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_浅析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试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以山东电视台各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为例,探讨其节目的发展特色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民生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民生新闻 特色 问题
一、媒介生态学概述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呈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其他人文科学渗透扩展的轨迹。“生态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摄自然与社会、生命与环境、物质与文化的理论观点,一种新型的世界观①,而“生态”观念也随之渗透到传播研究领域。媒介生态学分为两大部类,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存在问题。
国内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也已经出现,邵培仁教授最早发表了媒介生态研究的论文《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这些论文开了国内媒介生态研究的先河。孙旭培教授发表《文态平衡诸理论》,讨论新闻出版与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五种“文态平衡”理论。张国良教授也开展了媒介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例如《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童兵教授在论及中国传媒市场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态的概念。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媒介生态颇有见地的观点和思考②。
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看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是顺应了其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变动的内在需求,然而当电视民生新闻出现后,其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暴露出了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之,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解读电视民生新闻就是把研究民生新闻的着力点放在整个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上,探讨不同类型的民生新闻的发展特色和它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山东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特色
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不同媒体之间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多种媒体的包围上。报纸、广播、互联网,它们都以各自的优势与电视争夺着有限的受众与广告资源。除了这些外在的媒介环境中存在着如此多的竞争者外,电视新闻频道最大的威胁来自电视本身,电视同行间的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境地。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住自己特定的受众,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山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受众定位、栏目理念、播出方式等方面有以下特色:
(1)组合播出,维持高收视率
齐鲁频道推出“新闻接力100分”的理念,将《新聊斋》、《拉呱》和《每日新闻》3档新闻节目在17:00~18:40接力播出,形成了固定的新闻节目时段。《新聊斋》以评说时事为主,《拉呱》则更关注省内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每日新闻》则以“青春形象、新锐思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理念,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播报国内外的新闻。
公共频道从17:55~19:30播出《民生直通车》、《新闻女生组》和《民生三人行》3个新闻栏目,也形成了固定的节目组合。《民生直通车》的宗旨是“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关注的新闻主要以省城为主,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新闻女生组》以记者参与的方式讲述百姓的情感故事,展开“情感援助行动”;《民生三人行》注重挖掘趣味性的事件,进行故事化讲述。
这些时间段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黄金时段,但是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这两个频道现已形成各自固定的新闻时段,逐渐培养了受众收视习惯。各个栏目利用组合的模式,在频道中都维持了相对稳定的高收视率。
(2)采用“说新闻”的形式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
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较大压力的今天,受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情愉悦地接受新闻信息,而不喜欢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地“播”新闻方式。“说新闻”充分运用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解读的效用,使受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收视愉悦,拉近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富有亲和力且风格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使受众对主持人产生了亲切感。
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言人,也是节目的重要识别标志。拥有一个形象气质与节目内容、性质相符的主持人是一个成功节目必备的要素之一。这样的主持人更容易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可和接受,也更容易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拉呱》不仅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追求与受众欣赏口味的吻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大胆地起用相声演员出身的“小么哥”。使主持人的形象气质更接近节目的目标受众。在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中,主持人都一改过去新闻主持人西服、领带,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的形象,他们在主持节目时都表现出十足的幽默感与亲近性,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为观众说新闻。这种“侃大山”、“聊家常”的新闻播报方式对于讲述“身边新鲜事、稀罕事”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非常合适。它不仅使观众们感觉到这是一个讲述自己身边事的节目,更是一个自己人在讲述自己身边事的节目,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3)为民办事,增强节目的服务功能
与传统新闻相比,电视民生新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资源。当媒体关注市民生活的同时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时候,市民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增加,这种信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建设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学习不轻松、环境保护不到位、就业形势严峻等等,这都是广大市民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的困顿与难处,针对弱势群体面对的这些难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逐渐树立服务意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对一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不公正现象尽量作追踪报道,监督问题的解决。
《每日新闻》栏目中设有一个专门的 “为您办事”版块,该版块的主持人被誉为“小侠女”,专门为百姓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其他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也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帮忙”版块,如《生活帮》节目中,主持人被称为“帮主”,记者被称为“帮办”,栏目的宗旨也强调一个“帮”字。每天的节目中,观众可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给节目组,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主持人会为大家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同时这一栏目也设有一个类似于《每日新闻》中 “为您办事”的版块――“小鹿帮忙”,专门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媒介生态学把媒介看是活的生物,生存在适合其生存、发展、繁衍的生态环境之中,在媒介生态理论中核心的思想是生态位。用生态学中生态位的观点看,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民生新闻来说,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但是,电视民生新闻本身之间抢夺同一生态位的竞争异常激烈,各省台、市台陆续开办民生新闻节目,导致民生新闻节目过多过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
(1)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跟风一直都是中国电视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也是这样一种状况。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相对其他新闻类节目的高收视率,各个电视台及频道纷纷开办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省台、市台互相竞争,市台内部也在竞争,新闻素材雷同,版本却多样,对观众造成误导。同质化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传播环境失去了传播品种的多样性,传播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导致传播市场结构性失衡。作为省级电视台的两个频道,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有着相似的覆盖区域和受众群,以及近似的新闻来源,栏目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栏目版块类似、栏目性质相近、风格雷同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两个频道的新闻时段重叠,频道间竞争激烈。
(2)内容肤浅,市井新闻充斥其中
新闻是“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判断和行动能力③。而现实的电视民生新闻却时常背离了这一本质。通过观看节目,笔者发现,山东电视台的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井小事、奇闻怪事,大量十分琐碎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相似的内容如果每天都在屏幕上出现,会使观众感到节目缺乏新意。而且,这种报道只是对小事情进行简单重复的报道,而较少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3)越俎代庖,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电视民生新闻表现出来的太过浓厚的百姓代言人意识背离了、超出了它应有的地位与职责,对公众社会意识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媒体的职责是反映问题,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现实中一些民生新闻媒体和记者总是以“青天”自居,自诩为“正义的化身”、“无冕之王”,以强势者的身份来为百姓“讨公道”、“讨说法”。《每日新闻》中的“为您服务”版块就经常出现一些记者为百姓讨说法,百姓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找记者帮忙的情况。《生活帮》栏目更是如此,由于栏目重在“帮忙”,许多观众有一点问题,不是去找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而是找记者。小区的路不好走、等公交车困难这样的事都找记者帮忙。久而久之,会给百姓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媒体比找相关部门更能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市民在给节目打电话请求帮忙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说,媒体比我们老百姓说话更有力、更有用。这不应是新闻传播所追求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
③费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等译: 《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99页
(作者:均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 民生 节目 浅析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安图电视台民生新闻 揭阳电视台民生新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