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大会。   9时5分,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大会批准了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海内外高度关注。代表委员们给予高度评价。《政府工作报告》是如何诞生的,它向海内外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追寻报告起草的过程,采访报告起草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到的是报告蕴涵的“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激情和力量。
  这是一份充分发扬民主的报告:前后90多天,反复征求意见。报告起草过程,就是一个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
  2005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的奠基之年。在2005年即将结束时,如何分析判断形势,理清发展思路,确定新一年任务,制定五年规划,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寒风凛冽的隆冬,到鲜花绽放的3月,前后90多个日日夜夜,《政府工作报告》经历了一个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是在温家宝总理主持下进行的。2005年12月初,正是寒风劲吹的时节,以国务院研究室同志为主、有关部门和地方同志参与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正式成立,拉开了起草工作的序幕。
  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对报告起草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框架结构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一再嘱咐起草组的同志们:“要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不讲套话、空话”“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起草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有关文件,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召开了有关地方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为起草工作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
  查阅过去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七五”时期以来,每个五年计划第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讲五年计划,简略讲年度工作。
  新形势,需要新方式;新情况,需要新内容。面向“十一五”,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方式和内容应体现改革精神,有所创新。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年度政府工作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主要讲年度工作,简要讲五年规划纲要。
  这一新颖的报告政府工作方式,可以比较好地兼顾五年规划与年度工作,把五年规划指导性和年度工作操作性结合起来;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加贴近群众。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政府工作中对年度工作讲得具体和明确一些,更有利于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检查。”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地说。
  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起草组的同志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了紧张繁忙的起草工作中。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思路在热烈的讨论中明确,报告在反复的修改中成形。
  初稿形成后,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并亲自动笔修改。
  2006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报告稿。起草组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温家宝总理审定后形成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的报告送审稿。
  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报告送审稿。起草组遵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进一步修改,形成了报告征求意见稿。
  1月20日,国务院第8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决定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群151个部门征求意见。
  一条条坦诚相见的意见,一份份畅所欲言的建议,似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传递出亿万人民的关切之情。
  2月7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三天,北京瑞雪纷飞,银装素裹。上午9时,温家宝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此后,企业界人士和基层干部、工人、农民代表座谈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座谈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相继召开。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来的代表毫无保留地建言献策、表达心声。温总理诚恳认真地倾听民意、了解民情。
  “基层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他们的意见,看似一般,实际上有不少我们值得研究的大政策。”温家宝总理说。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乡村医生、中学教师、普通车工、村党支部书记,被请进中南海与总理围坐在一起共商国是。
  起草组对各方面的每一条意见都认真研究,对报告进行了丰富、补充和完善。共修改320处,比较重要的修改40余处。在文化建设方面,补充了去年工作成绩和今年的任务;在科技发展方面,增写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措施;在改革开放方面,加大了分量,补充了一些措施;在加强安全生产方面,充实了具体措施;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增写了政府工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的讲台上,以洪亮的声音庄重地宣读了这份经过反复修改的报告。
  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是向人民的工作汇报,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关注民生”,是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最多的肯定。
  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报告起草之初,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是向人民汇报工作,应该把观点和翔实的数据、例证、措施结合起来写。总结工作,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讲透;部署工作,要讲清楚思路,明确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的同志们进行了大量的民情民意调查。他们分门别类地对民生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在报告中充分体现。
  在看完报告的初稿后,温家宝总理还特别指出,教育、医疗和安全生产问题,广大群众十分关心。这些问题关系到报告全局,要在内容上突出出来,要有新的政策措施,显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民心、民情、民意,在报告中体现,反映着党和政府对广大群众的一片深情。
  ――在深刻分析经济社会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政府工作报告》坦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明确地列出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和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做好今年政府工作需把握的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三大措施,破解上学难、上学贵的三大政策,加强安全生产的七大举措……一些代表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阐述措施十分具体、政策非常明确。
  ――五年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投入200多亿元;今年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增加支出42亿元,再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的科技攻关试点工程……从20处投入,到9处支出,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环保、安全生产等,无一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要使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句充满感情的话语,是对民情的充分了解,是对民意的高度尊重,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代表和委员们的阵阵掌声。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代表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怀揣着关于解决上学难和看病难的两份建议来参加会议。在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他说:“我不用再提了,我想到的问题,总理也想到了,而且想得比我们还深入、还细致。”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常德传代表用了四个大字:实、全、新、亲。“尤其这个‘亲’字,暖了百姓的心啊!”
  在两会召开前,中国政府网推出大型网上调查――“2006年你最关心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看病贵排在第一位,接下来是教育收费、收入差距、房价、社会保障、就业等。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恰恰是政府今年工作的重点。
  “吻合”,绝对不是巧合。百姓盼望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这种共识,其实是我们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立场一致、利益一致、目标一致的真实体现。
  这是一份科学发展的报告: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这份承前启后的《政府工作报告》,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无论是总结去年成绩,还是部署今年以及“十一五”时期的任务,都贯穿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根“红线”。
  “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三个坚持”再明白不过地传达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导向。
  ――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被全面取消。国家投资重点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农村综合改革坚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将为9亿农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前景,进一步激发出广大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提出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目标的同时,列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这一新指标;在重视运用价格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同时,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中国要从节约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中求发展。
  ――突出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中国的前途在于改革。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各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投资、价格改革,这些重大的改革在新的一年里将要取得新的进展。
  ――突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迅速增长,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将用两年的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状况将进一步改变。
  ――突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新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向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分赴各个代表团、政协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汇集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三农”问题是关注的焦点。资源和能源问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国有资产保护、城乡建设等问题也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根据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进行了分类整理,国务院对报告又进行了反复推敲和认真修改,共修改17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8处。
  大会闭幕前夕,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被吸收进报告的定稿之中:《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关于“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一段,在“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之后,增加“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段中,“积极发展畜牧业”之后,增加“推进农业产业化”;关于“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段,将“促进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修改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在“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段,在“继续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工程”之后,增加“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一段,将“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修改为“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在“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一句后,增加“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关于“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一段,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之后,增加“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在第三部分后面的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部分,关于“我们要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一段,在“要顾全大局,加强纪律性,做到令行禁止,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之后,增加“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我们国家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只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新华社北京讯 ,3月16日《人民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群众 美好 生活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