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 保卫黄河视频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17斗4幻j”、“5T头d”、“咫潮穸”、“+U”……这些都是什么东西?不要以为这是一堆乱码,这可是最近在网上十分流行的“火星文”,翻译过来就是“一切都是幻觉”、“五体投地”、“只争朝夕”、“加油”的意思。
  网络语言如今大行其道。为此许多专家学者担忧汉语的纯洁性受到了玷污,有学者更提出“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的口号。而随着今年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规定的推出,在学生和老师中更引起一阵“恐慌”。
  正在成长的一代,汉语水平真的下降了吗?汉语文化是否处于危机之中?现代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网络语言?
  
   危 机
  语言使用处于无序状态
  “Q语言”已成学生新宠。像“菜鸟”(新手)、“偶”(我)、“酱紫”(这样子)、“恐龙”(丑女)、“青蛙”(丑男)时不时就可以从学生的口中听到。家长对孩子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表示担心。
  针对这种情况,著名作家王蒙近日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言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他提到如今大量莫名其妙的广告词被广为传诵,如“好色之涂”、“有痔无恐”、“无胃不治”、“默默无蚊”、“骑乐无穷”等不胜枚举。而网络上的“火星文”大行其道,一句话被繁体字、日文、符号等分解得支离破碎,更是让许多人一头雾水。
  
   反 应
  政府文件用网语属违法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汉语的使用,在新颁布的高考语文大纲中明文规定,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虽然大纲中没有明文禁止作文中使用网言,但是教师们都认为,最好避免在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陈醉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开发系统规范的国家汉字学习平台及通用汉字资源库,以挽救目前人们对汉字越来越感到陌生的危机。
  而在这之前上海早有行动,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上海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还建立起监测工作网络,对各类媒体、公共场所用语用字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示。
  
   争 议
  宽容对待还是严格规范?
  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也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以致对使用语言文字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而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更是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郝铭鉴说,汉语有“雅言”的传统,而我们时代的“语文”正在背离这一传统,反而以丑陋为美、以低俗为美。近年来追逐明星的人被称为“粉丝”,与此同时,更多新鲜创造也随之出炉,包括“职粉”、“散粉”、“粉团”,甚至“粉头(组织歌迷的人)”,令人几乎要闻“粉”呕吐。其实,“粉头”在古代汉语中是妓院用词,胡乱使用到了可笑的地步。为此郝铭鉴提出“要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我们的汉语”。
  但北京学者吴祚来却认为,我们对流行文化应该怀有坦荡的胸怀与眼光。教师和学者应对流行文化有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因为流行文化是当代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它的根已深深扎进孩子们心中。
  
  众议新规
  高考作文新规定太严厉?
  
  教育部: 并不禁止使用网语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人士表示,2008年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语文大纲中,为了规范高考作文,提高考生的汉语水平,今年取消了之前错别字扣分“3分封顶”的规定,但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高考作文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而是要求作文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不过,有负责高考作文评卷的老师透露“秘密”说,“下载”、“上传”这样已经通用的词可以用,至于“顶”、“汗”这些老师们看不大懂的就要慎用,而“BT”、“ORZ(五体投地)”这种只有小部分人懂的则千万别用。
  
  老师:有利规范语言文字
  “这个新规定对规范语言文字、提高全民素质大有益处,值得大力提倡。”一位毕业班班主任说,“错一字扣一分”的规定虽然严厉了点,但对学生的规范写作有一定警示作用,也是对社会越来越不重视汉字书写的纠正。
  
  学生:新规定扣分太严厉
  采访中,不少高中生感到规定过严、扣分太重,很多同学都认为考试时间太紧,谁都不能保证不会写错字。写作重在考查综合素质,不应对错别字斤斤计较。
  
  家长:期望规定能有封顶
  许多家长认为,这一新规定的导向是对的,但是扣分太严,不利于这一届高考学生。一些家长希望省招办在制订作文评分细则时,能考虑到各种实际因素,在评分细则上适当有所松动,对错别字的扣分能有个“封顶分”。
  
  观点碰撞
  网络语言能否走进作文?
  
  正方意见:采取宽容态度
  王晓渔:青年文化批评家、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反方意见:自觉加以抵制
  张柠:著名文化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网络语言作文能否使用?
  正方王晓渔:不可一棍子打死
  网络语言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个性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虽然这些网络语言由于存在鲜明的代际色彩,往往会在不同年龄人群的交际中产生隔膜和歧义,但是,以强制扣分来确保高考作文的文字“纯洁”是不可取的。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和想像力。高考者作为年轻人,将鲜活的网络语言融入文章并无不妥。若将文章的语言苦苦限定,等于给考生的思维箍上了绞索。文章贵在言为心声,形神兼备,剥夺考生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语言写作,写出的文章也像是古代科举的八股――老气横秋,没有灵魂。全国高考致力于净化民族语言固然没错,但对“网语”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挟高考而令考生”。紧盯高考,在一词一句一枝一叶上狠抓不放,过于注重形式,则是一种舍本逐末之举。
  
  反方张柠:应自觉加以抵制
  我不反对学生们在网络上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交流,但并不赞同“网络语言”进入作文。有的青少年沉迷网络,习惯了这套所谓“时髦”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粗俗,失去了青少年语言应有的朝气和亲和力。用这样的语言写的作文,连教他们的老师都看不懂。如果任其发展,很可怕。
  青少年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教师要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语言”的危害,自觉加以抵制,集中精力学好母语,提高母语的应用能力,为在社会上行走准备好语言条件。
  
  2、网络语言应否加入教材?
  正方王晓渔: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所谓汉语的纯洁性是个相对概念,今日的汉语相对于古汉语来说早已“纯洁”不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新陈代谢。汉语有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会触及汉语根本,只会注入新的活力。
  语言是否有生命力,使用者最有发言权,被群众约定俗成的自然就流传下来。对网络语言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新词汇”从收集、研究到推广、编入教材,毕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对网络语言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也没必要简单地判断对错。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反方张柠:加入教材有点搞笑
  在语文教材里放入“新鲜的网络语言”有点搞笑,语文教材的功能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为了传承民族人文的传统,而不是为了讨好学生或迎合学生的兴趣。有些文言文知识就是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学习,才需要在课堂教学里打基础。而网络上的流行语言是不需要教学的,孩子本来就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达到什么教学效果?
  而且,新词新语又掺杂了一种痞子化、崇洋化、崇港化的色彩。如“三陪”、“泡妞”……这些新词酷语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上某些低级庸俗的流行文化的存在,其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助长了庸俗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3、网络语言媒体能不能用?
  正方王晓渔:禁用网语会疏远青年人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情景下,为了快速、简洁而使用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在年轻人当中的普及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并运用“网语”,恰好说明了网络语言已成为很多年轻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为地避免在公众媒体中使用“网语”,会导致媒体与青年人为主的受众距离越来越大。
  再比如版主、主页、链接、下载、上传等现在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词汇都源自网络,也许刚出现时也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标准的,但是通过媒体的传播,它们不都被大众所熟知了吗?毕竟,公共媒体与现实中活生生的语言不能永远隔着两重天。
  
  反方张柠:新闻语言更应规范化
  语言的风格应该多样化,但大众传媒的语言风格因为具有社会示范作用,所以应该以明快、庄重为主。如同教师的着装,生活中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那是个人自由,但是一旦走上讲台,在学生面前的着装风格就应该庄重得体。
  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读者日常生活用语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影响报纸的自身形象。新闻语言要讲究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需要采编人员通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来达到,而不应依靠网络语言标新立异。记者编辑在使用新闻语言时,发挥的是一种“过滤器”或“转化剂”的作用,将低级趣味、古怪生涩的词语过滤掉或转化掉,使报纸等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3月18日《南方日报》,作者分别为该报记者及实习生)
  
  相关链接
  国际语言大师詹姆斯?马丁对话深圳大学学子时认为“网语”不会导致语言堕落
  国际著名语言学大师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i)教授认为,担心网络词汇对传统语言造成冲击,这在英语世界甚至全世界都普遍存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网络语言是对语言的更新变化,而变化从产生语言那天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种担忧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证明语言是充满活力的,是有生命的。
  书面写作是语言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变化,互联网的产生算是语言发展第二次重大变化,但网络并没有使写作消亡,相反互联网产生了博客、播客,从而让人个在互联网上实现了过去只能由出版商完成的工作。语言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不是所有合乎语法句子的集合。
  目前应担忧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有效读写”,改变写作时精英阶层的专利的现状。(邓小群)
  (4月2日《深圳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保卫 汉语 黄河 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 保卫黄河 黄河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