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上将宋任穷轶事] 宋任穷子女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宋任穷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十七岁入党,十八岁参加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党政军各界任要职。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中国军队首次授衔时,他拥有了三颗金星的“上将”称号。
“宋任穷”的名字并非
毛泽东改的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又名宋绍梧。
1909年,宋韵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著名的浏阳河就流经他的家乡。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曾在文家市召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因此,文家市这个小地方就载入了史册。宋韵琴的家离文家市不远。
1927年,在北伐战争和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湖南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全国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湖南,浏阳又是群众发动得最为广泛、斗争最为激烈的县份之一。谈到当时的湖南农运,往往有平(江)、浏(阳)、醴(陵)之称。在疾风暴雨式的农民运动中,宋韵琴参加了浏阳工农义勇军,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不久,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在三营七连当文书。当时三营营长是伍中豪。
伍中豪系黄埔军校四期,他是一位儒将,能打仗,好做诗,爱喝酒,酒兴浓时,诗兴亦浓,往往吟出佳句来。秋收起义不久,工农革命军打下遂川,正赶上春节,伍中豪与宋韵琴对饮,伍一边喝一边念着宋的名字:“宋韵琴、宋韵琴。这个名字不好,像个女人的名字,改了吧!”接着就不停地念叨着“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念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大叫一声:“就叫宋任穷吧!”湖南话里,“韵琴”与“任穷”发音差不多。
宋韵琴也说好,从此就改名“宋任穷”。那时,改名字很简单,不用批准,只在花名册上把名字改过来就是了。后来有人传说,宋任穷的名字是毛泽东改的,其实是误传。毛泽东喜欢给战士改名字,但宋任穷的名字不是他改的。
1930年,在攻打安福县的战斗中,军长伍中豪英勇牺牲了。
长征途中立下赫赫战功
宋任穷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前夕,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苏区的四所红军干部学校合并组成红军干部团,陈赓为团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遵义会议后,干部团参加了两场硬仗,一仗是在一渡赤水之前的土城之役,干部团损失不小,伤亡百十来人。为此,宋任穷向毛泽东反映:“干部团的学员都是连排以上的干部,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毛泽东非常惋惜地说:“是啊,对干部团用是要用的,但这样不行,以后要注意哩!”另一仗是在二渡赤水后再克遵义,俘虏敌人三千余人,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四渡赤水后,为了加强对抢渡金沙江的领导,由刘伯承担任先遣司令,直接指挥干部团。在动员会上,宋任穷说:这一仗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的安危,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坚决完成任务。
先遣营和后梯队同时出发。为了争取时间,出其不意,先遣营伪装成国民党部队,爬山越岭急行军,一天走了一百六十里,直扑绞平渡,并设法弄到了七条小船。后来,红一方面军就是靠这七条小船,七天七夜渡过金沙江。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的胜利。
为了掩护全军安全渡江,刘伯承命令干部团拿下通安州。宋任穷与陈赓商量后,决定留先遣营把守渡口,其余部队由陈赓指挥,向通安州进发。从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有一段路仅能容一人通过,一面临深谷,一面靠绝壁。陈赓率部避开零星敌人的袭扰,刚赶到通安州下,便与敌人一个旅共两个团和一个迫击炮连遭遇,发生了激战。前头部队一打响,刘伯承估计形势严重,立即命令宋任穷率先遣营火速增援。援军到,力量大增,泰山压顶,一下子打垮了敌人,俘虏也相当多。入夜,红军占领了通安州。
此役的全胜,为红一方面军安全渡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央军委对干部团胜利完成抢渡金沙江的任务非常满意,予以通令嘉奖。
“百姓是泰山”
上世纪50年代初,浏阳县葛永乡政府在葛家园的一座旧祠堂里面办公。
一天下午,一位身着旧呢子制服的中年人来到乡政府,和颜悦色地问:“请问乡长在吗?”一位正在打算盘的工作人员连头都没抬,随口答道:“在里面开会,有事在外面等着。”
来人就是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宋任穷,因公务路过湖南,顺便回家乡看看。宋任穷见无人理睬,只好坐在门坎上等,谁知半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乡长的人影,并隐约听到里屋传来说笑声,还有打牌的声音,便要工作人员再催催。不料,那人态度生硬,极不耐烦。就在这时,来了一位老农民,一眼就认出了坐在门坎上的人,脱口喊道:“唉呀,这不是任穷吗?怎么坐在这里?”
那位工作人员一听,不禁“哎呀”一声,像触电一样从凳子上弹起来,急忙向里屋跑去。顿时,里屋鸦雀无声,随即拥出一群人来,乡长走在最前面,一见宋任穷,低着头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来了!”
那位工作人员也连连赔不是:“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宋任穷先跟大家一一握手,然后说:“我不是泰山,但老百姓却是我们的泰山。同志们呀,你们这儿是乡人民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躲在里面打牌算什么啊?群众有事找乡政府,起码要热情接待嘛,对他们的困难应该帮助解决,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
一席话,语重心长,说得在场的人红着脸,连连称是。
筹谋以应变
1956年4月,在一次会后,周恩来见到宋任穷,对他说:“要从军队里调个中央委员,以加强地质战线。”两天后,他再次见到周总理,毛遂自荐地说:“就把我调出来吧。”
周恩来听了,高兴地说:“你能来,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不久,周恩来告诉宋任穷:“主席有新的考虑,要成立原子能委员会。”
1956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研制原子弹,任命宋任穷为部长。
当时,中国原子能事业正在草创时期,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宋任穷上任伊始,主要抓三件事:队伍组建、地质找矿、科研基地建设,为我国原子能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电中共中央:以“争取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由,提出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苏联专家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位搞空气动力学的苏联专家到核武器研究所后,根本不准我方人员接触尖端技术,要么支使我方科技人员学外语,要么派到无关紧要的工厂矿山实习,而他自己整天躲在办公室看书。对于这种人,中国技术人员嘲笑他是“只读不说的哑巴和尚”。
当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自力更生搞原子弹。根据中央的决定,宋任穷等抓紧部署应变准备,并于当年12月制订了原子能事业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的奋斗目标,动员干部和群众,发奋图强,埋头苦干,把全部建设工作逐步转移到完全、彻底自力更生的轨道上来。
当时,苏共中央图谋撕毁协议,中止援助的决定,尚未向他们的下属传达。利用这段时间差,宋任穷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抢建浓缩铀厂主工艺厂房,搞好设备安装条件,紧逼苏方履行合同,交付设备。浓缩铀厂是生产原子弹核装料的关键工厂,12月初,苏联专家到现场察看,估计至少还要一个多月才能完工,结果我们用十几天时间就把主厂房突击盖起来了,而且满足了对清洁度的严格要求,迫使苏方不得不按时提供了设备。这对于保证浓缩铀厂顺利建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组织科技人员同苏联专家对口学习,千方百计把技术学到手,把资料弄到手。
与此同时,宋任穷布置抓紧自己的研究工作。一天,宋任穷去核武器研究所,看到大家劲头很大,干得不错,就鼓励说:“人家预言我们搞不成,我们一定要争口气。你们都是搞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口气变成动力,把我们的事业搞成功。”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应变的准备,所以到1960年赫鲁晓夫公然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时候,我国原子能事业没有因此造成混乱和停顿,而是比较稳当地过渡到全面、彻底自力更生的轨道。
1960年9月,中央决定调宋任穷出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离开了二机部,告别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原子能事业。临行前,继任部长刘杰要为他饯行。宋任穷说:“饭就免了;但我有一个要求,你无论如何要答应,那就是,一有原子弹试验的消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
1964年10月16日,宋任穷突然接到刘杰打来的电话,告之下午3点钟中国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那一天,宋任穷一直在等,但等到晚上新闻联播仍然没有听到报道。后来才知道,是毛泽东说不忙着发消息,一再要求核实是否核爆炸,等完全证实后再正式公布。
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炎黄子孙莫不为之振奋、鼓舞。宋任穷曾主持其起步阶段的工作,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我在二机部工作过四年多,曾经为此费过一些心思,做过一些努力,感到特别高兴和欣慰。”■
(责任编辑/吕 静
电子邮箱:meizi0312@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轶事 上将 传奇 传奇上将宋任穷轶事 宋任穷上将 开国上将宋任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