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舆论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_正确引导舆论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媒体合格与否的第一位标准。特别是在当前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许多事情带有探索、试验、过渡的性质,是非利弊均在其中,政策界限有伸缩性,社会舆论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人们对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多样化,加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此外,新闻媒体本身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不仅在容量上有很大的拓展丰富,而且在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所有这些都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舆论导向不仅是一种政治导向,还包括经济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行为导向和知识导向等等,它是一种综合效应,是新闻媒体全部宣传、传递、服务功能的综合体现,是总体质量和品位的要求。我们知道,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新闻媒体报道什么、不报什么,哪些多报、哪些少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一个取舍和选择的标准问题。而最重要、第一位的标准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事实反复证明,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毫无疑问,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我们媒体从业者在这一点上必须保持清醒而坚定的认识。
当然,近些年来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并非十全十美,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有些问题虽为非原则性的,但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丝毫马虎不得、放松不得。曾有一项调查――1837名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态度。结果表明:认为报道可信的占24.2%,认为基本可信的占55%,认为不大可信的占3.2%,认为不可信的占0.4%。虽然认为新闻报道不可信的只占极少数,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仍然有一些读者对我们的报道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归纳一下,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过多的倾盆大雨式的宣传报道形式忽视了现代社会受众的实际需要和受众的兴趣特点及接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二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相对乏力,大而化之的空洞说教忽视了引导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群众不满意;
三是新闻报道在理念上存有简单片面的思维定势,顾其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是宣传成绩则掩盖问题,反映问题则一无是处,导致受众常有“以偏概全”的感觉;
四是过度重视上级满意,忽视群众评价,报道四平八稳、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是局部的,但也足以表明,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缺陷,而这些缺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新闻媒体在统一思想、传播文明、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等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的重要的舆论阵地,承担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新形势下,强调正确地引导舆论,从媒体报道的视角看,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与加强舆论监督的关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条基本经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深刻变革、昂扬向上、文明和谐、欣欣向荣的时代,满腔热情地讴歌它、赞美它,是媒体神圣而重要的职责。因此,大力报道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新事物、新气象、新变化、新典型、新经验等,以此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毫无疑问是新闻媒体宣传的主流。
那么,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不是就要放弃或者削弱舆论监督呢?正相反,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体现。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应当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广大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奢华之风和漂浮之风是深恶痛绝的,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必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事实证明,舆论监督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映群众心声的重要渠道。如果正面宣传抓得很紧而舆论监督不得力,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丑恶现象不给予应有揭露,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不进行曝光,那么,我们就难以从真正意义上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地站在党的原则立场上,真实、具体地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揭露在受众面前,让人们去分析、去评判、去思考,这样做,有助于推动实际工作,有助于取信于民,长期坚持下去,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当然,舆论监督绝不能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而应当有着明确的目的,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但是局部的和眼前的,更是整体的、根本的、长远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树立、鼓舞群众的信心;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是为了严肃法纪,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当前,开展舆论监督要严格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出以公心、针贬时弊、解决问题、有利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要求,认真把握好度,防止人为炒作。同时在具体操作中还要从整个宣传布局的角度去周密考虑,在篇幅、节奏、时机等方面处理得当,使之起到应有的效果。
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与报道热点、难点问题的关系。新闻媒体所从事的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讲政治。因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严格地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无条件地严守党和政府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不听招呼,各行其是等自由主义的做法必须坚决摈弃。但是,强调严守宣传纪律,统一宣传口径,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无所作为,对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一些突发性事件,采取回避的、视而不见的态度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是维护大局、增强引导力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在新闻报道中把中央精神和群众愿望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的新闻宣传常常会遇到大量的热点、难点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难点问题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显露,这些问题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同时又具有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敏感性强等特点。作为新闻媒体,必须直面现实,反映民生,绝不能不负责任地推托。现实中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少数媒体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简单的回避态度,群众对某些社会问题已经议论纷纷,可是在新闻报道中却很少做出宣传、引导;或者虽有报道,但与群众对事件关心的程度、关切的角度以及对信息总量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种反差的存在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什么有的时候读者反映我们的部分报道“不真实”?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报道不真实,而是因为我们的报道不完整、不全面。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对难点、热点问题的报道,包括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能像一般性报道那样按常规处理,而是要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科学把握宣传纪律与新闻规律、市场规律的契合点,反复分析、比较、鉴别,既敢于触及,又善于疏导;既把握来龙去脉,又弄清前因后果;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讲究策略,从而使我们的报道真正起到理顺情绪、疏导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作用,帮忙而不添乱。
增强报道的指导性与服务读者、提高可读性的关系。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反映,同时对社会舆论起着导向作用。强调指导性,就是要对社会舆论给予正确的反映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当前来讲,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指导性反映了我们的报道动机和意图,但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宣传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是建立在可读性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指导性毕竟是需要在读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
读者不大愿意看我们的某些报道,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报道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空洞乏味的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多于言之有物的入情入理的循循善诱;抽象干巴的文件材料照抄,多于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事实的报道;领导人一般活动和部门正常工作的报道多于来自基层的、来自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的再现,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进媒体的宣传报道方式,媒体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研究读者的心理、心态和情绪,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要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反映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把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吸引人、感染人,努力从根本上变单调平庸、苍白无力的报道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报道,从而使我们的新闻传播富有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指导性和可读性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包含指导意义的可读性,是高品位的、真正为读者喜爱的可读性,这样的可读性,可以提高媒体的声誉、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片面的可读性只能是庸俗的可读性,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迎合”,最终只能失去读者。■
(作者单位:《江淮》杂志社)
相关热词搜索:几个 舆论 引导 正确引导舆论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媒体下舆论正确引导 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