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 [王小帅:独立行走的路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国内电影贺岁市场上还在为各种是是非非争吵的时候,王小帅已经带领一帮人马在大年初一奔赴柏林第五十八届国际电影艺术节,他的新作《左右》获得电影节的最佳编剧银熊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国内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少的,他的电影能在国内影院和院线看到的也为数不多。五大三粗的长相谈不上帅气,似乎没有第六代“忧郁”的感觉,也没长着像贾樟柯一样很纯粹很无辜的眼睛。王小帅的外形是充满了霸气的,更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离电影艺术似乎远了点。但是无论是电影《冬春的日子》里精神失常的画家刘晓东,还是《极度寒冷》里伏在冰块上放弃生命的艺术家于雷,在他的独立电影里,人物生命的虚无感和鲜活感让人震撼和感动,他的电影充满了真诚和节制,他在表达对真实生活和生命本身敬畏的同时让我们不由得对他的艺术理想也肃然起敬。
“我不追求视听奇观,但是也许我可以满足观众另外一方面的需要,文化的需要。这需要开拓一个新的市场。现在这个蛋糕就是这样的,但不能因为我吃不到,就不拍电影。”这是王小帅说过的话。在国内的电影“江湖”中,作品的人文追求其实基本上是“空前繁荣的凄凉”,由于精神自由与表达自由的影响,电影作品中故事缺乏逻辑性,场面恢弘空洞,经验公众化,过分讲究宣传和炒作的营销之路,这是目前国内电影的普遍问题。即使是看似红火的贺岁市场,其中的作品也只是把很多严肃的现实问题简单化、碎片化和幽默化。这使得观众无法进入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空间进行深切感受,很多电影叙事只是满足和骄傲于编故事来表达普世的经验,奢华和盲目自大之风也正在蔓延。虽然一连串的电影生产和销售数字“可喜可贺”,但是作为知识阶层的观众基本是离席的,像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影响和感动一代人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这诚然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因为一个只注重精神的时代和一个不注重精神的时代同等病态。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仍然对这种光影艺术寄予了很多希望,其实这也并不说明我们没有好的电影作品,事实是好的电影我们根本是看不到的。
王小帅也正是在发觉自己寄身于体制之内已经无法进行个人表述,或者说真实完全被遮蔽的时候,从1994年开始选择了走独立电影之路,因为与票房利润保持着可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展示影片个性与导演风格,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表达的自由,暂时逃避了被“扼杀”和“阉割”的命运。在他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青红》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物的命运轨迹,可以看到他作为导演对于人性自由的阐释和追寻。通过镜头中的人物他让我们发现,人可以塑造自己的命运,人有共同的需要和普遍适用的价值。王小帅是在用知识分子的视角和情怀来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他的电影里个人的尊严、自由和真诚是那么可贵,他对于人的生存体验细致入微,这种体验成为他观察社会的显微镜,以人的存在的基本状况出发来探索关于人存在的普遍价值和意义,进而分析和批判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问题。他的影片充满了人文气息和人道关怀,电影中的各种符号成为特殊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形成了独特的批判视野。
作为电影人,王小帅一直在努力地用自己的镜头来阐释着这个世界,在电影市场的聒噪和荒芜中,这种独立清醒的批判精神显得那么可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其实可以把他认可为电影知识分子,他的文化感和精神属性在影片中得到彰显,通过影像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担当与责任,通过镜头感受到镜头后闪光的思想。在他的电影里,人更能成为人。
中国电影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中不容忽视的一环,除了其他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导演自身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缺乏人格独立的导演无从拍摄令人信任的电影,因为没有信念是无从谈人格的,甚至在很微小的利益面前也会栽跟头。当那些靠电影养活的人在荧屏后面数钱的时候,“王小帅们”还在“曲线救国”,用自己的电影视野在自觉和自主地捍卫着影像的尊严和独立,还在为构建一种最基本的对话规则和伦理规则奋斗着。
《左右》已经擒“熊”了,我们不知道洋人看过之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相关热词搜索:行走 还有多远 独立 王小帅:独立行走的路还有多远? 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的猫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