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幸福的一家人】幸福一家人电视剧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这是1962年8月的一天,巴金全家在上海徐汇区武康路寓所的一张照片。左起依次为夫人萧珊、巴金、儿子李小棠、女儿李小林。就是在这个月,四百多万字十四卷的《巴金文集》出齐。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欢笑。尤其是巴金身后的妻子萧珊,给了巴金无私而又极大的帮助。
  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这是一个充满温馨与微笑的家。
  1936年,年仅三十二岁的巴金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一代青年人。当时在上海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他曾收到不少求爱信。其中,有位写信最多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给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信大半年,却未曾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尧棠)能答应我的要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于是,两人在上海新雅粤菜馆见面了。女孩说:“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巴金也开心地说:“你比我想象的更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她叫萧珊,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1917年生于浙江宁波。当年跟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曾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扮演过《雷雨》中的四凤。萧珊告诉巴金,她不满父亲的约束,想离家出去闯荡江湖。巴金忙说:“千万不要这样,你这羽毛未丰的小鸟,很难远走高飞的。你现在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再行动啊!”
  此后,萧珊经常给巴金去信,说“永远忘不了从你那里得来的勇气”,也常去出版社找巴金。巴金比萧珊大十三岁,他曾在给萧珊的回信中说:“我认识了几个像你这样可爱的孩子,你们给了我一些安慰和鼓舞。”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萧珊参加了青年救亡团,常向巴金讲述她在伤兵医院当护士的体会和见闻。巴金十分赞赏萧珊的自信、朝气和热情,他以萧珊为原型,塑造了《火》这部长篇小说中冯文淑这个在战火中经受洗礼的少女形象。萧珊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复兴医院》发表在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上。
  上海沦陷后,巴金决定前往广州。萧珊作出一个重大抉择:陪自己热爱的巴金一起去广州。离开上海前,萧珊的母亲邀请巴金,在一家餐馆吃了一顿饭。她表示同意他们结合,很希望巴金能照顾她的女儿。不善言辞的巴金郑重地答应了。1938年后战火频仍,萧珊跟随巴金辗转广州、武汉、桂林等地。此间萧珊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转历史系。因为她和两个相好的女友住在一起,她们都亲热地叫她“小三”,于是她写文章时就以谐音“萧珊”为笔名了。1939年,巴金专程从桂林去昆明看望萧珊,他们约定第二年再相见。巴金回到上海,写完了他的“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
  1942年,抗战吃紧,巴金的同事先后离开桂林文化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这使得巴金感动不已。他拼命写书、译书和编书,为的是挣够侄儿、侄女的学费和自己的结婚费用。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萧珊在桂林一处朋友的房子里举行了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工作繁忙,家里的一切都由萧珊操持。巴金曾两次奔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一年多,他经常给萧珊写信,让她分享自己被英雄感召的激情。后来,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被改编成了电影《英雄儿女》。巴金与萧珊生有两个孩子,长女李小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任《收获》杂志副主编;儿子李小棠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在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室工作。
  “文革”中,萧珊跟着巴金陪斗,受尽折磨。1972年8月13日,萧珊因直肠癌溘然长逝。她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巴金卧室。巴金写了《怀念萧珊》,深切追忆相伴三十多年的爱妻,“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遵从老人生前愿望,两人的骨灰混合在一起,随着玫瑰花瓣撒入了东海滚滚波涛中。

相关热词搜索:巴金 家人 幸福 巴金幸福的一家人 巴金与妻子萧珊合影 巴金的妻子和儿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