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宣传范围 [捕捉策划时机,,扩大宣传效果]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等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
  【关键词】 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 宣传效果
  
  当前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致力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归根到底是要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而新闻策划是强能扩效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新闻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关系到新闻宣传的“软着陆”,是参与媒体竞争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办报过程中,党报应以读者为本,大胆创新,强化策划意识。
  在这方面,《芜湖日报》多年来坚持进行有益探索。其中在“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在“党报进社区、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中发现新的线索,深度策划了“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等。在新闻资源整合、深层次开掘和统筹运作上取得成功,扩大了新闻宣传效果,增强了版面视觉冲击力,至今使人记忆犹新。
  一、抓住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开掘
  近几年来,《芜湖日报》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新闻队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其中之一,便是开设“乡村新发现”系列现场体验报道栏目,分批派年轻记者下乡沉底锻炼。短短20多天,记者从一线发回乡村生活体验性新闻近50篇。这些报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文风清新,内容鲜活,尤其是《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富起来的农民太难找》《两张单据两样情》等,体现了现场新闻新短鲜活的特点,很富有个性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其中,在“乡村新发现”栏目刊发的报道《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新闻线索是记者在繁昌县采访时发现的,揭示了当今农村音乐教学的薄弱状况。报道迅速引起社会反响,南陵县老教师俞新生给《芜湖日报》来信,介绍自己在农村小学长期坚持自创自教新儿歌的情况,对应试教育挤压音乐课“生存空间”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表示了担忧。
  而正是这封教师来信,引发了芜湖日报采编人员对记者写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报道的新闻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也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观照。
  采编人员敏锐地感觉到,“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大有新闻可做,完全可以进行深度开掘,举一反三透视社会现象,揭示新闻事件本质。于是,采编人员决定捕捉这个战机,进一步深度策划、整合开掘,扩大《芜湖日报》“乡村新发现”现场体验性报道新闻策划的战果。
  随后,《芜湖日报》派出多名记者前往南陵县实地调查,并专访了老教师俞新生。第二天,《芜湖日报》在版面上强势打造,头条组合推出记者采写的报道《乡村老教师自创自教新儿歌》《乡村教师叫板〈老鼠爱大米〉》,而且配发了新闻照片、版面上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翻拍图片、老教师俞新生的来信及他创作的乡土儿歌《猫和老鼠》的词和曲。
  该组合报道抓住热点,切中时弊,引发了社会对“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这个热点问题的关注,读者还在《芜湖日报》言论栏目“鸠兹茶座”,开展了一系列互动讨论。
  “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策划报道,亦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等作了专题报道,《合肥晚报》《皖江晚报》等作了转载。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看了相关版面和报道后,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热点问题抓得好,版面处理也做到重点突出。芜湖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亦将《芜湖日报》有关报道和系列言论,作为全市“新芜湖、新童谣、新儿歌创作大赛”宣传材料收集建档。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中小学阵地,用正面有益的活动抵制“粗口歌”“灰色童谣”等不良文化的影响,《芜湖日报》随后与南陵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在南陵召开“乡村孩子唱什么歌?”主题座谈会,形成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加以引导的共识。《芜湖日报》还推出《儿歌小话题,牵动德育大工程》专版,进一步深化了专题策划报道。
  二、另辟蹊径谋划 整体运作打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都市类休闲性报刊日益兴旺、电视网络等第三第四媒体不断壮大的今天,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宣传报道主渠道之一的地方党报,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声音通过党报反映给决策者,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真正架起一座连心桥?近几年,《芜湖日报》通过“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活动,进行了有益而且是成功的尝试。几年来,采编人员先后98次深入社区,倾听居民呼声,推出专版98期;版面开设的“记者敲门”“鸠兹茶座”“一街一品”“社区人物”等栏目,刊发了近千篇鲜活生动的报道,使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印象越来越深刻,亲和力越来越强。
  其中,活动开展的当年夏天,《芜湖日报》抓住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活动中获悉的新闻线索,迅速捕捉战机、进行深度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特别专题系列报道,在全国“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新闻报道中,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该深度策划的起因,是当年春《芜湖日报》“党报进社区”活动,走进芜湖“苗木之乡”清水镇时,记者与一同参加活动的地区医院一位骨科专家闲聊,得知他1976年8月18日,不仅第一批代表地区医院去南京接收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自始至终参与救治地区医院接收的200多名伤病员,而且一个月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把第一批治愈的伤病员送回余震不断的唐山。
  这位专家提供的许多信息和线索,给《芜湖日报》早已酝酿的“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报道计划,带来新的策划灵感和开掘新意。采编人员在先期发出一些相关报道的同时,从网上搜寻发现,当年在芜湖所辖繁昌县接受救治的唐山大地震伤员李凤春,其女儿目前正在网上发帖,寻找30年前救治她母亲的恩人――繁昌县医院医护人员李向阳、鲁金林和钱军等。
  战机来临,采编人员非常兴奋,通过讨论,决定放弃策划初衷,改由以新闻人物李凤春“寻亲感恩”为新闻深度策划主线,把新闻资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迅速集中,统筹运作,整体打造。采编人员立即在网上和李凤春的女儿联系上,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采编人员当机立断拍板敲定李凤春回芜寻亲感恩以及相关报道事宜。采编人员还获悉,繁昌县医院当年总共救治包括李凤春在内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达300余人。这些伤病员康复回乡后,仍恋恋不忘芜湖人乃至安徽人对他们倾注的真情。
  为此,《芜湖日报》再次抓住战机、深入策划,将此次活动作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的重头戏来抓。首先在“7?28”劫难30周年前夕,《芜湖日报》特派记者前往北京,住进李凤春家进行采访。记者很快发回《芜湖寻恩之行让李凤春深夜难寐》《唐山孩子吃着芜湖“妈妈”的奶水》《恩人,我来看望你们了》等一批图文并茂的报道。《芜湖日报》采编人员还从芜湖市档案部门、报社老摄影记者处,寻找到一批当年芜湖军民接受救治、护送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珍贵历史照片,陆续配发记者的相关报道。芜湖日报还报网联动,丰富这场战役性报道的形式,充实寻亲感恩深度策划的内容。
  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题系列报道,发表之初便引起社会反响,《芜湖日报》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示,这既体现走出地震阴影的唐山人知恩图报、难忘真情的质朴情怀,更反映出芜湖人民在灾难面前无私无畏、艰苦奉献的良好品质。一位繁昌读者称她当年也参加了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7月18日《芜湖日报》刊登的照片上,那个穿花格子上衣的女孩就是她。她还告诉记者,至今她也还保存着那张照片,也期待着30年后重逢的那一刻。在芜湖的“市民心声”网站上,《寻找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母亲的繁昌人》的主题帖,更是引起无数网民热切关注。一位网友说:网络传递着亲情;人应该有感恩的心!另一位网友更是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是繁昌县人民医院的一名职工,近日,我们医院许多人因为‘李凤春寻找76年唐山大地震中帮助过她的人’这件事而感动。看到李凤春生活得这么幸福,真为她高兴,欢迎李凤春来我院旧地重游、追寻往事。”
  2006年7月28日早晨,李凤春及其女儿、外孙,在《芜湖日报》特派记者的陪同下,从北京抵达芜湖。由于当年主治医生李向阳后来从县医院调到芜湖二院工作,《芜湖日报》策划的“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首场见面会”,当天下午在芜湖二院举行。当年参与救治李凤春等的医务人员李向阳、鲁金林、钱军参会,当年分管唐山大地震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市老领导张克俭出席会议,与李凤春、李向阳、鲁金林、钱军等,一起回忆起救治唐山大地震伤病员的难忘岁月。会议真情洋溢,催人泪下。第二天上午,李凤春一行去繁昌县医院参加座谈会,并参观新县城、感受新变化。其故地重返寻亲感恩的情感更是得到了升华。
  李凤春返回北京后,《芜湖日报》重头推出专版,报道了包括见面会在内的李凤春一家来芜寻亲感恩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难忘的瞬间,给这场深度策划的战役性报道划上圆满句号。
  “乡村新发现”系列报道活动、“党报进社区 热线连万家”系列报道活动,是《芜湖日报》多年来许许多多次成功策划的一小部分。而从这些活动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专题系列报道、“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不仅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而且还告诉我们,在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中,社会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开掘出汩汩的新闻报道源泉。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总编室)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捕捉 时机 宣传效果 捕捉策划时机 扩大宣传效果 捕捉策划时机 抓住有利时机扩大宣传效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