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类报刊编辑如何甄别网络虚假新闻_如何甄别简历中的虚假信息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使文摘类报刊编辑在新闻资源占有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选稿件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网络虚假新闻的存在也使其成为了假新闻的受害者和传播者。本文分析了网络假新闻的种类和特征,并对文摘类报刊编辑如何在选稿过程中甄别和防范虚假网络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虚假新闻 文摘报刊 编辑
  
  自新闻业产生起,虚假新闻就如影随形,成为行业的一大痼疾。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中,假新闻更是频频冒出,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对于文摘报来说,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使我们在新闻资源占有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选稿件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网络虚假新闻的存在也使其成为了假新闻的受害者和传播者。因此,必须认清网络假新闻的特征及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鉴别防范,才能保证文摘报刊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假新闻是虚假新闻在新时期的延续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的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童兵认为,除新闻采写作风不扎实等主要原因外,新闻失真在新时期还有5个值得关注的特殊原因。一是官场文化催动新闻造假;二是商家发迹诱发传媒造假;三是在“企业化”路径中炮制假新闻;四是重政治、轻业务,放松了对新闻造假的监管;五是全民社会道德滑坡,新闻质量下降,“真实报道可贵,新闻造假可耻”的正气得不到张扬。
  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制造、传播假新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成为虚假新闻的多发地带。互联网上的虚假新闻是传统虚假新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延续,它除了具有传统虚假新闻的特征之外,也有不少新的特点。从形成原因上看,网络假新闻分为以下三种:
  1、网络自身制造的假新闻
  如今,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虚假新闻传播泛滥。网络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虚假新闻大多包含耸人听闻的信息,吸引大量网民关注,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常常被淹没在对新闻轰动性的追捧中。而质疑真正受到重视时,往往已经是假新闻广为流传之后了。
  另外,目前由于海量抓稿系统的运用,简单地用机器完成抓稿和发布的流程,缺少“把关人”,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制造了温床。
  2、对传统媒体假新闻的扩散和放大
  地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原来只局限于当地,但网络传播超越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地方媒体的影响力可以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从而使地方性假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比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本来只是《甘肃日报》刊登的不实报道,影响面也只局限于甘肃当地,但因为其具有极大的敏感性,于是在网络上被迅速转载,广泛传播,影响很坏。
  3、真实新闻在网络传播中失真
  网络传播简便快捷的特点,使新闻被转载次数空前提高,而各网站转载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缺斤少两”都会导致新闻失真。如2008年的“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这条假新闻,本身起源于网友不满“阻碍长江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的新闻而发的讽刺之文,不想几经转载之后,变成了“掐头去尾”的假新闻。
  二、网络假新闻的特征
  通过对众多网络假新闻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易发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或者是规模较小的网站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各媒体对稀缺信息资源的追逐日益白热化,在新闻生产秩序还没有来得及规范的情况下,一些媒体慌不择路,甚至于不择手段,造成了假新闻的出现乃至泛滥。而那些市场化程度较低规模比较大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各省党报所办的网站,假新闻数量则很少。可见,市场利益的驱动,是网络假新闻产生的温床。
  2、记者、编辑的职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制约着新闻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新闻生产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一旦出了问题,假新闻就容易出炉,这也是网络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新闻记者》多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中,出自特约记者、实习生、通讯员,甚至无署名作者的占了不小的数量。出自实习生之手的假新闻,可能由于业务能力不济,造成新闻真实性的失守;而特约记者、通讯员、无署名作者可能因为责任不到位,缺乏刚性约束,当事人就容易心存侥幸,蒙混过关。
  3、网络假新闻的重灾区是社会、文化、体育新闻,而相对较少的是经济、时政类题材
  究其原因,与中国当下新闻语境下对不同新闻题材把关的严格程度有关:政经类题材,约束性很强,容不得轻忽,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就很低;而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题材的约束则相对宽松,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这也与受众日常接受兴趣存在很大的关联。
  4、网络假新闻大多集中于名人、奇闻,显著性和反常性成为炮制假新闻的敏感穴位
  假新闻把自己伪装成真新闻的模样,有时看上去甚至比真的新闻还“真实”,很难识别。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假新闻还是存在一些特征的,它们的显著性和反常性要远远超出真实新闻。名人、奇闻已经成为假新闻追逐的重要元素。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炫奇斗怪、偷梁换柱、添枝加叶已成为炮制网络假新闻的常用战术。
  5、交代消息来源是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假新闻的重要关口
  记者不是全知全能者,不可能目击、见证所有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得借助他人的帮助提供新闻信息,借助消息来源还原新闻事实。为了建立新闻客观性的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从近年的因网络而产生的知名假新闻中可以发现,没有注明消息来源的占三成以上。对于这样的信息,拥有新闻常识或经验的受众可能会心存戒备。
  三、仔细鉴别严防网络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保证新闻的真实,是新闻从业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因此,当文摘类报刊的编辑在面对网上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冷静,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不给虚假新闻的再次传播留下丝毫可乘之机。
  甄别和防范虚假网络新闻,在思想认识上要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做到严格把关、常敲警钟,不跟风、不炒作。对网络上的各种消息源都注意核对,尤其要注意网下核对。还要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政策水平,丰富知识结构,开阔工作视野,做到洞幽察微,慎思明辨。具体到操作方法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尽量采用权威稿源的稿件。重大新闻尽量采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稿件,或者选用其他公信力高的报纸、杂志的稿件。这些媒体的专业从业者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他们通过对新闻信息进行规范、系统的采写和编辑,生产的稿件信息完整且富有逻辑,易于鉴别使用。对网络媒体的稿件以及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稿件,则要慎之又慎,多方求证;对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站等上面的信息,则最好摒弃不用。
  其次,要仔细验证信息来源。由于一些假新闻会被人冒用传统媒体的名义发布,有时像模像样,甚至比真新闻还真。所以对网上的新闻,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的出处,以核实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对发布信息的媒体或网站的背景进行了解,也有助于判断新闻真伪,比如媒体或网站的主办方、出资人是谁,他们发布信息的同时是否有相应的商业行为及其他目的等等。另外,对一条新闻从多个信息源进行验证,也是防范虚假新闻的好办法。
  第三,要用常识和逻辑推敲稿件内容。文摘类报刊的编辑可以就网上稿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叙述方式和写作条件,推测事实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如果有事件异常离奇、核心事实要素不全、文稿错字连篇、行文浮华虚夸、情节衔接勉强这些特征中的一个,就要谨慎采用。
  比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其出笼的真相是: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网站转载这一标注出处为《新民晚报》的新闻后,上海东方网记者立即向浦东新区公安分局求证该消息的真实性,结果发现该帖内容纯属虚构。经查,该文于6月14日在北大未名站上发布,随即百度贴吧首先转载,此后天涯、宽带山、猫扑、红网论坛、东方纵横等虚拟社区纷纷转载,22日四川新闻网、山东新闻网、荆楚网、西部网、中国日报网、大众网等新闻网站都将其作为新闻转载,给上海世博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动点脑筋稍加推敲,便知该稿纯属恶搞,因为情节太过荒唐离奇,而且发帖者故意将上海写成“下海”,因此很多网友当即指出该消息涉假。但是,众多新闻网站却不以为然,自作聪明地将“下海”改为“上海”后在网上疯传,想赢得更多的点击率。
  总之,网络假新闻是传统假新闻的延续,它们虽然表现各异、变化多端,但还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只要我们努力提高业务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始终保持冷静、谨慎的作风,在面对看似诱人的虚假网络新闻时,耐心地去多方核实,就一定能够让假新闻无藏身之地。■
  (作者单位:文摘周刊报社)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甄别 报刊 文摘 文摘类报刊编辑如何甄别网络虚假新闻 大学生发表文章期刊 杂志社编辑工作内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