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现状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分析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东之能源外交和策略。中国目前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所需,以能源外交为主轴。随着在中东地区能源经济外交的深入和扩展,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虽然中国在伊朗等问题上与西方国家有利益冲突,但双方在中东有许多共同利益,包括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话,打击恐怖主义,确保石油安全等。
  关键词中国 中东 能源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4-0060-66
  
  一、背景介绍
  
  1956年5月30日,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东国家,从此拉开了中东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帷幕。至1992年以色列与中国建交后,所有中东国家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中东地区国家的关系发展迅猛。到了21世纪初,中国和中东的关系已日臻成熟。如果不了解中国对中东的政策就不了解中国外交的整体性;如果不了解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就不了解中东问题的全貌。
  国际和中东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和中东国家分别面临新的不同的国际环境,对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也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和资源需求大幅度上升。能源外交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东地区是中国实施全方位新型外交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以石油为轴心的能源外交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短缺日趋严重。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进入21世纪后,中东石油的储产量仍居世界之首。虽然中国为了分散风险已经增加了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地区的石油进口,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将不得不继续倚重中东石油。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45% 以上来自中东地区。[1] 中东对华三大原油供应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也即全国每天消费的100万吨石油中进口占47万吨,而进口部分的6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2]
  中国从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进口石油的起步较晚,其中一个原因是该国的石油含硫量高,中国原有设备在脱硫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石油都有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开始逐步改进和更新设备,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贸易出现了较强发展势头,两国领导人通过互访,都已表示要积极增加石油贸易,1997年中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了156万吨原油,比1996年增加了7倍。[3]中沙在石油方面的合作非常积极。2004年至2005年,沙特石油大臣阿里•纳伊米(Ali al-Naimi)至少六次访问中国。目前中国每天从沙特进口约45万桶原油,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4%以上。[4] 2006年初,中沙共同投资的一个炼油工程在沙特正式启动。中国还与沙特国营的阿美石油公司商讨在中国联合建造炼油厂提炼沙特重油的可能性。2005年11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率领中国能源代表团访问沙特,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在会见时说,沙特对于中国的石油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给予满足。[5]
  2006年1月22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Abdallah bin Abd al-Aziz Al Saud)访问中国。这是两国自1990年建交后沙特国王首次对中国进行的访问,也是阿卜杜拉国王继承王位后首次正式出访。此次访问对促进两国石油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9.11”以后,沙特与美国关系有些疏远,沙特正在考虑为石油出口寻找更多的途径,这给中沙能源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日益重视,中国对石油进口市场需求的扩大,沙特也愿意积极参与这个对其有利的市场,尽可能保持其石油市场份额。另外,中东地区的安全局势、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美元走势等全球热点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沙特的石油生产,从而影响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寻求稳定并不断扩大的石油出口市场也就成为沙特石油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字,伊朗2007 年1月份向中国输送的原油达到210万吨,比一年前增加了13%,接近2006年12月输送的三倍。伊朗的石油储藏量目前在世界位居第二。数据显示,2007年1月份,向中国出口石油第二多的国家是安哥拉,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三。在2006年全年,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安哥拉排名第二,伊朗名列第三。也有报道称2006年安哥拉是中国第一石油供应国。[6] 不管排名如何,中国同意在2007年每天增加从沙特阿拉伯进口44000桶原油,或是9个百分点,将使沙特阿拉伯继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7]
  伊朗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石油来源,中国在石油供应方面对伊朗的依赖已经影响到中国在制裁伊朗问题上的立场。中国对国际社会携手制裁伊朗不是很感兴趣,对伊朗采取比较温和的立场,反对对伊朗进行范围较广的经济制裁。而美国和欧盟则一直要求严厉制裁伊朗。现在伊朗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之一,这将使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更难加入其他国家的行列。
  2007年1月以后,中国在增加购买沙特石油的同时削减了从伊朗的进口,具体是在2006年日进30万桶的基础上每天减少6000桶,即减少2%的进口。[8] 这可能是中国对伊朗政局和石油供应的稳定性有所顾虑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在伊拉克新政府签订重建合同的时候,中国也希望有一席之地。在萨达姆时代,中国与伊拉克政府签署了高达7亿美元开发伊拉克南部阿达步油田的协议。[9] 伊拉克战后反抗势力一直很活跃,政局不稳。很多西方石油公司不愿冒险去伊拉克投资,但中国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已经承诺提供2500万美元支持伊战后建设。2007年5月初,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伊拉克国际契约”会议上宣布,中国2007年将向伊拉克提供5000万人民币的无偿援助,用于卫生、教育等领域。此外,中国愿大幅度减免伊欠中方债务,其中政府债务可全部免除。[10]
  中国大使馆在2004年6月伊拉克政权和平转移后不到两星期就重新开馆。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给伊拉克学生到中国学习,北京外交学院还培训了伊拉克外交官。中国和伊拉克已于2006年底恢复协商开发伊拉克油田之事。
  2006年中国石化与科威特石油公司达成在中国合作建造炼油厂的协议。这项工程预计2010年完工,具有年产一千五百万吨原油的能力。这个炼油厂靠近广东南沙市,将耗资50亿美元,是中外合资在石化工业最大的合作项目。[11]
  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中国还开始购买中东石油资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本世纪初起在全球各地收购石油企业。中海油2005年曾试图购买美国的尤尼科公司,主要因美国政治压力而最终退出竞争。据报道,中海油于2007年初与总部位于达拉斯的亨特石油公司展开实质性谈判,以购买亨特公司在也门的首家液化天然气工程的股份。也门这个中东最穷的国家正在开发一项耗资37亿美元、年产670万吨液化气的项目,而亨特公司拥有也门液化天然气公司17.22%的股份。[12]
  除了国营企业外,中国的私营企业也开始加入对外寻求石油的队伍。石油企业家崔新生就是一例。崔任主席的中国国际石油投资联盟耗资4亿美元,获得了4个印尼油田和2个中东油田的开采权。该集团计划将开采权再卖给中国的大型国营企业。[13]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从中东进口的主要商品还包括化肥、化工原料以及铜、铝、钢等金属材料。虽然中东地区有战乱的危险,但从石油运输和石油通道方面来看,中东与西非和南美相比,对中国市场来说显然是最经济和便捷的供应来源。
  
  三、中国对中东外交的主要策略
  
  1. 高层互访
  频繁的高层互访是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领导人除了访问中东外,还邀请中东国家领导人来访。以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为例,中沙建交后,两国高层互访不断,主要有: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0年)、李鹏总理(1991年)、李岚清副总理(1993年)、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1995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1996年)、江泽民主席(1999年)、国务委员吴仪(2002年)、胡锦涛主席(2006年)等先后访沙。沙特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1998年)、第二副首相兼国防、航空大臣苏尔坦(2000年)、国王兼首相、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2006年)以及外交、财政、商业、石油与矿产资源、高教、司法、通信和信息技术、卫生、农业大臣等相继访华。
  近年来,中国和中东国家高层互访持续增加。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沙特和摩洛哥;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埃及。同年,沙特国王阿布杜拉、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中东国家领导人先后访华。中国与中东国家领导人就扩大合作、增进友谊交换了意见,双方的合作和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05年8月继任沙特国王的阿布杜拉在2006年1月首次出访就去了中国。在阿布杜拉访华期间,中沙签署了《关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等五个合作文件,合作领域还涉及经贸、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沙特同意每年对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增长39%,另外中沙双方同意在中国海南省建一个能储备一亿吨原油的设施。沙特国有的阿拉伯石油公司与中国公司合作,在福建省共同投资的炼油乙烯大型项目已竣工投产,运营正常。中沙共同投资的青岛大型炼油合作项目已达成协定即将兴建,中沙共同投资的大连大型石化项目也正在洽谈之中。
  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于2007年1月9日至11日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奥尔默特访华是为了庆祝中以建交15周年,重点是促进中以贸易发展和寻求中国对以色列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支持。
  2. 方式多元化
  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方式多元化。不仅买现货,还买期货;不仅买油和天然气,还开采油田,修建管线;既引进原油,又引进成品油;既引进天然气,还引进液化天然气。为此中国还在沿海地区修建液化气接收站。
  为了保障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国于2004年10月1日建成了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镇。据报道,为了引进西伯利亚、中东的天然气,中国计划在今后五年建成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从青海、四川接至湖广。
  中国不仅将中东看成是石油的主要进口地,也重视中东作为能源服务市场和贸易伙伴的巨大潜力。中东是中国主要劳务出口市场,在海湾及其他国家,有不少中国劳务人员。至2001年底,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已签署了3000多项价值27亿美元的劳工服务合约。2004年7月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财政部长访问北京时与中国签订了“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并同意与中国谈判建立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
  3. 推广“软实力”
  中国与中东在其他方面的交流也很活跃。中埃传统友谊的象征、由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援建的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至今依然是开罗的地标性建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一些重要活动、在埃及举办的众多国际展览,包括开罗国际汽车展和国际电信展都在这里举行。[14] 中东首家孔子学院于2006年11月正式落户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伴随着黎巴嫩与中国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黎巴嫩人开始学习中文。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出现为黎巴嫩汉语正规化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圣约瑟夫大学还将与中方合作机构沈阳师范大学一道为黎巴嫩各界提供汉语、中国医学、中国政治经济、中国武术、中国饮食、书法和艺术方面的培训,组织各种讲座和活动,并为政府、企业和机构提供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咨询服务等。
  中国教育部代表团于2006年9月访问了土耳其著名高校中东技术大学。访问期间,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与该大学签署了合作建立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意向书。[15]2006年11月19日,中国辽宁大学和埃及国际教育集团关于创建埃及中文大学合作协议附件暨合作成立孔子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举行。
  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中国都明确反对西方的所谓“文明冲突论”,提倡各种文明建设性和平共处。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在沙特王国协商会议发表了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受到沙方高度评价。[16]
  4. 逐渐介入斡旋巴以冲突
  中国与阿以冲突双方关系良好。最近几年,中国开始更多关注巴以冲突问题。中国在过去几年举办了多次有关中东问题的研讨会。2003年12月,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巴勒斯坦问题亚太区域会议”,讨论主题是“动员对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支持”。来自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方面的官员以及中东问题专家和知名学者等约200人参加了会议。2004年6月,联合国新闻部与中国外交部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中东和平问题国际媒体研讨会”,讨论如何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走出不断升级的冲突,重启和谈。与会者在会后的声明中宣布,中国应该在中东事务中施加更大影响力,加入中东问题四方机制。
  2004年5月,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提出建议,给美军结束军事占领伊拉克设立期限来增强伊拉克政府的实权。这一倡议得到了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支持,最终也在2004年6月8日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546号决议中得到了体现。旨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巴以和平人士研讨会”2006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牵头举办巴以双方共同参加的中东和平问题研讨会。双方代表团团长分别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前国务部长哈米德,以及以色列前司法部长贝林。当时的中国外长李肇星还会见了与会代表。
  另外,中国政府还于2002年9月任命了中东问题特使。这是中国首次任命针对某一地区的特使。资深外交官王世杰为首任中东问题特使。 王大使毕业于外交学院,曾长期在西亚、北非地区工作,曾任外交部亚非司中东处处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从1990年至1999年,王世杰先后任中国驻巴林、约旦和伊朗大使。2006年4月,另一资深外交官孙必干接替王世杰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孙大使曾任中国驻沙特、伊拉克、伊朗等国大使。
  除了官方的活动外,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多次举办了中东问题的学术活动。中国逐渐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卷入中东政治事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外交。
  
  四、中国对中东能源外交:影响与评估
  
  1. 互利互补,不干涉内政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强调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中东国家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也向中东出口自己的拳头项目。中国在整个中东的主要出口是中国的劳动力和服务产品。
  中国对中东的关系以经济为中心,中国不干涉中东国家的内政。约旦中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贾瓦迪•哈玛迪指出,中东国家已经把中国认作可以信赖的朋友,尽管双方信仰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双方的友好关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和中东国家日趋扩大的合作促进了中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当地贫困状况,增加就业机会,保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帮助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乃至全球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合作交流,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实现本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中国也为中东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17]
  2. 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既有冲突也有合作
  当中国进入世界石油市场时,世界石油资源基本被瓜分完毕,大部分由西方石油公司控制。西方公司不愿将股份转让给中国公司,中国能够进入并取得份额油的都是风险很大、成本很高、效益较低的边缘地方。
  与美国在中东的势力相比,中国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2000年,以色列由于美国的压力而取消了出售价值10亿美元空中预警机给中国的计划。对以色列来说,跟美国的关系比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关系都重要。美以关系建立在共同的民主价值和战略利益之上,而中国跟中东国家还没有建立这种牢固深厚的关系。
  中国对中东外交集中在经贸领域。不像欧美国家往往附带政治条件,中国不给中东国家上民主人权等方面的课。中东国家既不想失去美国的保护,又想增强与中国的关系。“我们跟美国有天主教式的婚姻,”(离婚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是穆斯林,我们可以娶不止一个老婆。”沙特国际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奥马巴来瓦(Omar Bahlaiwa)如是说。[18]
  “中国威胁论”者一定会拿中国在中东日益活跃的经济和外交活动来论证或预测中国如何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但是没有证据显示中国正与美国在中东地区进行一场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方面的竞争。美国在中东除了有巨大的石油利益外,还有发展民主的重任。中国不带任何附加政治条件与他国发展经贸关系是否有利于那些国家民主的建立和深化以及和平的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包括促进巴以和解,打击恐怖活动,维持石油安全等。在如何应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中美虽有分歧,但目标其实是一致的。2007年1月,在会见来访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时,中国总理温家宝表达了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的立场。中国的这一明确表态是对美国反对核扩散努力的大力支持。 另外,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海上航线的保卫工作面临新挑战。保护这些水道不受威胁是中美海军有可能开展合作的一个新领域。
  
  五、结束语
  
   中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全球能源地图上最重要的一块地方。中国目前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可以说是以“能源外交”和“经济外交”为主轴。但中国对中东地区似乎并没有更长远的战略规划与企图。中国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中东有许多共同利益,包括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话,打击恐怖主义,确保石油安全等。中美两国可以在中东地区进行协调合作,为地区和平与繁荣共同努力。
  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以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与中国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双方整体关系良好。随着中东和平进程不断深入,稳定与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中东国家普遍赞赏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希望同中国发展全面关系,尤其是加强双关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容量大,需求广。同时,中东石油是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双方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经贸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注释:
  [1] David Zweig and Bi Jianhai, “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28.
  [2]“美伊若开战将殃及中国,何以猝然临之而不惊”,http://cn.省略/doc/1003/2/3/6/ 10032367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323670, 2007年3月9日。
  [3]“中国大陆与中东地区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瞻”,http://www.省略/movie/list.asp?id=2391, 2004年4月16日。
  [4] “Saudi Arabian Ambassador Designate on King Abdullah’s Coming China Trip”,
  http://www.省略, January 21, 2006.
  [5]“沙特与中国石油合作二重奏,对中东石油依赖加深,http://news.省略/06/0124/14/288744
  C40001124L_2.html, 2006年1月24日。
  [6]“中国大买伊朗油是否影响对伊立场”,http://64.62.138.88/gb/7/3/4/n1635791.htm, 2007年3月3日。
  [7] “China to Up 2007 Saudi Oil Imports to New High”, Reuters, January 9, 2007.
  [8] Ibid.
  [9] “Iraq Asks China to Review Oil Drilling Techniques”, Reuters, March 12, 2007.
  [10]“中国新外长:中国将全部免除伊拉克所欠政府债务”,
  http://news.省略/world/opinion/2007/05/04/564443.html, 2007年5月4日。
  [11] “China Approves Five-billion-dollar Petrochemical Venture with Kuwait”, Agence France Presse, July 27, 2006.
  [12] “Cnooc Seeks Hunt Oil Stake in Yemen’s First LNC Effor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27, 2007.
  [13] “Feeding China’s Oil Thir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2, 2007.
  [14]“中国因素在埃及乃至中东备受瞩目”,http://news.省略/20070302/n248466433.shtml, 2006年3月2日。
  [15]“汉办与土著名高校签署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意向书”,新华社,2006年9月30日。
  [16]“武春华大使接受利雅得报记者穆罕默德•侯赛因采访”,
  http://www.省略.sa/chn/xwdt/t279309.省略r.cn/2004news/international/200612/t200612 18_504354486.html, 2006年12月18日。
  [18] “Avoiding Political Talk, Saudis and Chinese Build Trade”,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6.
  [作者简介:美国巴克耐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麦克阿瑟东亚政治主任教授(MacArthur Chair in East Asian Politics)]
  收稿日期:2008年5月

相关热词搜索:中东 中国 外交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外交与策略 中国中东战略 中国中东外交战略认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