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与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视频(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第一次看到中央文件里出现中部崛起的时候,马上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选择了“崛起”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全世界在描述中国的时候就用了“崛起”这个词,为什么中部的战略目标也用“崛起”这个词来概括呢?第二个问题,“崛起”在中国的汉语里原意是“突起”,后来转义为“兴起”,都是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比较而言的。联系到其他几个区域,东部用的是加快发展,东北是振兴,西部是大开发,显然,中央在制定中部战略时选用“崛起”这个词,比其他三个地区的用词要更积极一些。因为,“崛起”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要跟周围其他地区比,是表征相对发展关系。如果这个猜测正确,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题目就是这两个“崛起”有什么关系。
一、从发展的环境看,崛起的中国为中部崛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背景,新的环境
崛起的中国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其中哪些与中部崛起有关,哪些是讨论中部崛起时必须给予关注的?准确认识并适应大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中部崛起至关重要。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出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开放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日益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无疑是中部崛起的天时地利。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变数,贸易摩擦的增多,外资利用额增速减缓,又意味着中部崛起不仅缺乏80年代东部起飞时的国内市场条件,也缺乏90年代东部开放时的国际市场条件。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更加剧烈的国际环境里,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进入门槛比80年代、90年代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也就是说,中部缺乏东部的先发优势。
第二,中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双约束,经济发展对世界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对于中部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中部就是资源富饶的地方,在全国经济版图里的权重无形中提高了许多。但另一方面,过去“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向尽头,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陡然增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这种形势缩小了中部发展道路选择的空间,中部崛起不可能再沿循东部走过的增长方式扩大经济规模,从崛起的开始就被迫走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这是一个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探索、转折过程。
第三,市场和政府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市场力量对区域资源的配置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做过测算,国家给东部的来说资金和从市场得到的资金,是完全不对称的,西部如果是没有国家投入资金,就是净流出。而政府作用、国家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实际效能相对下降。总的趋向是国家区域政策走向普适,针对特定区域的排他性特殊政策余地减小。因此,中部崛起要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从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中部崛起是靠不住的,是不可能持续的。
第四,国家发展观和发展目标发生巨大变化。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成立以后,提出新的发展观。同时,我们面临着社会变革加速,改革难度增大,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区域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也必然要影响到中央对中部崛起目标、政策取向和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增大了中部崛起的不确定因素。
二、从可持续发展看,崛起的中国离不开中部的崛起
这里说的“可持续”,不仅仅指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主要是指中国能否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中部崛起反映了中部人民的期望和诉求,但中部崛起不仅事关中部3亿7千万人民,更是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
第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充分地动员全国的资源。中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工业基础和区位资源都具有一定优势,理应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许多报刊文章都有了很好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讲。同时,中部毗邻东部,中部崛起可以及时将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势头推向大陆腹地,改变中国“东快西慢”、“南高北低”的不平衡格局。改善东部沿海发展纵深不够,发展空间趋紧,土地等自然资源紧缺状况,促进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有统计证明:我国四大区域间,东部与中部产业经贸关系最为密切,是产业经贸贸易量最大、最活跃的地区,而东部与东北、西部间的经济关系相对较弱。这一现实说明中部在整合、凝聚国家发展潜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这一优势和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崛起的中部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坚。20几年来,纵向比较中部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部六省2000年人均GDP达到 1980年的16倍。但横向比较,中部人均GDP不仅与毗邻的东部落差拉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2002年西部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中部,出现水平不如东部,速度不如西部,“中部塌陷”由此走热。要求改变这一状况的诉求是合理的,没有广大中等水平地区的相应发展,中国的发展将是难以持续的,中国社会也将是难以稳定的。但我不同意过分渲染“中部塌陷”,因为评价区域发展不能仅仅看GDP一个指标,也不能仅仅看GDP一时的消长,在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都是西部难以相比的。
三、从发展的道路看,中部崛起将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更为丰满
当前,世界上不少人在谈论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从世界层面探讨中国崛起的理论意义和示范效应。但是,以东部沿海的成就代表整个中国,从理论上看不够严谨。比较起来,中国的总体特征和发展难点在中部更集中,也更具代表性, 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结构最为相似,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状况,以及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大等区情都比沿海更能代表中国。中部不沿海、不靠边(疆),整体改革开放成效相对滞后更符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状况。可以设想,中部崛起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更具探索和理论意义,中部的崛起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部崛起的实施将使中国的探索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更加丰满。可以说,中部实现工业化的那一天,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成功了。
四、把握机遇,努力创新,为中国崛起做出相称的贡献
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央对中部的殷切期望,也为中部提供了特殊的机遇。有人说机遇也是生产力,这句话非常生动。把握机遇,认真思索,踏实工作,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中部政府、理论界、管理层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许多人士,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中部目前要考虑两个特殊的问题:
一是清醒地认识形势,冷静地认识自己,借鉴东部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吸取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创新,探索中部地区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动力。尽管全国都面临着同一问题,但对中部更为迫切,也许更为艰难。
二是如何借助中央的政策和支持,加快改革开放,克服发展中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确保实现新的起飞。中央态度已经非常明晰,尽管现在还没有具体,但温家宝总理明确说过:“要抓紧支持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第二句话:“要在资金、政策和重要生产力布局上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中部人民已经为中部的崛起在努力奋斗,这是我们中部崛起最可靠的力量所在。中部地区曾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辉煌的业绩。可以相信,在今后几十年里,中部会继续为中华民族做出与它相称的贡献。
(摘自2005年11月作者在河南电视台“中部崛起电视高端论坛”上专题发言。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资料
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
安徽是长三角的纵深和腹地。对安徽而言,在长三角的持续发展中,它将提供人力、能源、农产品、科技、市场等方面的资源支持,起到一个资源支撑的作用。同时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间实现自己的发展。
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十二个字: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以一种更开明的态度,向长三角敞开大门,来迎接经济要素的流动。在拥抱长三角,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找到崛起于中部的希望。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
怎样搞好中部经济发展,实现中部的崛起?我们希望国家从三个方面来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是在经济布局方面,要把一些产业放到中部地区,譬如说能源、原材料产业,金融产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二是要加大投入。中部地区是我们国家主要的产粮区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家、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应对农村加大投入。三是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河南在中原崛起的过程中,确定了发展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九个城市的城市群突起带,由中原城市群来带动整个河南经济的发展战略。
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
湖北应该利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这个契机,不等政策,扩大我们开放的力度和深度。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湖北跟东部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的趋势。只要我们认真扎实地推进,缩小这种差距是可能的。湖北要发展,武汉必须要走在前头起带动的作用,发挥武汉交通枢纽的作用,使它能够形成面向国内市场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要解决农村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把县域经济搞起来。一手抓武汉一手要抓县域经济。钢铁、汽车、石油化工和高新科技是眼下湖北主抓的四个支柱产业。作为全省来说,必须要分析自己的优势,抓住优势的产业,争取把它搞得更快一点。
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注:自2005年12月起,张春贤同志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同志担任湖南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把农业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这个战略从1981年开始实施,实践证明符合湖南的实际。湖南现在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推进“三化”进程,加快湖南发展。这个战略,我们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当中将继续坚持,继续完善。
湖南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同时,还要与长三角对接,接受长三角的辐射。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带动湖南的经济发展。
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
2001年8月,江西省委在井冈山召开的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开放为主战略,把江西建设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这也就是被表述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江西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江西的崛起,需要我们长期的艰苦奋斗,还是那句话,要高兴不要陶醉,要自信不要自满,我们还有艰巨的路程要走。
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
2004年山西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提出要将山西建成中国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将山西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具体说来就是传统产业走集团化、接近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由以往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不断地延伸和开发一些新型的产业。比如不锈钢、不锈钢加工和制造、物流、电力等。只有传统产业得到了很好改造,新型产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或者说支柱产业来共同支撑着山西发展的时候,才是我们山西可持续发展之时,才是山西崛起之时。
(中部崛起网转载凤凰网-凤凰卫视《小莉看世界》2005年4月-11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崛起 中部崛起 崛起的中国与中部崛起 中国中部崛起促进会 中国中部崛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