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美历史篇一:中美历史之比较
中美历史之比较
美国的殖民时代, 1620年12日, 一群不堪忍受迫害, 要求信仰自由的英国清教徒, 达成一艘五月花号帆船, 横渡大西洋来到今天美国波士顿附近的普利茅斯, 经过大约100年时间, 到了18世纪30年代, 英国经过同荷兰, 法国的激烈争夺, 建立了13块殖民地。后来英国在经过了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 虽取得了胜利, 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 导致国库空虚, 加紧剥削和压迫北美殖民地的英国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781年英国战败,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
中国的半殖民时代,光绪帝主张维新变法, 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势力, 不过在国内外政治形势对袁极其有利的环境下, 袁通过其高超的政治手腕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当上了袁大总统, 但是历史的前进不会长时间的给予落后野心家机会, 革命势力最终推翻了袁世凯。 再后来中国出现了几十年的战国时期, 期间军阀混战, 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势力范围, 企图瓜分世界,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形势下, 在苏联的支持下共产主义进入中国, 再经过了近十年艰难的发展最终将蒋介石打退到台湾, 统一中国大陆,1949年中共建国。
美国独立之后, 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至1860年工业总产值升至世界第四位, 仅次于英法德三国。从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到1860年一共是71年。
中共建国以后, 虽经历了三年天灾与人祸,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 于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升至世界第四位, 仅次于美国, 日本, 德国。从中共建国到2009年一共是60年。从中共建国到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比美国少用了11年, 可是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 如果比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话, 中国速度其实并没有领先美国。
南北战争后, 美国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 至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等国,从第四位跃居到第一位共用了30年。
政治改革之后, 中国经济也许会得到更巨大的发展, 也许用不到30年中国的经济文化实力以及综合世界影响力也将跃居第一, 观察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内外民主呼声高涨), 不久的将来, 中国定会是一个更加民主而富强的超级大国。
万历的失败:读《万历十五年》 / 李对龙
2009-03-06 21:15 | 阅读(1450) | 标签: 万历十五年
公元1620年的阴历七月,已御宇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终于龙驭上宾。对文臣们而言,表面上的悲戚当然是必需的,但这位与他们消极对抗了三十年的皇帝的死,也着实是件可喜的事情。
万历就这样背着“庸君”的骂名离开了人间。大明朝也已走到了尽头,继任者们对先皇遗下的这个烂摊子已束手无策。史书上说:“明之亡,实于万历。”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指出,万历皇帝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已,明亡早已无可避免,他根本左右不了全局。
在中国的封建专制帝国里,政坛就好比是戏台,皇帝是主角,成千上万的文臣是配角,最底层无数的老百姓是群众演员。在这个戏台上,“主角”要想维护自己的主人公地位,就必须协调控制“配角”,也间接地协调控制“群众演员”。所以,处理“主配角”的关系是戏台上的主要“戏份”。
但明朝这张戏台比较特殊,为了省心放心,皇帝自招了许多特殊的演员来充当“配角”——太监,他们的主要“戏份”就是监视文臣。有这么多半路出家且身份十分不“文雅”的“特殊演员”,来与文臣这些“专业戏剧学院”毕业的“优秀演员”抢戏,两者之间的矛盾自然是不可调和的。
正如黄仁宇所说,明朝初期,刚刚建立的文臣集团还不足以公然与皇帝对抗。 但到了中后期情形已大不一样,文臣集团早已羽翼丰满,他们终于有了与皇帝对抗的资本。而皇帝要想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就不能大肆削弱这种资本,这正是皇帝们最苦恼的地方。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决不能让文臣们团结起来对付自己。而幸运的是,历朝历代的文臣都是很喜欢且很擅长窝里斗的,皇帝的任务就是以居间人的姿态恰到好处地处理文臣们的矛盾,暂时解决问题却又不至使矛盾消失。
不幸的是,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却是文臣们共同的敌人,他们绝不容许这群非正规化的“演员”与自己“抢戏”,且是演“对手戏”。因此,一旦厂卫机构与文臣集团矛盾激化,四分五裂的文臣们就会立刻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而他们真正所“仇”的正是太监们的“后台老板”——皇帝。
设置并倚仗上不了台面的厂卫特务机构,不注重宠信治国的主力文臣集团,不利用文臣的的内部矛盾控制他们,反而让其团结一致对抗自己,这正是明朝皇帝们的最大败笔。因此一旦羽翼丰满的文臣集团团结起来,万历皇帝就真成了工具。
一直依赖厂卫特务机构的万历,掌权后并未特别宠信文臣中的某一人或某一派系。他对首辅申时行倒是很信任,但此人是位诸事求和的“和事佬”。因此一旦君臣间出现摩擦,万历在文臣中就决无内应,这也很容易导致文臣集团对他的团结对抗。
比如在处理立嗣一事上,假如万历在文臣中有一个死心塌地的派系,他完全可以与他们演一出“双簧”,让他们把废长立幼之事于朝堂之上谏言于自己。大臣中间势必会形成赞成派和反对派,实际上的当事人万历却成了充当“裁判”的居间人。几经周折,若赞成派获胜万历就可如愿以偿,反对派也不会暗地归罪于他,若反对派获胜万历也不会成为文臣们的众矢之的——他万历两头都会是“好人”。但实际上是,在此事上整个文臣集团都成了反对派,只有万历是赞成者。
孤立无援的万历皇帝最终在立嗣一事上得罪了整个文臣集团。心灰意冷的他由此开始了与
文臣们长达三十年的消极对抗。1620年他的死让文臣们暗地高兴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而大明朝也已彻底虚脱。
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却只有不择手段者才是强者。所谓的“明君”,只不过是深谙此道者罢了;所谓的“庸君”,只不过是不善此道者罢了——此即我们整个帝国史的“非常道”。
万历的失败,也是整个帝国史的失败。
2006年4月26日
泰昌朝,1620年8月至9月
尽管万历朝的最后几年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造成了灾难,但1620年的大多数敏锐的观察家完全不相信王朝已经没有希望。不过他们知道面临严重的问题。例如,在1620年4月,自从1618年东北的军事情况变得严重以来,第三次增加了田赋。②道万历皇帝的内库决不是空的,他只不过拒绝用自己的钱财来保卫这个帝国,因此举国上下对这次增加田赋都很不高兴。1620年夏,御史张铨代表他的许多同事率直地警告皇上说,继续加赋不能解救辽东,但能耗尽国家剩余的财力,从而为内乱创造条件。①张铨在1621年慷慨就义,因其忠勇,死后受到朝廷追赠,他并不反对军事行动本身。他只是认为,中国人必须在充分认识本朝有限的物力、财力的条件下去抵抗满洲人。鉴于明朝军队前两年在东北蒙受的灾难,①队中受到轻率分子有效的反对,最后给中国一方带来悲惨的结局。
虽然张铨的奏议对政府的政策没有直接的影响,他关于内乱危险的警告却不是没有根据,因为那时北京就接到报告,说中国北方出现了新的反政府活动的浪潮。许多这类活动是由所谓白莲教的成员带头的,白莲教是一个类似宗教的组织,在这个王朝的早期,它曾引起不小的麻烦,当万历朝后期山东和北直隶的经济情况开始恶化时,它再度变得活跃起来。①1620年8月18日去世之前不久,满洲军队继他们头年的惊人胜利之后,又在辽东各地对中国居民点和军队的前哨基地进行了毁灭性的袭击。
朱常洛登基
尽管有这些危险和困难,许多1620年住在北京的人(包括朝廷许可住在那里的少数耶稣会会士),把万历朝48年统治——其中许多年充满了争吵——的结束,看作是王朝从头开始的一个机会。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朱常洛(1582—1620年)身上,在经过万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在继承问题上的长期激烈争论之后,他于1601年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①的支持者希望他能迅速地完全改变他父亲的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进行他们认为必要的改革。他们没有失望。1620年8月19日,在万历皇帝死后仅一天和朱常洛正式即位前14天,从内库中拿出了白银100万两供边防之用。同时,取消了自16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引起争吵的矿税和商税,并召回万历皇帝派往各地督税的受人憎恨的太监。①我们不知道朱常洛是否根据他父亲的遗诏发出这些命令,因为据说万历皇帝在临死时终于承认了他的错误。在中华帝国后期,“遗诏”常常被窜改,以适合新统治者或朝廷重臣的需要和愿望。十分清楚的是,朱常洛继续使他父亲从前的批评者高兴。8月21日,他从皇室积蓄中又拿出100万两用于辽东。
新皇帝在1620年8月28日正式即位,按照惯例,在这种时候宣布下一个太阴年的第一天(1621年1月22日)是他的统治正式开始的日子。朱常洛选择“泰昌”一词作他的年号,它使人想起和平与繁荣。皇帝和他的顾问们用这种方式表明他们决心扭转王朝衰落的命运,这种命运笼罩着万历皇帝在位的最后几年。
泰昌皇帝登基后,在他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需要他迫切注意的,也许就是给帝国的官僚机构配备人员了。因为万历皇帝在他去世之前的二十多年中,对大臣们恳请他任命已经空出的职位,一直不予理睬。结果,到1620年夏,北京和一些地方的许多部门和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官纪不振,效率低下。新皇帝立即行动起来,恢复了许多人的官职,这些人有的是被他父亲革职的,有的是因对政府事务的处理不满愤而辞职的。在最先召回的人中有邹元标(1551—1624年)和冯从吾(1556—1627?年),两人都与开始为人所知的东林运动有联系。①这个“运动”实际上包括两个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织。第一个组织由不满现实的学者和退职的官吏组成,他们聚集在无锡附近的东林书院,从事讲学和哲学讨论,致力于促进整个中国社会在道德上的复兴。他们深信当时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是由于传统的儒家教育和价值观念的衰落,认为只有当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再次培养出正直不阿的官吏和学者时,才有可能恢复好的政府和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
第二个组织更具有政治性,以卷入朝中持续的党派论争的人为代表,他们企图恢复政府人员的正直。②治上的积极行动者。不论他们在具体问题上可能有多么大的分歧,他们在目标和理想上有足够的一致使他们的敌人把他们列为一“党”,在一个把忠诚、一致和政治上的团结看得很高的社会里,“党”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东林的积极分子以同样的方法回敬,他们在朝廷里同其他党派的斗争成为万历朝的一个突出的政治特点。①在这里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事实是,后来参加到东林事业中去的人,在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关于皇位继承的争论中,曾支持过朱常洛。当朱常洛终于登上皇位,虽然不确切知道他的政治意图,但他似乎是乐意慷慨地报答他们的。的确,在1620年8月和9月的一个短时期中,邹元标、冯从吾和他们的朋友们很像是控制了政府。
红丸案
这时灾难突然发生——至少对那些指望泰昌皇帝完成政府改革的人来说是如此。9月6日,在任命了几个东林党人担任政府要职后一天,38岁的皇帝突然患了重病。京城几乎立
即充满了关于一个暗杀阴谋和与此关连的宫廷密谋的谣言,据传这涉及万历和泰昌两个皇帝的后妃、太监和各种宫廷人员。
虽然不知道详情,但据说泰昌皇帝病后不久,一个同郑贵妃②(约1568—1630年,她的儿子在继承皇位上是泰昌皇帝的主要竞争者)相勾结的太监,给皇帝吃了什么药,引起无法控制的腹泻。皇帝暂时在床上继续做一些工作,但到9月17日,他衰弱下去,不久就开始公开谈到他的迫近的死亡。最后,在9月25日,他命令一个声称有灵丹妙药的次要官员将药送至寝宫。不顾大臣和御医们关于此药可疑的警告,泰昌皇帝服了两粒这个官员所进的红丸。他在第二天早晨黎明时死去,在此后好几年,称为红丸案的互相指控给政治辩论增加了党派色彩。①
移宫案
从泰昌皇帝生病的消息传开时起,朝廷的官员,包括忠于东林党的人如兵科右给事中杨涟( 1571—1625年)和御史左光斗(1575—1625年),②奸人之手。他们的担忧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没有母亲的14岁的太子朱由校(1605—1627年)①据说处于泰昌皇帝的宠妃李氏的影响之下。李氏有政治野心,皇帝死前不久有一次接见大臣,她闯进来,要求封她为皇后,这个地位将使她对继承人有相当大的法定权力。皇帝拒绝了她,这表明皇帝也不信任她。
当9月26日早晨皇帝的死讯传出后,杨涟、礼部尚书刘一燝(1567—1635年)②他大臣去到乾清宫,要求见太子。起初,他们的要求遭到同情李选侍的太监的拒绝。以杨涟为首的大臣们强行入宫,并查问朱由校的下落。一个曾经在别的事情上与东林党人合作过的太监,这时护送太子出来见他们。他被带到附近的文华殿,群臣在那里正式叩见他们的下一个皇帝。
宫廷里的政治斗争是邪恶的。李选侍拒绝离开乾清宫,虽然朱由校已经脱离了她的控制,但她宣称,太子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上都需要她的帮助和指点。但杨涟、左光斗和其他东林领袖不打算把太子交给一个他们根本不能信任的人,因为他们刚失去一个与他们志同道合的皇帝,为此他们曾等待了二十多年。左光斗指出,一个未婚男子和一个既不是他母亲又不是他父亲的法定妻子的女人住在一起是非礼的,他实际上是指责李选侍图谋篡位,像唐朝的武后那样。③这样的指责引起李选侍及其支持者的忿恨,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9月30日,她移居到紫禁城内的另一个住处。东林势力虽然赢得了一个重要胜利,但权力斗争并未缓和。实际上这桩移宫案只不过刚刚开始。
② 这个布告很可能对朝鲜人比对日本人更有影响。关于原文,见国史编纂委员会编:《朝鲜王朝实录》[93](《李朝实录》)(1400—1445年;第二次印刷,1603—1606年,摹印本,汉城,1968—1970年),30,第1—2叶。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31页。 ① 《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日本史研究,特别是关于它和中国、朝鲜和俄国的国际关系》[296](伯克利,1937—1940
中美历史篇二: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近代史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
1. 19世纪初期美国对华的主要政策是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主要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扩张重点还在美洲。
2. 19世纪末,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在华势力急剧扩大。其原因包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增强;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实力下降,且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3. 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积极扶植代理人。在国民政府时期,美在保障侵华权益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
4. 二战后,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长期处于极度冷淡的对抗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缓和政策,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开始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它看做“可能是—次广泛的中苏联合攻势的开端”,迅即命令第七舰队以“防止战争扩大”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从此,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和经济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此时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当时助理国务卿邦迪在 1966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产主义中国是我国对外政策今天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疯狂的问题。”当印度支那战争最为激烈时,美国派出军队50余万人,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历史最低点。
3. 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的地位受削弱。另外,越战后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促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与政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20多年对华全面敌对政策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1999年美、日研制针对中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领空撞毁一架中国飞机,再度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2001年“9?11”事件后,中国政府强调两国共同的反恐怖主义的立场又使关系重新走向缓和。
三、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在战略方面仍然需要中国,中国在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仍有平衡作用。2005年10月中旬以来,两国间的高级别交往频繁,这说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和
共同面对的挑战。在经济方面。中美的互补性强,双方构成了对方的巨大市场。在反恐怖主义和全球关注的其他共同问题上也有一致的立场。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
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总之,当今顺应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时促成中美关系发展的必要保证。
中美历史篇三:历史专题中美关系
历史专题中美关系
【热点分析】
中美两国是世界舞台上两大国,两国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影响重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焦
点。因此有关中美关系是历年中考的命题热点。由于本专题知识的综合性强,线索条理清晰,出现综合性的材料题、探究性题目的可能性很大。在对本专题的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建议按照美国崛起、中美关系、中美经济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三条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内在联系,以应对中考。同时还应注意与本专题相关的更多时政热点,如2011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012年习近平副主席访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
【命题角度分析】
角度一: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
角度二:以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为切入点,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 角度三 :将中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这个专题中考查。如近现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带来的启示等。
角度四:综合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
角
度五:以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为契入点,考察台湾问题。角度六:考查大国崛起之路。
角度七:结合习近平访问美国时所发表的演讲内容来考查相关历史知识。
例:习近平在演讲中说“希望美方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也希望美方切实履行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反对‘西藏独立’的承诺,慎重妥善处理涉藏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台湾、西藏)问题。
例:“努力深化中美合作互利共赢的格局。中美交流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扩大进口” 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
【考点梳理】
(一)美国的崛起历史
1.美国独立战争:
(1)时间、领导人:1775~1783年,华盛顿。
(2)《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3)双重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奴隶制的存废成为矛盾的焦点)。
(2)时间、领导人:1861年~1865年,林肯。
(3)性质和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资产阶级文献: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3.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美国1917年战争即将胜利时加入协约国,成为战胜国。
(2)一战后: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3)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内容:中心措施是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调整。其它还有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及兴建公共工程。意义: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二战中的美国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于1942年1月1日
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的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
5.“冷战”中的美国: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1)开始标志: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2)表现:①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
建立北约组织。(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相继成立。(4)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6.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问题等。
7.科技革命中的美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电力的应用上,领先世界,逐步成为头号经济强国。主要发明:爱迪生(电
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福特汽车生产流水装配线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电子计算机发明,信息时代。
(二)中美关系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一、1840----1899: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1、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
2、主要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
二、1899----1945: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实力上升;门户开放政策,膨胀在华实力。
2、主要事件: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一战期间,与日展开在华争夺。 1922
年,华盛顿会议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 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
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三、1945----1949: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2、主要事件:
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
四、1949----1972:敌视与对抗
1、原因: 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
2、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
的包围; 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
五、1972----今: 走向正常,矛盾不断
1、转变原因: 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 中国综合
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需要。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主要事件: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美国尼克松的助理基辛格
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共同发表联合声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
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
中美撞机事件;美国对台军售;【交流中冲突】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在上海召开APEC合作
峰会;
结论1: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
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结论2: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美
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
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还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今天,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
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结论3: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合作,已经并将继
续对亚太地区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开放问题】
一、美国崛起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振兴和发展①要取得民族解放和独立;②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③必须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科技;④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
二、中美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有哪些:
维护世界和平、消灭和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保护世界环境、反对恐怖主义、经济
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三、列举近些年中美摩擦的表现:
人权问题 、台湾问题(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美国对台军售,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对中
国售美商品提高关税,以保护美国货,违背世贸组织原则等等。
四、中美建交的评价和影响。
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成为中国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的大好机遇;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你认为美国政府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美关系
美国应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着
眼大局、立足长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进一步拓展各领域的合作和
交流;增进战略互信,确保中美两国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六、请列举出近现代史中“两国关系风风雨雨的”事例。
近代史时期,美国伙同其他列强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支持蒋
介石发动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七、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1)不利因素: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要对中国和平演变。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
人权和民主化相要挟,散布中国威胁论。③台湾问题,美国舍不得老朋友。
(2)有利因素:①中国巨大的经济市场。②中国战略平衡地位的加强。
八、谈谈你对发展中美关系的认识。
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稳定、繁
荣。我们应该以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以互利共赢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确保两国关系沿
着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正确轨道稳定发展
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经贸
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
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等。
【直击中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
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大国
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人物是谁?“宣布独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
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物是谁?解决“制度问题”的文献是什么?
材料三:“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
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问的长久都是空前的。”——《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什么?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什么?
(4)从美国堀起的历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5)从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你认为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借鉴?
2、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尼克松
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以上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领导者》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中美领导人的握手(如下图)。
(1)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签署的文件同意按什么原则来处
理两国关系?
(3)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
(4)材料二中的三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对其中反映的信息,最恰当的理
解是()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 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
(5)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恢复到邦交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中美关系的改善
有何历史意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