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特色优势|优势挖掘心得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地方电视台处在基层,最大优势是能接近当地群众。地方电视台要成为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创新
近年来,驻马店电视台围绕各时期热点、难点、亮点,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采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如,2004年驻马店市平舆县发生禽流感疑似疫情后,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疫区进行跟踪报道,及时采发动态消息,现场了解疫情,详细记录疫区现场扑杀、焚烧、隔离、道路设卡等一系列一手画面资料,先后采写80余条有关禽流感防治方面的消息,有效地起到解疑释惑、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积极效果。其中《河南平舆县多策并举严格防控禽流感》《河南平舆:文化宣传队进村宣传禽流感防治知识》等5条新闻消息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重要位置播出,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是增强宣传效果、提高宣传水平的有效途径。推进“三创新”,就是要不拘一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新颖别致,改变地方台的一些节目、作品肤浅,表象地照抄生活等现象。近年来,驻马店电视台在“三创新”上不断探索,定期都对所有自办栏目、节目进行改版,力求出新、出彩。如我们的名牌栏目《天中大擂台》每年都根据观众要求进行改版,现在这个栏目充分体现了观众参与性,每期都由观众主持、观众打擂、观众做评委、观众自娱自乐,深受观众欢迎。
“三贴近”的一式三招
因为地域的限制,地方电视台影响范围远不及中央台和省台,地方台要善于扬长避短,多关注本地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多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多报道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在坚持“三贴近”上,地市级电视台首先要教育广大采编人员,在日常宣传工作中自觉做到“三贴近”。我们立足驻马店市是“梁祝故里”“盘古之乡”“嫘祖故乡”“重阳节发源地”的实际,创作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文艺作品,推出了一批栏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俗语说:“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只要紧紧围绕这个优势做文章,在时代大背景下审视当地的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习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态,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
其次,要造就一支躬身实践“三贴近”的编辑记者队伍。这需要重点解决好他们中存在的五方面作风问题。一是缺乏实事求是,遇事不认真调查研究,偏听偏信的作风。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不下心思踏实开展工作,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浮躁作风。三是追求安逸,贪图享受,不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作风。四是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马虎、敷衍了事的作风。五是凡事不求甚解,缺乏对社会变化情况和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基本了解,底气不足的懒散作风。
再次,坚持“三贴近”还要抓文风的转变。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脚印要留在基层,笔头要对准百姓。转变文风还要求记者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要有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制度,如对来自生活、群众和一线的新闻节目提出比例要求,实行量化管理。
立足正面引导改进舆论监督
在实际的舆论引导过程中,地方台要立足于正面引导,不能只是简单地反映问题,而是要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增强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近几年来,驻马店电视台采制播出的《噪音扰民何时休》《关注群众吃水难》《千亩玉米田为何颗粒不收》等一批舆论监督节目就很好地起到了解决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功效。
开展舆论监督必须注重批评的社会效果,掌握批评的方法。一是批评要适度。首先要把被批评对象所犯错误的程度、事实搞清。其次要审时度势,掌握批评的时机。批评适时,可以事半功倍,促进问题解决,反之则事倍功半。二是批评报道要适量。批评报道的效果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典型程度的高低。三是批评要权衡利弊,把握报道时机。四是批评要实事求是。(作者是驻马店市广电局副局长、驻马店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时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对他来说非常新的消息和情况,我常年在基层调研,有一些记者看到的现象采访对象不了解,但又是他很关心和惊讶的。说出这些,会使采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代表委员开始时不太愿意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可以先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拉近距离。
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接受采访时较拘谨,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记者采访要有意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说:“在全体大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会在休息大厅短暂休息,此时气氛比较轻松,你也可看准某个‘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坐着,做到他旁边去休息,然后找机会攀谈,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在休息大厅,看到‘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可以先提出要和他们合影,要签名什么的,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待距离拉近之后,采访就很容易了。”
拉近距离也包括感情沟通与交流。采访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不应是简单的问与答的关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些代表时,不单为了某个特定的问题采访,而是主动与代表进行多方位沟通,倾听代表诉求,了解代表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代表着想。既能完成了预定采访任务,还有大量额外收获。”
以来自内蒙古的农牧民代表廷•巴特尔为例,他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区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呼吁。由于廷•巴特尔较内向,接受采访时较为拘谨,思路也打不开。任会斌索性抛开采访提纲,与廷•巴特尔聊起了草原、牧民以及牧区的生产、生活,渐渐地廷•巴特尔精神放松了,话也多了起来,与记者一谈就是近两个小时,收获颇丰。后来6条稿件中都用到了采访廷•巴特尔的素材。
拉近距离还包括尊重、倾听。记者与代表委员进行坦诚的交流,尽量少打断代表委员的思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与代表委员的采访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这样既可加深你对代表委员的了解,同时记者本身可以赢得代表委员的信任。”
八、见缝插针。
两会会期14天,要做大量精彩报道,还要为会后报道打下基础,关键要把握住点滴机会,利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楼道、房间、大厅、餐厅、车上等场所都可以成为你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两会,每个角落都有新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在委员驻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委员攀谈的机会,包括电梯里、大厅里注意观察,先注意看清委员的胸牌名字,然后再问他的提案主题,并尽量问到该委员的房间号码、手机号码。这样偶尔也能挖到“好料”,为后期采访积累后备资源。到代表房间去串门,聊议案、建议或具体政策的落地。就餐时,尽量创造机会和代表委员坐在一起,闲聊时,引导话题,由此曾报道过独家新闻。他在报道小组讨论时,先选择一个认为会“出新闻”组旁听讨论,再挑选一个可能会“出新闻”的组,放个录音笔,会后再听录音,以免错过“好新闻”。
九、预先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代表委员详细作答。如果仅仅依靠在人民大会堂前台阶上的“堵”或者记者招待会后的“追”,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因此,记者需要借用这些时机,为下次详细采访做好铺垫。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参加山西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京华时报》记者田乾峰在肖扬刚准备落座时,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提问提纲,递到他面前,上面非常礼貌地写着:“肖扬院长:您好!打扰您,我有以下几个问题想请你会后答复……”,文末,还订上了一张自己的名片。由于当时时间较少,肖扬建议记者换个时间采访。后来,肖扬还派工作人员核对记者的采访提纲。直到3月14日,肖扬再次到山西团参加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一次迎上去,说明采访意图,肖扬找到了田乾峰的提问提纲,欣然接受了采访。《京华时报》据此采写了整整一个版的新闻《“同命不同价”近期将改变》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肖扬兑现采访承诺》。
十、创造机会。
代表委员都是新闻富矿,一般来说,记者也别指望一次就把某个代表“挖干榨尽”,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主动创造和代表委员交流机会,以再次获取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与代表委员的交流熟悉,也能为会后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广州日报》记者唐迎春知道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是明星代表,在今年两会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下,拥有丰富的新闻源。3月2日,在采访写成独家新闻《广州即将推行全民医保》时,为了留下“后路”,在采访的同时问了方潮贵今年准备提交的议案,顺便借了他的U盘。第二天,又专程把U盘还给方潮贵,创造了又一个交往、熟悉的好机会。过了几天,就餐时,又主动凑到和方潮贵一起就餐,跟他约定采访“劳动和社会保障热点”。方潮贵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又出了一个独家新闻《广东将争取今明两年全部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记者在采访后,注意将发出来的样报或者播出时间及时反馈给代表委员,反馈过程也是交流的机会,代表委员们看到自己的言论刊登出来非常高兴,与记者也由生变熟,不少代表、委员后来甚至主动约记者谈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记者也能有额外收获。此外,写出稿件后,如果有很多涉及到使用直接引语时,必要的情况下要让代表委员审阅,一是防止稿件见报后引起代表不满,获得信任;二是也能创造再次交流沟通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挖掘 优势 特色 挖掘特色优势 优势挖掘 数据挖掘优势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