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责任,,监管是杜绝虚假新闻的三道关:三道关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虚假新闻一直是新闻界的公害,也是这个行业的社会光环上的污垢所在。近十年,《新闻记者》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纵观2010年的假新闻,出现了涉假者多为职业记者、“标题党”愈演愈烈、新媒体微博参与造假等新现象。虚假新闻不但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新闻队伍的形象、新闻工作的声誉,也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及新闻媒体的信任,可谓危害极大。
谈到虚假新闻成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赵振宇教授指出,首先是新闻界弥漫的焦躁之风。同上个世纪80年代信息源闭塞不一样,如今大量新闻线索通过各种电话、网络、短信等传入各家媒体,记者就会去抢新闻导致出错。其次,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稿源不易辨别。最后,媒体因为善意谎言或者个人、集团的利益去编造假新闻。汶川地震中的“母爱短信”就是一个经典假新闻,在特定的时代下,受众相信这种母爱的无私,造成了事件的广泛传播。
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无法完全杜绝虚假新闻,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它控制在很小的比例范围内,继而把媒体自身的信誉损坏程度降到最低。如何降到最低?怎样才能有效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结合在《北方周末报》工作的实践,笔者的体会一是从制度层面约束;二是从思想层面保障;三是从监管层面设卡。
首先是要完善新闻生产的内部运行机制。好的制度是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对于新闻行业来讲,这句名言同样适用。这是因为,尽管新闻界的最高准则是真实、客观、公正,但是它仍然是一个由人来操作的行业。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思想决定行为,我们无法限制人的思想,却可以限制人的行为。因此,如果想减少甚至杜绝虚假新闻,就必须设计良好的制度。
作为一份坚持做深度报道的严肃类新闻周报,《北方周末报》创刊以来始终把报纸的荣誉作为生命线来看待,从制度上入手,完善新闻生产的内部运行机制。我们的选题通常要过三关。首先是初次申报。在由全体记者参加的选题会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准备展开采访的选题进行申报。申报的内容包括选题的主旨、意义和操作方式。初次申报的目的是“海选”,同时知悉记者动向;其次是由全体编委会成员参加的编务会。这个会议要对记者们初次申报上来的选题进行二审,也即采访前的风险评估,通过讨论后,确定该题材是否可以执行采访。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做好事前审查,控制办报方向;第三关是版前审查。这一关主要由编辑、值班总编对事实进行核对和审查。稿件中的人名、地名可以通过百度来很方便地进行检索;通常情况下,虚假新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孤证(一个消息来源)造成的。因此对事实的审查,则需要采用国际媒体通行的做法,即一个事实要有3个以上消息来源互相印证。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逻辑。很多时候,虚假的报道往往禁不起逻辑推敲。这就从技术角度堵塞了虚假新闻的出炉。
《北方周末报》一直以来严格执行新闻稿件的管理制度、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制度等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规定,也编织了一张有效堵塞虚假新闻出现的屏障。其中,强调新闻采编人员要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刊发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慎重对待情况反映,对报料、读者来电来信等反映的新闻及网络信息,要严格调查核实,确保事实准确;公布职业道德监督电话,实行业内和社会监督,建立与各地新闻主管部门及宣传部门的通报互动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严管、严查、严处措施,也从源头上破坏了虚假新闻滋生的环境。
其次是从思想认识上入手,树立责任意识。虚假新闻的产生,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像数年前《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在家中杜撰出70多条虚假新闻的案例,主要原因是其为了完成量化考核指标造成的。因此,对记者进行职业化教育、新闻操守教育是相当必要的。新闻媒体必须认清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也必须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
《北方周末报》在新闻操作过程中,一直在强调它与都市类媒体的区别所在。这个区别就是职业成就感,通俗的讲,就是强调我们的记者是在创作作品,都市类媒体记者是在生产产品。产品出自流水线,像机器加工的快餐,批量生产,格式统一,味道平平;而作品则像高档餐厅的招牌菜,凝聚了厨师的智慧,有鲜明的个性化烙印,回味无穷。无庸置疑,强调这些差异化,是为了使记者增加荣誉感,视自己的作品为生命。在强烈的荣誉感面前,很少有人会做出投机取巧、砸自己招牌的虚假新闻报道。
范长江曾说:“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北方周末报》始终践行着这样的“三贴近”原则,让记者深刻理解 “三贴近”是产生真实、鲜活、精品新闻的基础,让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证明,真实的、感人的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记者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亲临现场,耳闻目睹写出的有影响力的新闻,才是远离虚假、失实的新闻,也影响和感动着读者。《北方周末报》记者陈力、杨锟两度探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最北部的一个座落在一片荒原深处的自然村落,笔下才流淌出:“这个被当地村民形容为‘在中国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村落’,由于年轻人悉数进城务工或搬迁离开,留守的只有5户居民,共11人。他们构成了一个即将消亡的村落……本报记者离开时,祁五斤一路小跑追了出来。在寒风里,他伸出结实的手为记者系上了上衣扣子……”这样的细节。同样,记者武峰深入云南罗平县采写的《罗平旱象》中的一段描写:“龚应恒每天一大早就去离乡5公里外的一个小塘里取水。由于是周围水田渗过的一个小水塘,所以接满一个50公斤的水桶需3个小时……”令人印象深刻。还有“蒙牛变国牛”、“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的戏剧人生”、“贫困县女检察长名车豪楼事件调查”等一批记者深入实地调查采写的稿件在读者中影响大,反响好。
如果说,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坚韧”等是由职业特征确定的,那么,新闻工作者的“公正”、“客观”则是由职业道德确定的。《北方周末报》长期坚持的政治学习,业务分析、督导、培训制度,让采编队伍从思想上树立起了大局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深刻理解了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自创刊以来始终实行每期的“总编辑评报”、每年的“五好新闻奖”,对采编人员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评定,指出差错,肯定成绩,鼓励优秀,营造了“真实光荣,虚假可耻”的思想认识氛围。
第三是管理层的识人术、把关术。这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其实是要求新闻管理高层要对每个记者的为人处事风格、写作风格进行细致入微的精确把握。杜绝虚假新闻,媒体新闻负责人责无旁贷。从采编部门主任到主编、执行总编、总编辑,都应具备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能力,对汇集、反馈来的新闻信息,能够过滤、筛选、甄别,从而去伪存真,将虚假新闻消灭于萌芽状态。2009年,《北方周末报》的一位记者曾获得一条“包头市社保骗保案”信息,采访后成稿。编前会上值班总编对文中一些细节和提法存疑,责成编辑、记者进一步核实,结果证实,记者采访不扎实、不全面,只听一面之词下结论,故取消刊发,从而避免了一起失实报道。
新闻业是一个诚实的行业,记者、编辑通常用自身的诚实守信来为媒体赢得公信力。因此,在这样一个行业里,人品和作品二者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允许一个诚实的人写出二流作品,却无法容忍一个不诚实的人写出一流作品,因为由不诚实的人写出的一流、好看、可读的作品里面,极有可能隐藏着掺杂使假的元素。
2011年3月17日,受日本大地震海啸、核危机影响,在谣言鼓惑下,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食盐风潮。当信息反馈到《北方周末报》时,编委会一致认为,食盐短缺的消息不可信,抢购行为不可思议,中国政府一定能够控制局面。之后,《北方周末报》的报道方向一直确定为正面引道,而非以讹传讹。事实证明我们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经住了又一次考验。
另外,我们的编委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通常情况下,一名周刊记者数年之内会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写作风格。然而,当你发现某个记者突然出现一篇不是他惯常风格的作品,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要么是他为了追求标新立异有意改变风格;要么就是他在抄袭别人。总之,风格改变之时,也是管理者加强警惕之时。
相关热词搜索:杜绝 虚假 监管 机制 责任 监管是杜绝虚假新闻的三道关 监管是杜绝虚假新闻三道关 防止虚假新闻doc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