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性的篇一:历史性的握手
1
2
3
4
历史性的篇二: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例: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印度天气很热。有个人看破乐红尘,隐居在树林里,他唯一的衣服是围在下身的一块布。可是树林里老鼠很多,把他的围布咬破了,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只猫;猫要喝牛奶,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头牛;养了牛总要有人去看管,因此他雇了一个牧童;雇来的牧童要给他房子住,因此他盖了一间房子。那个隐士感慨地说:“我越想远离人间,世事却越来越多!”
分析:上例说明:①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离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②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探究:实践是社会性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仍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例2:通信工具:烽火台-驿站、驿书-电报、电话-网络。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鼓上蚤时迁,原稿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不令人满意。一天他正在伏案构思,忽然有人在门外一闪就过去了,走出门外一看,发现一只芦花鸡不见了,眼前只有李大,就想同他谈几句话,李大心虚,连忙把布袋里的芦花鸡倒出来,请求原谅。施耐庵知道李大是条硬汉,过去卖过私盐,跟随张士诚起义,兵败之后,逃回家乡,他家中有位90岁的瞎眼老母,因为家贫无法生活,才干出这下贱事。于是,施耐庵让家人盛饭上菜给李大吃。并劝李大以后不要再偷鸡摸狗了。他还说:“我有二两白银,用红纸包着放在正梁上,
今晚开个玩笑,你若能偷走,我就恕你无罪。”到了晚上,施耐庵早早把门窗关紧,拨亮灯光,两眼注视着大梁。其实,李大已埋伏在大厨后面,到了半夜,做了几声鼠叫,像跳蚤一样,蹿到了梁上,银子给他偷走了。施耐庵经过这一番实地观察,再改写“时迁盗甲”一节,终于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了。
评析:辩证唯物论认为,形成意识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客观条件:人脑、客观存在、实践。因为,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作家、画家只有认真的观察生活,被真实的生活所感动,进而熟悉了生活,掌握了生活,最后下笔才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唯其这般,才会有生动感人的佳作。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鼓上蚤时迁,原稿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不令人满意,他经过实地观察“李大盗银”再改写“时迁盗甲”,终于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郑板桥的《春词》全词共计56句,却嵌有67个“春”字,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流畅,给人们描绘出春暖花开时节天地间一片生机盎然、春光明媚的阳春景色。这是他春游时,面对无限的明媚春光,触景生情,即兴而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人的认识不是从天掉下来的,只有我们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平平常常的事认真观察,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来。
例: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例: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如果让他去做官,什么事情也处理不好;让他到国外做使节,不能独立处理面对的问题,这样的人,诗背诵得再多,有什么用呢?”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没有价值的。因此该观点倡导我们要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性的)来。作
为青年学生不能只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在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他人和社会奉献。
例:王充在《论衡》中的观点:“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他的意思是说,进山里看见树木,是长是短没有不知道的;到野外看见青草,是粗是细没有不了解的。然而不会砍伐树木用来作房子,采集百草用来配方调药,这是知道草木而不会运用。通人见识广博,却不会用它来论述事情,这叫藏书家,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能背诵《诗经》三百篇,把政治事务交给他,都干不了”的人,这跟那些见过草木不会采伐运用的人,是同一回事。
此外,为了说明学习的目的,孔子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从字面理解,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他人。似乎说古人非常自私,而当今的人倒是无私的;古人应该受到指责,今人理当予以称赞。
孔子的原意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是以之换取名利;而当今的人学习则意在炫耀自己,夸夸其谈,得到人们的赞誉。他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指导意义的。所谓为己或为人,是在告诉我们,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态度要端正。那就是我们的学习不仅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学,更应为奉献社会而学,积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辉煌的人生。否则,仅为增加自己的谈资而学,便形同禽犊,徒费时光,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历史性的篇三:第25课历史性的转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