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行业内部监督机制 网络媒体与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近年来,影响力日益增强的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媒体在报道、疏导、预警等方面采取合理的策略,相关部门积极关注回应,可以促进事件的非冲突解决。
【关键词】网络媒体 公共危机事件 介入机制
公共危机事件,发展演变到最后,无疑有两种结局,其一是引发社会冲突,给公民人身和财产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政府遭遇信任危机,社会动荡。如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等。其二是非冲突解决,避免了社会动荡和不安和直接的经济财产损失,政府部门和公众最后达成谅解。如2010年广东番禹垃圾焚烧事件。
非冲突解决,强调疏通民意,强调媒体及时反映民众呼声、提供舆论平台,强调各方理性商议,依靠谈判达成问题的最后解决。以商议沟通促成问题的“多赢”解决,是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危机事件的核心内涵。
公共危机事件,笔者认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给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公共福利带来消极影响的事件,它具有公共性、破坏性等特点。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食品药品卫生问题,人祸天灾等。公共危机事件,一般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发酵酝酿、诱因引导、升温达到临界、爆发。在公共危机事件达到临界爆发之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悲剧的发生?又可以采取何种措施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呢?
一、报道机制
网络媒体以其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受众参与互动的便捷性,成为信息社会日益重要的媒体。公共危机事件中,更需要网络媒体发挥其信息传播的优势,这主要包括: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网络媒体应在第一时间报道公共事件。首先要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已经带来了哪些不良结果?该事件的波及范围等信息,为受众提供总体信息,解除他们的猜疑。
其次要报道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公众应该怎么办。报道政府对该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态度有利于稳定民心,引导舆论,有助于缓和公众对于危机的不安全感、消减受众的恐慌心理、重塑公众的信心,有利于危机解决措施的执行。
2、滚动报道最新情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及时更新信息,滚动报道,这是网络媒体的优势。如2010年11月上海高层住宅楼火灾事件,11月15日14时发生事故后,人民网、新华网当天在首页给予了重点报道,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纷纷推出专题报道,滚动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详细解读,有利于公众对事件的分析与把握。
3、整合网络资源,将微博、网络社区、论坛、博客等聚成合力,形成超强的传播力
复合媒体传播,是网络媒体得以兴盛的特有条件。网络媒体除了新闻资讯频道外,还有多种传播手段,如博客、网络社区、论坛等。近年来,微博兴起,成为一种日益强势的传播方式。它调动了公民(事件的亲历者)的报道热情,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形态。
二、疏导机制
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危机事件,除了参与新闻报道,更重要的是引导网络民意,为公共危机事件非冲突解决创造平和的舆论环境。这主要包括:
1、成为公民言论表达与讨论的平台
美国学者J?A?巴隆在《媒介接近――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指出:一般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大众媒介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①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渠道,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
从网民热衷讨论的话题来看,视角越来越集中于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等问题。这些公共性的话题往往能吸引大批的网民参与其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2010年唐福珍案”中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呼吁、“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驾车撞人案”对校园安全的呼吁等。
2、成为舆情反映与收集的平台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②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媒体一是坦诚地向社会、公民反映舆情;第二是收集舆情,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如人民日报社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并创立了人民网舆情频道。其推出的“论坛热帖排行榜”、“论坛聚焦”、“博文推荐”、“舆情案例”、“地方舆情实战”等栏目,以及“地方舆情能力排行榜”、“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等,都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窗口。
3、注重舆论疏导的方法
首先,网络媒体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用真实、理性、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抑制失实、违法和破坏性的言论。其次,发展重点论坛,培养意见领袖。针对网络传播对象分众化、网络传播方式个性化等特点,网络媒体要仔细研究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根据不同受众制作不同内容,根据不同接收习惯制作多种传播方式的内容。
根据网络传播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发挥“议题设置”的作用,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广大网民共同关心的社会公共利益上来,减少“庸俗、低俗、媚俗”内容的传播。同时,网络媒体特别是我们的主流新闻网要放低姿态,学会与网民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互动。
三、预警机制
网络媒体发挥社会预警职能,是指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对网络言论有效甄别、科学分析,发现处于酝酿状态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的行为。与报道机制不同的是,预警机制侧重于通过表层现象发现深层问题,有一个推论的过程。这个敲警钟的过程,目的在于指引社会公民和公共部门采取对策。
1、肯定网络媒体预警信息的传播价值
有一种观点认为,预警类信息是传播社会恐慌,惟恐天下不乱。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社会公众心理的动荡不可避免,心理层面也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浮躁因素。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渴望预先了解“变”,并寻求应变方法的心态,成为预警信息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
上海高层住宅楼大火事故、舟曲泥石流灾害、玉树地震、毒奶粉事件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在令公众不安的同时,也令全社会范围的危机意识升温,其对生活信心的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这就需要预警信息,提醒政府和社会针对可能出现的某种危机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消除公众的心理忧虑和恐慌。
2、网络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
首先,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动态,要有前瞻意识,从这些舆情中分析社会的运转态势,以及存在的隐忧。
其次,要有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网络媒体在预警过程中,应当体现人文关怀的诉求,以人为本考虑问题,始终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放在首位。
第三,预警信息内容要贴近实际,关注公共利益。媒体预警的内容,应该为大众所关心,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握,有些信息可以直接呈给政府部门,避免造成大的社会心理动荡。在信息真伪的甄别上,要先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
3、网络媒体的公民危机教育
公民危机教育,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危机应对意识和防范意识。网络媒体利用其资源信息的广袤,受众群体的众多,受众参与的便捷,适时地开展公民危机教育,对于提高公民预警意识,以及全社会的危机防范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第一,通过案例分析、解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川汶川地震过后,国内许多网络媒体如新浪等邀请了地震、地质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线访谈,并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帮助解疑答惑,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第二,网络媒体要始终把公民危机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报道题材来处理,给予充分关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付宏详副教授认为,我们学生和公民应对危机的素质高一些、相关知识多一些,会大大减少各种突发性危机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③
参考文献
①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②李勤,《新闻传播环境优化对知情权的保障》[J].《当代传播》,2004(4)
③樊金戈,《全民危机教育迫在眉睫》[N].《中国青年报》,200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网络媒体 机制 危机 网络媒体与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机制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我国最大的公共危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