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报道的小切口与大视野】 凤凰大视野 纪录片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外报道是要让外国读者看懂中国,这绝不简单。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均的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谁敢拍胸脯说自己看得明白? 比如中国举世瞩目的房价。最近有报道说北京房价有所松动,房价崩溃近在眼前;也有说房价关乎地方财政乃至全国经济,绝不会大幅波动;还有人认为城市刚需强劲,房价只涨不跌。各方报道都有数据、有专家、有现场,言之凿凿,看似客观真实,实则是盲人摸象,以偏盖全。
“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中国房价。政策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一般人难以把握,更难让外国读者看懂。路透社7月28日发出的《中国金融支持给农民带来和谐生活:村里就能刷银行卡》一稿,用北岭村的故事解读农村小额信贷政策,让读者看懂中国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努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条稿件依然给人以盲人摸象之感。读者不禁要问,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在其他地方的效果如何?北岭村的成功能否被复制、推广?
小切口:生动有趣,也容易就事论事
稿件从仅有570人的北岭村写起,通过对村庄人居环境的白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尚未提及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先行铺垫-了良好印象。对比随机抽取一篇国内稿件导语,效果更加明显:“某行创新业务营销模式,积极稳妥地投放农户小额贷款,实现了小额农户贷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稿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三户联保”的贷款政策,增强了稿件的可读性。但是在解释这个政策的成功之处时,单凭村官的“面子说”似乎有些牵强。在贫困地区也许有人会说“饭都吃不饱,面子值几个钱?”如何防范没钱还贷时撕破脸的情况?这种方法在其他地方是否也行得通?这些问题还需要政策专家或业内人士解读。
稿件只举了北岭村一个例子,采访对象也比较有限,村官李洪波的介绍占了很大篇幅。要证明小额信贷政策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希望,稿件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大视野:深入调研,才能不以偏概全
稿件提到了全国“三农”和县域信贷规模及“十二五”规划中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的政策,借此证明稿件的代表性,深化主题。
这部分内容当然不可或缺,但是抽象的数据和规划不足以说服读者,既然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政策,为什么从稿件中只看到一个小村庄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什么在中国其他地方会实施“五户联保”、“六户联保”,小额信贷实施的难度是什么?
显然,还有很多农民贷不到款,或者贷了还不起。即使在北岭村可能也会有上述情况,但稿件中几乎没有对农民的采访,完全不提可能有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对政策效果的呈现比较单薄,“(村官)李洪波指着其中的一位说,‘他一共建了四个大棚,每年的纯收入都超过25万’。”如果调查更深入一些,请农民自己谈贷款政策的好与坏,稿件会更加客观平衡,更有说服力。
此外,稿件提到了北岭村有三台POS机,在村里就能刷卡,这是值得一写的好事,但要挖掘其背后意义,而非流于表象。这是否意味着更多的村子会有POS机?小额贷款增加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对外报道只是角度新颖有趣还不够,深入调研是基础,一知半解,部分客观而整体失真的报道是值得商榷的。受语言和资源的局限,一些外国记者在中国地方调研采访常常不够深入,以小切口剖析大话题的文章因此有时会显得以偏概全。反观自身,我们在学习外国记者采写的英文稿件时要忌讳“照葫芦画瓢”,努力以扎实的采访提供饱满的内容。
文章实例
中国金融支持给农民带来和谐生活:村里就能刷银行卡
无论是汽车还是高铁,只要一驶入山东青州地界继续向东行,就会被一排排整齐的蓝顶蔬菜大棚所吸引。不用说,这儿就是出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市的蔬菜种植基地。
寿光的向柳镇北岭村是个仅有570人的小村,但村官李洪波却是个“大人物”。他带着全村人实现了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人民币,而去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不到该数字的一半。
坐车经过寿光,街道平整宽畅,马路的两旁是满目葱郁的绿化带,间或还有几棵开着花的树木。掩映在树木背后的,就是农民们住的楼房,有现代化的小区,也有独幢的小楼,气氛祥和。
村官李洪波归纳总结该村农民富裕起来的原因:政策好,银行的金融支持。
寿光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有亚洲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4万亩,无公害的蔬菜面积60万亩,大棚种植则是寿光蔬菜生产的最大特色。
每天凌晨二三点钟便有上百吨的蔬菜从这儿出发,运向北京、东北等城市。
金融支持:“面子”就是农民的信用
寿光农民发财致富的路子看似简单,即利用大棚四季生产蔬菜。但一个100米长的大棚基本投资就得10万元,农民以往总为这笔资金犯愁。
“最近两年,农行把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送到了村上,利用‘三户联保’机制,村里的农民随时都可以拿到额度,借到钱。”李洪波说。
所谓“三户联保”是农业银行专门为农村设计的一种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只要某个村镇的农民三户人家相互担保,每人就可以从农行获得5万元的信贷额度,在该范围内随时都可以取钱,有效期是三年。
这种联保方式解决了一直困扰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难题――信用风险。
“从来都提前还款,没有出现过一笔不按时还款的现象。”农行寿光支行个人贷款服务中心的张华宗称。
李洪波指着自己的脸说:“乡里乡亲的,这个面子很重要,谁要是不还钱,这传出来了,儿子都娶不上媳妇。”
村里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位男性中年农民,他们就是通过“三户联保”每人都分别获得了5万元的信贷额度。李洪波指着其中的一位说:“他一共建了4个大棚,每年的纯收入都超过25万。”
在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中,央行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发展农村保险等。
政府还大力组建村镇银行。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资产总额1492.6亿元,贷款余额870.5亿元。
金融便利:村里就能刷银行卡
李洪波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台POS机介绍,这是农行来装的,村里一共3台,其他两台分别装在小超市和卫生服务室。通过这台机子和农行发行的“惠农卡”,村民们不用出村,就在村里实现了小额的存钱、取钱、转帐等基本的金融需求。
孙玉玲说以前没有惠农卡,农民办点事都要往银行跑,各个营业网点排队都排出300米长。排到跟前,要办的业务可能不过是查查国家的补贴到没到,每月55元的养老补贴到没到,或者是存取百元之内的零花钱。
通过近两年的推广,农行仅在寿光市就发行了26万张惠农卡,建设“三农金融服务站”1274个,就近为农户办理小额存取款、刷卡消费、支付财政补贴资金、缴纳费用等金融服务。
“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就能找到最近的POS机。买药、买化肥、买衣服都用张卡就完成了,以前哪敢想?”李洪波说。
他说这个村这些年来,没有一户人家因为穷上不起学,许多人家配备了小轿车,在市中心买了高档的住宅。
“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越来越方便,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他说。
――摘编自路透社山东寿光7月28日电
相关热词搜索:大视野 对外 报道 对外报道的小切口与大视野 小镜头大视野 小镜头大视野第138期
热点文章阅读