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地铁的历史篇一:地铁史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亦简称为地下铁,狭义上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或捷运系统;但广义上,由于许多此类的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可能也会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因此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地铁史
在英文环境中,根据各城市类似系统的发展起源与使用习惯之不同,常称为:Metro(巴黎、中国大陆地区)、MRT(新加坡、台北、高雄等)、MTR(特指香
Underground(特指伦敦)。
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
(Metropolitan Railway),是为了解决当时伦敦的交通堵塞问题而建。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由于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到了1870年,伦敦开办了第一条客运的钻挖式地铁,在伦敦塔附近越过泰晤士河。但这条铁路并不算成功,在数月后便关闭。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下铁路则在1890年开通,亦位于伦敦,连接市中心与南部地区。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类似缆车的推动方法,但最后用了电力机车,使其成为第一条电动地下铁。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下铁亦于1906年全 数电气化。
1896年,当时奥匈帝国的城市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地铁,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
法国巴黎的巴黎地铁在1900年开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译意指“大都会铁路”)是从“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译过去的,后来缩短成“métro”,所以现在很多城市轨道系统都称metro。俄罗斯的地铁也顺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尔字母,称为Метро。
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
绝大多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都是用来运载市内通勤的乘客,而在很多场合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都会被当成城市交通的骨干。通常,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许多都市用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芝加哥曾有用来运载货物的地下铁路;英国伦敦亦有专门运载邮件的地下铁路。但两条铁路已先后在1959年及2003年停用。目前所有城市地下铁路仅为客运服务。
在战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地下铁路亦会被用作工厂或防空洞。不少国家(如韩国)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都有把战争可能计算在设计内,所以无论是铁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时兼顾日常交通及国防的需要。 有些地方的地下铁路建筑在地底下为的不单是避开地面的繁忙交通及房屋,还有为避免铁路系统受到户外的恶劣天气的破坏,负面教材有莫斯科地铁地面线: 4号及L1号线,受到极端寒冷天气的肆虐导致维修费用已经远远高过地下线的建造及维修费用。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亦被用作展示国家在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上高人一等的指标。例如前苏联的地下铁路系统便以车站装饰华丽出名, 最初的城市轨道系统车厢是木制的,后来改为钢制以减少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危险。自1953年开通的多伦多的地下铁路,车厢开始再改良为铝制,有效减少维修成本和重量。
很多地下铁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主要干线上的为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铁路的列车体积一般比较小。有时隧道甚至能影响列车的形状设计,例如伦敦地铁的部分列车便是。
大部分的城市轨道系统都是使用动力分布式(即动车组),而不使用动力集中式。若果使用动力集中式,经常会用推拉运作。
另外,部分较为先进的系统已开始引入列车自动操作系统。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车长都毋需控制列车。更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做到无人操控。例如世界上最长的自动化LRT(light rapid transit system)系统—温哥华Skytrain,整个LRT所有的车站及列车均为“无人管理”。上海轨道交通1、2、3、4、8号线已经实现有司机全程监控、控制开关门的半无人驾驶,10号线也将试行无人驾驶,介时司机将仅仅进行监控。
优点:
节省土地
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减少噪音
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
减少干扰
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
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减少污染
一般的汽车使用汽油或石油作为能源,而地铁使用电能,没有尾气的排放,不会污染环境。
缺点:
建造成本高
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
建设周期长
同样由于要挖地道,铺设铁轨,设备等等,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地铁从开始动工到投入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
前期时间长
建设地铁的前期时间较长,由于需要规划和政府审批,甚至还需要试验。从开始酝酿到付诸行动破土动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也是有可能的
安全性:
虽然地铁对于雪灾和冰雹的抵御能力较强。但是对地震、水灾、火灾和恐怖主义等抵御能力很弱。由于地铁的构造,而导致极易因为这些因素发生悲剧。为此自地铁出现以来,工程师们就不断持续研究如何提高地铁的安全性。
地震
可以导致行进中的车辆出轨,因此地铁都设计有遇到地震立即停驶的功能。 为防止地铁地道坍塌,处于地震地带的地铁结构必须特别坚固。
水灾
由于地铁内的系统低于地平线,而导致地上的雨水容易灌入地铁内的设施。因此地铁在设计时不得不规划充分的防水排水设施,即使如此也可能发生地铁站淹水事件。为此在发生豪雨之时,地铁车站入口的防潮板和线路上的防水闸门都要关闭。一个知名的例子是台北捷运在纳莉台风侵袭时曾经发生淹水事件。
火灾
在以前,人们不太重视地铁站内的防火设施,车站内一旦发生火灾,瞬间就会充满烟雾,而引发严重的灾祸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地铁King's Cross站发生火灾,导致31人死亡。产生火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伦敦地铁内采用了大量木质建筑。因此,日本地铁部门规定在地铁站内禁烟来避免火灾。
2003年2月28日,韩国大邱广域市的地铁车站因为人为纵火而产生火灾,12辆车厢被烧毁,192人死亡,148人受伤。这次火灾产生如此严重死伤的原因除了车厢内部装潢采用可燃材料之外,车站区域内排烟设施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加上车辆材质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导致不少人中毒死亡
地下铁路建造:
在地底下挖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需要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至少也要好几年才能完成。 明挖回填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明挖随填(明挖回填)。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街道上挖掘大坑,再在下面建造隧道结构,隧道有足够的承托力后才把路面重新铺上。除了道路被掘开,其他地下结构如电线、电话线、水管等都需要重新配置。 建这种隧道的物料一般是混凝土或钢,但较旧的系统也有使用砖块和铁的。钻挖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在地面某处挖一个竖井,再在井底挖掘隧道。最常见的方法为使用钻挖机(潜盾机,盾构机),一面挖掘一面把预先准备好的组件安装在隧道壁上。对于建筑物高度密集的地方(如香港的香港岛),钻挖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建造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街道或其他地下设施的影响非常小,甚至可在水底建造(伦敦、首尔和香港的城市轨道系统都有很多越过河流或海港的隧道);隧道的设计也有较多的创作空间,例如车站会比站与站之间的隧道高一些,有助列车离站时加速以及进站时减速。 但这种挖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其中之一是经常需要留意地下水的影响;另外在一些较硬的岩层开挖,可能需要炸药。地下空气供应问题甚至隧道坍塌亦有可能造成工人伤亡。此外,对于建筑高度密集的地方,挖掘时除了要留意避免对工地四周的建筑结构造成影响以外,有时亦要统筹所在的公用事业,把地底的输水、输电管线迁移,以便腾出地方来兴建列车通道。
北京地铁史: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后,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铁,以作为平战结合的战备防御手段。北京地铁首先开工,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根据预计,北京地铁在战时可以每天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自西山运至北京市区。
由于属于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92年6月24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0年6月28日与一线全线贯通。北京地铁13号线于2002年9月起分段开通,将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八通线于2003年开通,对改善通州交通环境起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是第一条北京市南北轨道交通大动脉。5号线全长27.3公里,设太平庄停车场和宋家庄车辆段,也是北京地铁第一条加装屏蔽门的路线
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
奥运支线(北京地铁8号线一期)和机场线三条轨道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运营线路将达到8条,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2009年9月28日,随着地铁4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开通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苏庄至大葆台)、15号线(顺义线,一期首开段望京西到后沙峪)和昌平线(一期西二旗到南邵),北京地铁总长度达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铁全线路网都开通了手机信号。
2011年底,原先没有安装屏蔽门的线路(1、2、13、BT)将会安装屏蔽门。年底8号线二期北段(森林公园南门到回龙观东大街),9号线南段(郭公庄到北京西站),15号线一期北段(后沙峪到奉伯),房山线大葆台到郭公庄段将开通。
上海轨道交通
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内地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目前中国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2010年4月2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66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1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另有全线位于世博园区内,仅供世博园游客和工作人员搭乘的世博专线,近期及远期规划则达到510公里和970公里。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的总长超过4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试验
1958年早前,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表示上海处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63年于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用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因内径偏小不能行驶大型车辆而以失败告终。70年代末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4000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地铁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现在这段线路作为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开建
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并于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站)至上海新客站(今上海火车站站)开工兴建。 1993年1月9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进行试通车,计划第一列车从新龙华开往徐家汇,列车由内燃机车调车至新龙华车站。由于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没有经验,导致上行线供电触网无法送电,最后只能将列车调车回梅陇车辆段。第二天即1993年1月10日,上海地铁历史上第一列列车在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进行了试通车(中国地铁建成后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通车-不载客运行、试运营-载客运行、正式运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地铁的历史篇二:地铁发展史
市
场
调
研
班级:成规升本09 姓名:刘炜 学号:24号
天津地铁发展规划
——追忆“天津老地铁”
19世纪中叶,伦敦比以前任何城市发展得都要快。在这庞大帝国的中心,当数以千计的新房屋、商店、办公楼和工厂为日益膨胀的劳动大军而建造起来时,它几乎要爆炸了。这些人需要有比狭窄的街道所能提供的更好的运输工具。查尔斯 ·皮尔逊认为,答案就是在地下建造铁路。1843年,皮尔逊为伦敦市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他把自己的建议提交议会。但由于种种原因,10年后,英国议会才批准在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修一条长不足6.5公里的地铁。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地铁初具规模。1863年1月,“大都会地区铁路”正式开始营业。尽管这段路程只有几千米,但这条线路也是非常成功的,第一年这条地铁运送了950万人次的旅客。
其他城市不久也纷纷仿效伦敦。布达佩斯的地铁在 1896年开通;波士顿在1897年,巴黎通往郊区的地铁在1900年,纽约在1904年也都先后开通了地铁。到1915年,伦敦的地铁开始成为一个大网络。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面。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
二十世纪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导致车辆增多,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世界上不少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乘车难”和“行路难”的问题,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挤、是当前世界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铁与城市中其它交通工具相比,除了能避免城市地面拥挤和充分利用空间外,还有很多优点。
一是运量大。地铁的运输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车大7-10倍,是任何城市交通工具所不能比拟的。
二是速度快。地铁列车在地下隧道内风驰电掣地行进,行驶的时速可超过100公里。
三是无污染。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地铁在许多城市交通中已担负起主要的乘客运输任务。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800万莫斯科市民平均每天每人要乘一次地铁,地铁担负了该市客运总量的44%。东京地铁的营运里程和客运量与莫斯科地铁十分接近。巴黎地铁的日客运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次。纽约的地铁营运线路总长居世界首位,日客运总量已达到2000万人次,占该市各种交通工具运量的60%。香港地铁总长虽然只有43.2公里,但它的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如按地铁总长折算,完全可以与上述这些城市地铁相比美。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地铁,这些城市的交通状况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地铁,这些城市也就不可能成为目前那样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时,全世界只有20座城市有地铁。现在有地铁的城市已增加到100多座,线路长度达到5200公里。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地下都已构筑起一个上下数层、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有的还在地下设立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与地铁一起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地铁车站建筑构思新颍,气势磅礴,富有艺术特色。乘客进入地铁车站,犹如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地铁车站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旅行者,并成为该地的重要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国家的地铁与地面铁路、高架道路等联合构成高速道路
天津第一条地铁
1984年12月28日,我国第二条地铁——天津“老地铁”建成通车。“老地铁”即天津地铁一期工程,始建于1970年,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这是继北京之后,在我国建成的第二条地铁。地铁线路南起和平区的新华路,北至红桥区的西站,全长7.4公里,沿途有8个不同建筑风格的车站。地铁实行双线运行,按设计能力每小时可运送3万人次。
西站站台
据天津地下铁路管理处路泽森副处长介绍,“老地铁”实际上是天津地铁一期工程,是以改造市区旧墙子河,修建备战通道而立项的战备工程,也是市人防工程的一部分,属于天津自筹资金的建设项目,对外称为“七零四七工程”。该工程从1970年6月5日开始动工。当时施工设备、技术条件都比较差,完全靠人工操作,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当时在全市范围内就开展了全民动员义务修建地铁的大会战。
谈到当年的修建过程,一位“老地铁”隧道施工人员颇有感触:“1970年我们开始修建地铁时,完全要靠人工操作。当时参加隧道挖掘施工的仅有500多人,大家每次都是用小推车一车一车把土运到隧道外面,1000米的隧道整整干了2年才打通,工程的艰辛可想而知。”
政策限制资金困难 天津地铁三建三停
西站站台尽头壁画
“老地铁”最初设计是从双林站到柳滩站,全长26公里。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从1970年6月5日开始动工,到2001年10月9日停运,“老地铁”总共建设了7.4公里,并且经历了三次建设和三次停建的过程。
1976年2月,“老地铁”先期建设了3.6公里,开通了4个车站,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行。这4个车站是新华路站、营口道站、鞍山道站以及海光寺站。由
地铁的历史篇三:地铁发展史
地铁发展史
地铁概述
地下铁道交通简称地铁。它是采用在地下挖隧道,运用有轨电力机车牵引,除为方便乘客,在地面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出进站口外,一般不占用城市宝贵土地和空间。既不对地面构成任何环境污染,又可以为乘客躲避城市嘈杂烦躁的空间提供良好环境。乘座过地铁的人,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快捷、准时、方便、舒适、宁静、安全等。此外,地铁还是发生战争等特大紧急情况最理想的防御工事和庇护所,每逢夏季,地铁还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快速输送城市客流。地铁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其正常运行不受地面道路拥挤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实现快捷、安全、舒适地运送旅客。地铁一般采用直流或交流电力牵引,其效率高、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地下铁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恶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必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国地铁发展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以来,到1990年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建成地铁并投入了使用。几乎世界著名的城市如伦敦、纽约、柏林、巴黎、莫斯科、东京、新加坡、香港等都先后建成并形成地铁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的地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著名景观(如莫斯科地铁)。可见,是否具有地铁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志。根据国外发展城市交通的经验,对于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一般应发展地铁以解决城区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按照国内情况,结合旧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规划地铁的发展也有许多可行的经验。因此,全国各大城市如广州、南京、青岛、重庆、哈尔滨、深圳、上海等十余座城市均已在规划建设地铁。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均已开通。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地铁在我国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轨道建设和运营实践证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提高环境质量、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及拉动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合理布局的突出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解决了远距离上下班空间距离与时间的矛盾,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合理布局的形成。
中国地铁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车辆设计制造的技术进步神速。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4467辆(包括国产和进口),轨道交通的公里数达558.4km。地
铁建设的热潮必将为地铁设备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截至2006年11月27日,与地铁相关的设备招标共计277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涉及到了包括车辆、牵引制动、信号、电梯扶梯、通风、自动售检票、车辆段设备等系统的国际和国内招标。地铁工程建设还将为工程机械带来机会,特别是盾构机等担纲主要掘进任务的专用工程机械将成为地铁建设不可或缺的必选设备。目前,国内城轨车辆的制造厂家已具有年产3000 辆的能力。从发展历史和产品生产规模来看,我国目前有4大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基地: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浦镇车辆厂;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四号线两个地铁车辆项目招标中双双夺魁,总计318辆地铁车辆的项目合同在北京签订。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速流向城镇,使得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情况日趋严重,政府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特别是交通需求方面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输,在运力、环保、经济、舒适和空间利用等方面有着其他交通手段无可替代的优势。计划在2010年前建成的地铁线路长度超过1200km。况且其他大中城市的膨胀趋势也相当惊人,公共交通需求急剧上升,修建地铁和轻轨已是各大城市基础建设的必要内容,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因此可以预测,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城市地铁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地下铁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恶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必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国地铁发展前景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伴随着我国社会经入快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并行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开始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地铁的同时,在次繁忙客运通道上、区域之间以及在居民住宅小区与主客运通道或客运枢纽间规划建设轻轨或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形成合理的轨道交通网。有些城市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正在建设跨座式单轨运行系统(如重庆市);有些城市正在探索建设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在一些大城市(区域)之间也开始规划建设大城市之间的快速轨道线;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始建设近郊和远郊的市郊铁路,以促进城市规模效应和城市边缘和卫星城镇的发展。
国内地铁设备企业应当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扶持,加强和完善地铁装备制造体系的生产链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地铁建设,使地铁装备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理由相信,地铁建设的热潮必将带动机械、电气等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为我国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王志远
相关热词搜索:地铁 历史 广州地铁的历史发展 长沙地铁的历史和现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