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的几条途径】 怎么形容亲和力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军事新闻学是以军人为报道对象的学科,军事新闻充满了战场的火药味、战壕的硝烟味,战士的汗酸味,这是它的本义,但军事新闻在着力反映军营生活阳刚之美的同时,还应重视人的情感沟通,努力增强军事新闻人物的亲和力,使之更贴近受众,吸引感染受众。本文着重阐述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军事新闻人物亲和力
部队工作常年累月日复一日,有句玩笑话,去年的新闻今年拿来一样能用,无非是征收新兵、欢送老兵,复员转业加训练。这种说法其实忽略了“人”――这一新闻报道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新闻人物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呢?
一、增强典型人物的可信度
曾经一段时间,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塑造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一说起英雄,心里的神秘感油然而生,没有儿女情长,只有豪言壮语,只会自我牺牲等等,比如写到廉政典型,就是一心只为事业,不顾家庭,不顾身体,塑造谁就把套子往那个人身上套,那么多人写出来都像一个人,摆脱不了千篇一律的窠臼。貌似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实是不合实际的“典型特征”的叠加。这样塑造出来的高大全的典型,片面夸张,离受众距离远,失去了人情味,也是不符合科学的生活和工作观念的,受众先产生了质疑和抵触,这样的报道宣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所有的新闻人物,归根到底是人,必然要带人情味。全军学雷锋标兵丁红军一次做报告时曾这样说过:“我第一次在火车站帮助一位山东大娘时,首先想到的是她像我的妈妈,如果我妈妈在旅途中碰到了困难,也有像这样的人去帮助,那我今天做的这件好事就是给我妈妈做的。”这样毫不华丽的语句,淳朴的感情,并没有标榜什么崇高的精神,但叫人感动。如果塑造典型人物时总追求望尘莫及的形象,读者就只能选择放弃阅读,甚至敬而远之。这就造成读者与英雄之间距离的遥远,因此对作品中杰出代表的一些所思所为难以理解,这样的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态度如果诚恳,人的情感就能被牵动。新闻报道需要“以情感人”,也需要“以诚感人”。“人无信而不立”、待人以诚,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一个一直对人诚实、一诺千金的人,他就能让人产生信任感。时间长了,别人内心就会建立一种信任心理。相反,一个不诚实的人,哪怕是一次过失,人们也会形成强烈的质疑,从而产生戒备心理。
二、写出新闻人物的真实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人物宣传的基础。更是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新闻记者而言,增强军事新闻作品的真实感有很多途径
一是要体现新闻真实感,就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获得鲜活的原材料。要体现新闻作品的真实感,记者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不会获得事件现象和全貌的第一手材料;没有记者深入细致由所见到所思,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就不会对事实有全面的认识,也不会对事实有更深刻的体会,甚至连事实的真实性都保证不了。只有真实的作品才有力量才有魅力。
二是要实现新闻真实感,就要采取亲身体验的采访方式、第一人称的记述视角。记者是新闻事实和受众之间的桥梁,通过记者的报道,把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因此拉近事实报道和受众心理之间的距离,就是记者需要多思考多下功夫的地方。《解放军报》记者高艾苏写的《雄兵乘风从天降――空降兵伞降训练亲历记》,就是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高空环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把所见所感所想真实的表达出来,如他文中对跳伞训练时,从高空落下那一刻的细节描述:“伞兵跳出机舱是啥滋味?实在地说,那一瞬间我感到像坠入无底洞。呼啸的风吹歪了我的脸,身体每秒50米的速度砸向大地,1秒、2秒、3秒,我头脑里一片空白。仅4秒钟,主伞张开,我的腰被狠狠地闪了一下,抬头看:一朵迷彩色的伞花已经和千百朵伞花一起绽开。”
三是要获得新闻真实感,就要恰当使用背景材料,作为相关信息的有力载体。有的读者看完一则新闻报道后,常常云里雾里,这是由于受众对于新闻作品中提示情节和脉络的关节点并没有理解,以至于看完后也说不清事实的前因后果。背景材料是新闻报道中经常采用的写作方式,加入与事实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受众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减少接受信息时的精力消耗。另外,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任何新闻报道也只是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最后,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不能脱离开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因素。因此,背景材料对于保持事实的连贯性和全面性是不可或缺的。
三、写好新闻人物的细节
一件小事,往往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通过“细事小事”去写人,能够拉近报道对象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新闻人物的形象触动读者的感情。要刻画出有血有肉,有个性,有品德的“圆形”人物形象,离不开生动感人的众多事实。没有这些生动感人的事实,人物形象势必干瘪,何谈感动读者,何谈真实可信?组成这些生动感人事实的,小部分可以是超越常人的伟大举动,然而更让读者感动的应该是日常生活中一连串普普通通的细节。这些细节亲切可感,更容易在读者心中产生真实的魅力。如新华社记者黎云的《青青秋禾――走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女教授马秋禾的幸福生活》在报道生活中的马秋禾时,写道:“在马秋禾家里,有一条不同的围裙,上面缝了好几个口袋。马秋禾说,这是用来装手机用的。马秋禾烧得一手好菜,每天给丈夫做饭是她的爱好,只不过要把手机随时带在身边,兼顾一下工作和生活。”通过围裙上的口袋,表现出她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卧病在床的丈夫,生活不易。但她爱岗敬业、乐观生活的思想情操也通过这一细节表达出来,读者深受感染。
另外,写好细小事,还要善于“以小见大”,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通过“沙里淘金”努力挖掘出独到的见闻,把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平凡事”、“平凡人”中的“不平凡处”体现出来。总之,抓不住细节就抓不住精髓,抓住了细节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一个小细节,哪怕是军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口头禅,都会立刻使人物“活”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四、展现新闻人物的个性魅力
在军事人物宣传报道中,我们常常觉得军事人物没有宣传的优势;在军事人物宣传报道时,又常常陷入“千人一面”的窘境,军人的品格特征似乎就那几个:不怕苦不怕累,忠于职责,勇敢忠诚等等。如果我们无法在军人的共性品格中寻找到每个个体的个性魅力,就无法刻画出使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就无法拉近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军事新闻人物,他们首先是普通军人中的一员,然后才是杰出军人的代表。在他们平凡的军旅生活中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同时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经历过攻坚克难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疏忽失误失败的教训。吃着五谷杂粮,尝过酸甜苦辣,在日复一日艰苦单调的训练中执着努力的形象,往往比不平凡,不失败的英雄更让人“难以释怀”。人性如此丰富和复杂,在报道军事人物时,我们不妨也报道一些在一个人身上同时“纠结”的个性特征,如沉着稳重与轻率莽撞相伴,当机立断与犹豫不决相依。只有这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真切切、可感可摸的英雄形象才会呼之欲出。然而,这并不是非要把众多缺点和毛病堆加到军事人物身上,而是通过多角度和多侧面的叙述描写,甚至是反面衬托,去刻画人物形象,使崇高的人性和时代精神共同在军事新闻人物的报道中闪烁出真实动人的光辉。
参考文献
①郜名芳,《关于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2001(8):6-8
②陈航,《怎样看待军事新闻的军事特点》,《军事记者》,2003(6):20-21
③庄颖娜、李一非,《真实性与真实感》,《军事记者》,2003(4):43-44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亲和力 几条 途径 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的几条途径 军事新闻学概论 试论穆青的军事新闻思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