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但在过去漫长岁月中,人类面对自然的一切赋予和恩赐,肆意掠夺、肆意挥霍!于是,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埋下了处处祸根: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污染、物种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己是千疮百孔、伤痕斑驳。于是,人们开始呼唤保护环境,建立“绿色家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难以换取持续的经济繁荣,难以确保永恒的生命延续;也正是这种清醒,使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旋律,进而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必然选择
  1、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们顺从自然、敬畏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和谐”的平等共生关系。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手工业的兴盛也曾对环境造成了局部的破坏,但其破坏程度尚在生态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和谐中出现了对立的萌芽。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这一阶段崇尚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提倡物质生产至上和消费至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对传统文明进行了全面反思。正如英国学者H?托勒在《贪婪的社会》一书中说:“工业化社会在采取各种手段来争夺财富的狂热举动中,忘却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工业文明在带来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这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具有三个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生态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潮流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和飞越。
  2、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比如,战国时期《太公六韬》有“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因为春夏树木刚刚复苏生长。那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而荀子更是把维护生态平衡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起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道、佛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999年,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就曾说过“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实际上已经把生态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大厦。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质阶段。
  3、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匮乏,耕地不到世界总量的10%,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人均占有量更低,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森林不到20%,草地、淡水资源为3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全世界第一,中国的外汇储备全世界第一,中国引进外资全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煤炭、石油、钢材等能源消耗全世界第一,建筑材料消耗全世界第一,原材料进口全世界第一。欧美发达国家算过一笔帐:中国如果在25年内仍然按照现在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实现现代化,那么,会消耗掉全球今天粮食总产量的2/3;原油总产量的25%;煤总产量的30%;汽车总产量的38%;钢材会超过西方所有工业国家产量的总和。这样,中国需要1.2个地球来支撑。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1、进一步转变生态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人定胜天”等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30年里集中体现,30年的成果与30年的污染。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全部处理当年环境污染,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每年还需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
  因此,在价值理念上,我们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唤起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以不断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用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促使政府部门及相关决策者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根据我国实际需要,抓紧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
  2、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
  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必然要走向资源枯竭,我国GDP占世界5.5%左右,但同时,却消耗了全球8%石油、10%电力、19%铜、20%铝、26%的钢,37%的棉花和47%的水泥。据国家发改委报道,目前每百万美元GDP能耗,中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近几年,我国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是“三同步”的,GDP增长10%,能耗增长10%,污染物排放量也差不多增长10%。如果不能提高能源效率,到2020年,中国现有45个主要矿种将只剩下6个,石油将60%以上依靠进口。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而生态文明则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在生产方式上,必须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化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主要表现在:一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区域之间,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二要以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合理循环利用废物、最小排放污染物、最低危害人和环境为前提,努力突出和展现洁、净、绿等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
  3、进一步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要目的,往往忽视消费引起的生态后果,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则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既要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提倡和发展绿色消费。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递绿色消费信息,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建立绿色消费结构,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更多的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壮大绿色产业,并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品的检验检查,保证绿色产品大行其道、大获其利,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环保运动也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界之分,正在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生态文明下的进步,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自然”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进步;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社会―自然”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和谐发展 生态 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促和谐 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