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网新闻专题的贴近性_贴近的近义词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坚持新闻内容的贴近性,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人民网“两会”新闻专题为例,分析在人民网新闻专题报道中所体现出的“贴近性”原则,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网 新闻专题 贴近性 “两会”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而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达到77.2%。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新闻的途径是网络,而非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握网络新闻,将其做大做强,使其在成为舆论宣传前沿阵地的同时,也能让百姓喜闻乐见,这是摆在所有新闻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网络社会是一个舆论分散的社会,而舆论的分散不利于社会的聚合,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带来社会的崩溃,所以网络时代仍需要主流舆论。这样,传统媒体网站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人民日报》创办多年,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依托《人民日报》建立的人民网,其新闻价值取向遵循了《人民日报》的标准,这使其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此基础上,如何能够把新闻做“活”,让百姓喜欢看,就是关键所在。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灌输式”的报道,模糊淡化了“传”和“受”之间的界限,使传者和受者处于对等的地位。人民网在确立自身定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也借助网络媒体这种特殊优势,坚持着大众网站的特色,切实体现了“贴近性”的原则。
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网络新闻媒体在特定的新闻或者信息主题之下,建立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新闻报道形式,与日常程序化的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呼应,也是网络新闻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一般对某一新闻事件在时间进展、背景资料、主题相关人物等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上作全面的介绍、报道,让受众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①基于以上优点,网络新闻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报道方式。
依托母体《人民日报》建立的人民网,沿袭了母体的风格,其新闻专题具有权威性。“权威”是对重大事件报道的可信度,“贴近”是对百姓的关心和关注,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权威性的专题都是重大事件,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而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件也正是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具有权威性的新闻如何报道,是高高在上还是亲民近民。选取与百姓相关的“点”,时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这是新闻专题报道具有贴近性的关键所在。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三位一体的。好的新闻专题必然是与我国国情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实际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本文没有将“三贴近”原则分开来谈,而是将“三贴近”原则合而为一,就新闻专题选题的“贴近性”一点来谈。
具有贴近性的新闻专题要牢固树立“受众本位”的观念,紧扣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策划,真正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媒体在报道前要充分考虑媒介的报道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需要,能够满足哪些受众的需要,满足受众哪些方面的需要,能否为受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以“两会”专题为例,人民网的报道并没有把会议的条文生硬的搬上网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全面、详细的解读。
早在2001年,人民网“两会”专题就开设了代表委员服务信箱、网友点题、我的提案、我看两会和两会论坛等5个互动栏目:“代表委员服务信箱”是为代表委员提供资料查询等服务的专门信箱。“网友点题”是请网友就“两会”或对某个代表委员提出问题,人民网再安排记者做专门采访。“我的提案”是让网友假设自己是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提案。“我看两会”则是让网友通过电子邮件,谈谈自己对“两会”的希望、建议,对自己关注的代表委员说几句心里话。“两会论坛”是邀请代表委员与网友在线交流,共商国是。②可见,十年前的人民网新闻专题就已经关注到百姓的表达需求和参与需求,设立的互动栏目既吸引了受众,也体现出极强的贴近性原则。
2003年,人民网新增特色栏目,再造报道亮点。《两会特刊》,是人民网精心策划的一个栏目。3月3日正式推出后,每日1期,每期1个主题,围绕当日“两会”热点问题,对重点报道、代表委员的观点进行组装、编辑、加工、集纳,栏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是当日“两会”报道的“精华版”。共推出16期,如“总理报告充满激情”、“中国外交刚柔并济”、“新型政府呼之欲出”等,受到业界广泛好评。《两会新面孔》中对第一次当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用档案式内容结构进行介绍。《热点三人谈》就某一个热点问题,请代表、委员、嘉宾对话,是深度报道活泼化的一次成功探索。“网友一句话”是从网友来信中选编一句精彩的话,每天集纳十条左右,虽简练,却道出了网友的心声。③不论何种“亮点”,目的都是为了让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愉悦的形式,了解到两会最多、最关键性的内容。而这一目的的出发点正是将“受众”放在了报道的最核心部分,时刻以贴近受众为新闻报道的准则。
再来看2007年人民网两会的报道专题。进入两会专题页面(见图一),可选择“进入人大专题”和“进入政协专题”,两个专题分别设置,方便了浏览和查找信息。首页的页面设计契合中国特色,以红色为背景,充满了喜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在页面上有一缕温暖的阳光,随鼠标的移动而移动。这样小小的一个创意,让人感到了温暖和亲切。进入专题后,人大和政协两个专题分别设置了会议进程、现场直播、高层动态、基层之声、代表履职、代表建言、两会播客、两会博客、嘉宾网坛、网民议政、议案追踪、议案集粹、新闻发布会、媒体视点、听民意、答民情、面对面、手机报、图片、花絮、资料、调查、文件报告、印象两会等二十四个专题栏目,这些专题都是面向群众,贴近群众,解答疑问,解读两会。
人民网还办起了“新闻会客厅”,多位代表、委员通过镜头与网民“面对面”。《印象“两会”》主题摄影作品征集评奖活动是人民网推出的一个新栏目,颇具新意。
该栏目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与“两会”主题相关的摄影作品,意在以图片形式集中、生动地呈现出“两会”的盛况。图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两会”的丰富多彩,呈现出普通民众的感受。例如照片《小记者采访讨论会》,《老妈上网为两会》,《坐着轮椅参加讨论》,《“两会”老友喜相逢》,《我和总理合张影》,《中国人的名字不好认》等都是既朴实又亲切的新闻摄影作品。其中,《中国人的名字不好认》(见图二)获得比赛一等奖。这样的专题从侧面和细节反映了“两会”的情况,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选题新颖,贴近百姓。
2010年“两会”时,人民网新闻专题匠心别具地推出贴近性极强的“大画两会”漫画专栏。“大画两会”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两会”新闻专题贴近性的一个典范。
首先,从漫画内容来看,都是社会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高房价”、“收入差距”、“官员读博”、“收入分配”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百姓最想了解和解决的,因此,漫画选择这些内容作为主题,让百姓真正感觉到“两会”是在想百姓之所想,媒体也在急百姓之所急。
再从形式上来看,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需要用图片不断刺激受众的眼球,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因此,将“两会”的重要议题用漫画这种浅显直观、鲜明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感知与把握,理解与接受。另外,在每幅漫画的下面,还配有对漫画主题的简短解释说明,让受众对漫画内容进一步的把握。
例如漫画《灰色收入?!》(见图三)配发解释:12日,全国人大下发《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其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这一段,将把“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改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的表述被删除。这一解释让受众对什么是灰色收入,国家对于灰色收入的态度都更加明了。
通过漫画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人民网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两会”探讨的焦点内容生动明了的呈现在百姓面前,希望百姓能从中体验别样的“两会”,感悟民生的期待。而这也正体现出人民网在新闻专题贴近性上所做的努力。
能否贴近受众需求,是网络新闻专题能否长盛不衰的关键。上文中提到的专题和照片都很普通,但因为这些普通的专题和照片切实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在普通之中又透出了别致。只有在新闻专题制作中切实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够真正为受众提供具有鲜活感和冲击力的足够的信息量,才能够制作出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专题。
参考文献
①陈彤、曾祥雪:《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3
②③陈智霞,《网络新闻专题走在创新的大路上――人民网“两会”报道回顾》[J].《新闻三昧》,2004(3):6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网 浅析 贴近 浅析人民网新闻专题的贴近性 与人民网新闻专题的贴近性 以两会新闻专题为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