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下一句 [应对气候变化,宁夏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忠玉说:“‘十一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现在看实现是已成定局,特别是其中几个约束性指标,通过艰苦努力也是能够完成的。”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马忠玉副主任对“十一五”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感触很深。“如果没有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的构架,没有节能减排这个指标,污水处理厂就建不了那么多、那么快,因为有了这些约束性指标,所以我们每个县都把污水处理厂建立起来了,而在过去,污水是直排到河里的。”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GDP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10%,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也将超过24000多元。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年均增长24.5%,是“十五”时期的5倍。
  “要说石嘴山的变化那就太多太大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城市美了,天蓝了,水多了,树绿了,原先呆在家里呛嗓子,现在就是在郊外也不会闻到呛人的气味,这都是咱们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推行节能减排带来的变化。”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袁志国老人如是说。他说:“1998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因为这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老伴儿和孩子都劝我早些退休,搬到银川去住,可是没钱搬不动哟,想不到没过几年石嘴山的天竟渐渐变好了,现在就是让我走我也不走了。”
  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位于中国西部的宁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宁夏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18万,回族人口大约占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黄河从宁夏境内穿过,在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了宁夏平原。宁夏平原沟渠密布,灌溉条件优越,是农业主产区和产业集群区,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和富庶的宁夏平原不同,在远离黄河的宁夏中南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水资源紧缺,十年九旱,尚有110万贫困人口,近百万人饮水困难。宁夏是富煤省区,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居中国第六位。宁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年单位GDP能耗居全国之首,传统的工业结构呈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宁夏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纳入了自治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颁布了《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还配套制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宁夏“十一五”太阳能开发利用规划》《宁夏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宁夏节能“十一五”规划》,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宁夏风能、光热资源丰富,硅石储量大,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可利用荒漠荒地,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极大空间。宁夏制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措施,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2007年建设了第一个光伏并网电站。2009年6月一次开工建设12个光伏并网电站,总规模17万千瓦,已并网发电5万千瓦。宁夏还建设了贺兰山、青铜峡、宁东、红寺堡、永宁、麻黄山等10个风电场,风电装机容量已达60万千瓦。到201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17万千瓦,减排温室气体30万吨;风电装机将达到100万千瓦,减排温室气体219万吨;加上水电等再生能源,共减排温室气体约483万吨。宁夏还积极开展与英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风电、水电、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国家合作。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改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150多万农民感受到清洁能源带给他们的巨大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让宁夏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低消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全部进行综合利用。新建火力发电厂全部采用空冷发电机组。用空气冷却的方式代替传统水冷方式,仅此一项就可节约70%的用水量。坚决淘汰了高耗能行业,一些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小火电、焦碳厂、水泥厂等被先后关停,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回收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的做法被普遍采用。曾是中国空气污染十大城市之一的石嘴山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城市的成功转型,进入中国环保先进城市行列。
  2000年以来,宁夏还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封山禁牧,244万亩草原实现修养生息。如今,宁夏林地面积已达196.7万公顷,年吸收二氧化碳102万吨。宁夏致力于建设中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筑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50年前,宁夏人发明了草方格固沙法,保障穿行于沙漠的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那时起宁夏人防沙治沙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涌现出了白春兰、王有德等诸多治沙模范。白春兰十几年来仅凭一己之力坚持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治沙,那曾经叫做一棵树的地方,如今已经呈现了一片绿洲。王有德,宁夏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场长,20多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治理荒漠40万亩,有效防治了毛乌素沙漠对宁夏平原的侵袭,这个成果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综合治理沙漠的典范,王有德也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的称号。如今,宁夏已累计治理沙漠18.9万公顷,成为中国第一个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省区。
  宁夏是中国水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努力有目共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节水改造等措施,近5年来,宁夏农业生产在连年上台阶的情况下,仍累计减少黄河引水40亿立方米,相当于国家分配宁夏一年的耗水量。宁夏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建设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抗旱品种,发展特色农业和避灾农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生态移民,累计搬迁人口57万,既缓解了迁出地的生态压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在宁夏这样一个生态脆弱、能源消耗量大、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宁夏任重而道远。作为地球村落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宁夏规划了绿色未来,也期待着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更多更广泛的合作。到2020年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水电装机243万千瓦;矸石、余热发电装机21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801万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相关热词搜索:宁夏 气候变化 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 宁夏在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