭击,其风暴潮导致工业运河的大堤出现3大缺口。据美国应急部门统计,“丽塔”至少摧毁该州6000所房屋,受影响的人数高达520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为82亿美元之多。

(4)疾病。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41]

(5)破坏基建系统:热带气旋可能破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

(6)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导致粮食短

历史的台风

缺。

(7)盐风。海水的盐分随著热带气旋引起的巨浪被带到陆上,附在农作物的叶面可导致农作物枯萎,附在电缆上则可能引起漏电。

(8)加强季风寒流或大陆反气旋强度。当热带气旋遇上相当强烈的大陆寒流时,两者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加,后者会吸收热带气旋的能量,使寒流增强。1987年11月至12月间,西太平洋的台风莲娜在南中国海北部遇上当时最强烈的西伯利亚寒流,使香港的气温由摄氏26度急速下降至9度以下,冬季提早降临。

2.正面影响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或多或少会遭受台风的侵袭,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益处:

(1)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出现,能为人类提供(输送)大量的淡水。据测算:一个直径为750千米左右的中等尺度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25亿立方米的降水。以每立方米市场价为0.5元人民币计算,价值可高达12亿元以上。据统计,每年台风给我国和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美国等沿海国家所带来的降水量会占到各国总降水量的25%以上![3]所以说,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极大地缓解旱情,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将不堪想象。

(2)测量表明,台风的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既是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祸源,也是地球保持热平衡的能量库,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得人类能够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热带地区由于接收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则恰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能够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至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以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势必会造成热带地区越来越热,寒带地区越来越冷,而温带也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那样,我国将不会再有昆明这样的春城和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众多的植物和动物都将会因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而灭绝,那将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悲哀。

(3)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3度至4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还能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的食物来源。

(4)台风带来的暴雨时常会伴随着闪电一起来临,而闪电,既是人类勤奋的“清洁工”,又是一座巨大的“化肥厂”。因为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这稀薄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的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同时,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另外,在大气中含有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发生时,由于其电流高达10万安培,在这样的强电流下,空气分子能够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 - 2 - [2][1]

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着雨水降至地面,而后再与其他物质化合,即可转化成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0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20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它对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对台风的防御

对台风的防御措施,在现阶段还主要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够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再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出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出台风的强度,并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速度和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这些信息对防止和减轻台风所带来的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气象台再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台风的动向和登陆的地点与时间,并及时地发布台风预报,台风警报或者是紧急警报,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公布于众,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并为各级政府提供防风救灾的决策依据。

总之,建立城市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并努力提高应急能力,是现阶段抵御台风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

由于目前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水平,所以目前只能以防御为主。

参考文献:

[1]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中国天气网,2009-10-14.

[2]杨晴川.新奥尔良:不能承受的“飓风之痛”[N].平顶山日报,2008-9-24(3)

[3]杨兆民,张璐.台风的物理效应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08期

- 3 -

相关热词搜索:台风 历史 历史台风路径 历史台风查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