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青海历史篇一:青海地域文化
一、 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A、澜沧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三江源 D、黄河流域
答案:D
2、青海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与()密切联系,()与华夏文化同样古老,对中华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A、宗教文化 B、羌文化
C、藏传佛教D、藏文化
答案:B
3、从文献记载和研究发现来看
A、2000年B、5000年
C、4000年D、3000年
答案:D
4、(),中原王朝对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进行占领和开发,设置郡县,屯田移民,青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
A、西汉中期 B、东汉中期
C、唐朝 D、秦朝
答案:A
5、藏族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也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A、《文成公主入藏》B、《格萨尔》
C、《汗青格勒》 D、《顾实汗》
答案:B
6、隋唐时期,()在青海历史文化上有重要影响。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鲜卑文化B、藏族文化
C、吐蕃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C
7、自()起,青藏高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纳入中央统辖范围之内。
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中央王朝在今青海地区的封建统治更加巩固,对青海各族人民实行因俗而治、土流参治等带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的政策。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9、青海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根基。
A、昆仑文化B、藏族文化
C、汉族文化D、多民族文化
答案:A
10、青海宗教文化中的绘画、()、建筑是是青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A、文字B、语言
C、雕塑D、歌舞
答案:C
11、青海文化不仅多元而且()发展。
A、共同 B、和谐
C、矛盾 D、统一
答案:B
12、从北朝晚期至中唐时期漫长的岁月里,()实际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
A、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青海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西道
答案:B
13、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是青海历史的鲜明特色所在。
A、民族宗教文化 B、歌舞文化
C、文学艺术D、语言文字
答案:A
14、()的发掘填补了中石器在青海地理分布上的空白。
A、马家窑文化B、海南州共和县拉乙亥遗址唐蕃古道
C、民和喇家遗址 D、海西小柴旦遗址
答案:B
15、青海的各个()都是一地的宗教文化中心,是研究其教派缘起、发展、派别形成及各宗派理论异同的重要史料。
A、州府 B、宗教教派
C、中小学堂D、宗教寺院
答案:D
16、由于青海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和游牧文化在青海地区并存、互补、交流,显示出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A、商业文化 B、多民族文化
C、农耕文化 D、汉文化
答案:C
17、青海文化是青海旅游资源的主体,是青海发展()的重要优势和依托。
A、工业 B、旅游业
C、农业 D、畜牧业
答案:B
18、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大量的科学知识,是()的重要知识来源。
A、经济发展 B、社会发展
C、社会进步 D、教育
答案:D
19、青海地区()构成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点。
A、经济B、民族
C、地区D、社会
答案:B
20、青海历史上许多较大规模的()对这里的人口构成、民族关系、经济文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A、战乱 B、屯田
C、民族迁徙 D、民族交往
答案:C
二、 多项选择题(10个)
1、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是本省的主要民族。
A、汉族、蒙古族 B、藏族 C、回族 D、土族 E、撒拉族 答案:ABCDE
2、近些年,( )等的发现,证明青海已成为史前文物大省,在国内考古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A、民和喇家遗址B、宗日文化 C、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
D、乐都柳湾彩陶E、马厂遗址
答案: ABC
3、青海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从( )等多角度进行分类。
A、历史B、民族C、宗教 D、地域 E、文化
青海历史篇二: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222年魏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张骏继位后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公元392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
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沙州辖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宁市)。
公元439年北凉投降北魏。湟水流域归北魏统治,今西宁等地由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纷争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北魏遂改西平郡为鄯善镇(治今西宁)。公元526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治今西宁市)、浇河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炀帝出兵击败吐谷浑王伏允。隋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迁徙内地经罪犯人到这里居住,青海境内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扩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先后平定了薛仁果和李轨,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678年从湟水县划出西部地置鄯城县,在今西宁城东筑鄯城。鄯城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至此,唐鄯州辖湟水、龙支、鄯城三县。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经过反复争夺公元1104年北宋收复了青唐,改鄯州为西宁州(治今西宁市),隶属于陇右都护府。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
公元1131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队进入青海东部,赵怀恩逃往阆州,西宁归入金的统治。金在今西宁仍置西宁州。在金占领青海东部期间经常受到西夏的攻击,从公元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的八、九十年里,西宁等地常处于金、夏的争夺中。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积石州,三月占领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蒙古帝国的统治。当时西宁州隶属于甘肃行省所辖七路二州之一。元朝撤消金、夏时的乐州,将原乐州所辖地区并入西宁州。这样,整个湟水流域统由西宁州管辖。公元1286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宁设立西宁枸榷课程所,负责管理西宁等地赋税征收、市场贸易及钱粮转运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371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
版图。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和分守西宁道的节制。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到1488年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直接管辖蒙藏民族事务和负责西宁卫的军事防务。
公元1645年清军进入西宁。清朝初年西宁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及大通卫。到1829年, 西宁县的辖地除今西宁市外,还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宁一直处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巴戎、循化、湟源七县和玉树、都兰二理事,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8年国民军进入青海,第二年南京政府的决定,设立青海省,以西宁县为青海省省会,孙连仲就任青海省主席。公元1946年6月11日,西宁市正式成立。西宁市辖区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和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朝阳及盘子山。市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万余人。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参将的马麒被委任为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1915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长官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宁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身兼二职,集军政大权一身,从此开始了马氏家庭统治青海的历史。1936年蒋介石命令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马氏家族乘飞机由西宁仓惶逃往重庆,后又逃到台湾。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张国声任副主任;刘枫、钱平任市长、副市长。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职权,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的省会。
青海历史篇三:青海省历史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
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精析】C
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
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精析】A
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
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精析】C
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
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精析】B
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
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精析】D
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
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精析】B
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
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精析】B
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
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精析】D
9.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
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精析】B
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
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精析】D
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
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精析】C
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
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
【精析】D
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
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精析】C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
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精析】A
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
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精析】B
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
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精析】B
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精析】A
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
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 D.严复
【精析】A
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
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精析】D
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
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精析】D
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精析】C
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表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精析】A
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精析】C
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
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精析】A
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
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精析】A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至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至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精析】
【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
分)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精析】
【答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