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整理
发布时间:2017-02-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整理篇一:历史整理(一)
(一)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兴衰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五海)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楔形文字
又称“钉头文字”
(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2)《吉尔伽美什》(史诗)
用楔形文字写成,通过泥板文书保存
三、《汉谟拉比法典》(习惯法与成文法)
(1)出现时间:公元前1792年
(2)特点:①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②由楔形文字保存
③刻在石柱上
④有君权神授色彩
⑤维护等级制度
⑥保留原始成文法的遗风
(a.神明裁决 b.同态复仇 c.保护私人财产 d.奴隶制度 e.刑法残酷)
(3)历史地位
①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世界法制史) ②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比较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历史文献)
③有效地规范了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政治)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二、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
代表:金字塔
三、宗教信仰:来世信仰
代表:金字塔
四、文字系统: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纸草
金字塔的意义:①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②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③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④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三单元 古代印度
一、社会结构:种姓制度(吠陀文明)
(1)形成原因:雅利安人对外用种姓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对内进行等级划分
(2)内容: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不平等)
(4)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宗教信仰:佛教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地点:北印度列国
(3)人物:悉达多(释迦摩尼、佛陀)
(4)经典:大藏经(三藏、三藏经),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
(5)基本教义:①“众生平等”
②因果报应
③“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第四单元 古代美洲
一、 玛雅文化
1.印第安文明的三大代表 ② ①
①玛雅(美洲希腊)
②阿兹特克
③印加(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2.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③
等农作物
第五单元 古希腊罗马
一、古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制度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2.城邦的基本特征
小国寡民
3.“古典时代”
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战
国时期)
特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
期,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原因:①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期斗
争的结果
②小国寡民,适合民主 ③良好法治的建立
④公民素质良好
⑤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
(2)过程:①“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里程碑)
②波希战争之后,迎来全盛时期(“伯利克里时代”)
(3)特点:
(4)评价:①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②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男性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二、古希腊哲学和文学艺术
1.《荷马史诗》(“英雄史诗”)
特点:①以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大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为内容
②掺杂神话传说
2.帕特侬神庙
建筑特色:多利亚柱式建筑
(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
建筑时间:“伯利克里时代”
地点:雅典卫城
3.哲学与史学
(1)哲学:①特点:冲破了宗教神话的束缚
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②代表:苏格拉底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史学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修昔底德
代表作:《历史》(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罗马政体的演变
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1)时间:公元前8世纪中叶,建立罗马城
公元前509年,罗马城实行共和制度(罗马共和国时期)
(1)开始时间与标志
①开始时间:公元前27年
②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2)疆域:
(3)从共和国到帝国演变的简要原因:
①统治版图的扩大
②区域内民族和人口的增多
③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4)罗马帝国分裂
时间:公元前3世纪以后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城为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都城为罗马
3.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1)创始时间:公元1世纪上半叶
(2)地点:巴勒斯坦地区(由罗马帝国统治)
(3)人物:耶稣
(
4)经典: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4.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
(1)成为罗马国教的时间:公元392年
(2)影响: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在西亚、北非、欧洲以及其他更广的地狱范围内传播开来
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1)形成时间: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罗马共和国)
(2)原因: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
(3)评价:①它体现了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②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③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的渊源。
④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倾向
2.“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
目的: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护罗马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特征: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购买才能享有法律的保证和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目的: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
特点: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3.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
(1)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好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2)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好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4)它将奴隶排斥在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六单元 古代伊斯兰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
创立
1.伊斯兰教的
创始、经典
创始时间:7世
纪(622年)
地点:雅特里布
/麦地那(先知
之城)→阿拉伯
半岛
人物: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2.伊斯兰政权
(1)阿拉伯帝
国(7世纪至13
世纪)
(2)奥斯曼帝
国(15世纪开
始)
历史整理篇二: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3)抗日战争的胜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
知道:
1.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2.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从1947年3月起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
1.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此外,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人民解放军形成了战略进攻的态势。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
理解: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知道:
1.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2.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理解: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决定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势力划分的要求。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知道:
1.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建议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杜鲁门主义”标志这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3.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4.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此后,北约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5.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6.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理解:
冷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知道:
1.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美国一直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但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而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级的转型。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第11课冷战的结束
知道:
1.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 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白红蓝三色国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苏联的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
第13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知道:
1、欧共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 欧盟正式成立的时间:1993年
3、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2002年1月1日
理解:
1、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及关键:
(1)背景: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战后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②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西欧渴望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于是开启一体化进程。
(2)关键:法德和解
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对欧洲:①促进整个欧洲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②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③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①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成功范例;②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第15课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知道:
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知道: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朱德下达阅兵令,举行盛大阅兵式。
2、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3、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4、 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1950年10月
(2)抗美援朝的结束: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理解: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任务: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历史整理)央政府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②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③定都北平,改名北京;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意义:①政协全体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2、《共同纲领》:
(1)内容: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②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2)意义: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②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③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③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④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理解:
土地改革运动
(1)开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2)内容:①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②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基本完成: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③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 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道: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2、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理解: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党中央制定,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内容: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三大改造:
(1)概念:“三大改造”是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时间: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
(3)实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评价:
进步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整体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局限性:①改造中存在缺点和偏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
3、 一届人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及其意义: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③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知道:
1、 中国共产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标志是:1956年,毛泽东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3、 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由此,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
4、 中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民经
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理解: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历史整理篇三:历史整理
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19世纪末日本和中国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侵略者进行的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是由于小农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还存在迷信、落后的倾向
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所主持的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因其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张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5.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天下为公”;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后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及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最能体现其社会理想及特色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主张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7.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领袖,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他是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
8.百日维新: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九月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9.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起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倡导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先后领导许多救国运动,其中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同盟会: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于1905在东京正式成立。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以三民主义为章程。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11.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意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未能成功。
12.新文化运动:是指经受过民主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奋起猛烈反抗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还击复古尊孔逆流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了思想准备
13.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4.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早期领导人之一;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
15.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有毛泽东、张国焘、董必武等12人参加;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6.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东北实行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17.宁汉合流:“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解决党内争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18.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挽救革命,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9.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序幕。日军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
20.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
21.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在中共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22.西安事变:蒋介石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红军。二人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3.八路军: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合作)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4.张自忠:中国抗日名将。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同时也是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七七事变后,先后在北平与南京与日军周旋。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粉碎敌军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在截击进攻襄樊的日军时,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25.戴安澜:中国国民党将领。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曾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援缅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与日军交战中,不幸中弹殉国。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简答题:
1.《马关条约》内容与危害
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
①更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半封程度进一步加深,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②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借外债,方便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从此外国侵略势力深入至我国腹地,由商品输出过渡到资本输出
④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辛丑条约》内容与危害
内容: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危害: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本息合计达白银9.8亿两,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 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
背景:
内忧外患: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内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内容:
兴办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评价:
①它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些科技人才
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经济扩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封建经济的解体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④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为标志
⑤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
4.戊戌变法的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5.三民主义内容、评价
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
评价:
①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保证
③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革命
④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⑤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6.辛亥革命及意义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意义:
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⑤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
背景:
①北洋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
④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⑤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拒签《凡尔赛和约》
意义:
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